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排洪渠基坑开挖专项施工方案

排洪渠基坑开挖专项施工方案

1.工程概况1.1.工程简介安溪安翔公路中山大桥及连接道路、排洪等配套工程第一标段,排洪渠起止里程PHK0+940~PHK1+,共计。

排洪渠结构形式为直径的单洞圆形断面,排洪汇水面积。

主要工程内容包括基坑开挖、拆除现状渠道暗涵、钢筋混凝土管涵。

基坑开挖深度~,开挖总方量约7万m³。

1.2.岩土层岩性及分布情况根据《安溪县中山大桥及连接道路、排洪等配套工程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拟建管道地层自上而下依次为:杂填土①1(Q4ml)、素填土①2(Q4ml)、填石①3(Q4ml)、粉质粘土②(Q4al-pl)、卵石③(Q4al-pl)、圆砾④(Q4al-pl)、粉质粘土⑤Qdl)、残积砂质粘性土⑥Qel、全风化花岗岩⑦(r3b)、砂土状强风化花岗岩⑧(r53b)、碎块状强风化花岗岩⑨(r53b)、中风化花岗岩⑩(r53b)。

1.3.沿线钻孔分布情况钻孔柱状图及岩土层设计参数建议值表见下图:2.编制依据2.1.参考资料《建筑施工计算手册》江正荣编著《实用土木工程手册》第三版杨文渊编著《地基与基础》第三版《土力学》等相关文献进行编制。

《安溪县安翔公路中山大桥及连接道路、排洪等配套工程施工设计图》《安溪县中山大桥及连接道路、排洪等配套工程岩土工程勘察报告》计算土坡稳定性采用圆弧条分法进行分析计算,由于该计算过程是大量的重复计算,故本计算书只列出相应的计算公式和计算结果,省略了重复计算过程。

本计算书采用瑞典条分法进行分析计算,假定滑动面为圆柱面及滑动土体为不变形刚体,还假定不考虑土条两侧上的作用力。

2.2.参数信息:条分方法:瑞典条分;考虑地下水位影响;基坑外侧水位到坑顶的距离(m):;基坑内侧水位到坑顶的距离(m):;地下水位较低,不考虑地下水位影响。

2.3.放坡参数2.4.荷载参数2.5.土层参数强风化及中风化花岗岩边坡稳定性良好,可不进行验算。

3.施工计划3.1.施工进度计划3.2.材料与设备计划主要施工机械投入计划表测量设备投入计划一览表3.3.劳动力计划4.施工工艺技术4.1.基坑开挖基坑竖向开挖施工顺序:测量放样→安全防护→开挖原地面→开挖一级边坡→开挖二级边坡→开挖三级边坡→基坑排水→基坑验收→人工清基→垫层封闭;典型基坑开挖横断面图:基坑纵向开挖顺序:PHK1+140→PHK1+→PHK0+940→PHK1+140,逐节开挖;基坑开挖及土方转运如下表:基坑开挖前,在基坑四周开挖线2m 外设置扣件钢管栏杆,并绑密目网,设置警示牌,防止人员及物体坠落。

边坡逐级搭设人形台阶,供施工人员上、下基坑。

基坑开挖拟采用2台挖掘机分级错台大开挖,长臂挖掘机修整边坡,汽车运输,合格可利用填料堆放在线路内指定区域,清表腐殖土弃至业主指定弃土场。

机械开挖在基底位置应预留20cm 厚,待基底验收符合设计及规范要求后,采用人工清基至设计标高,并即刻按照设计要求施工垫层进行封闭。

临时排水沟槽可用机械直接开挖至排水深度,人工清理至排水通畅即可。

4.2. 基坑排水基坑开挖后至标高后,在基坑左侧设置50cm 宽排水沟、右侧设置200cm 宽临时排水沟,沟深,上部砌筑高厚的浆砌石挡土墙,为防止水流冲刷边坡和减小边坡土体含水量,拟在排水沟两侧抹M10砂浆5cm 厚,高度200cm 。

基坑上游设置集水坑和挡土墙,将水流引入临时排水沟。

排水量计算:3/2F S C Qp ⨯⨯=Q P ——规定频率为P (20%)时的流量(m ³/s );C ——系数,按不同地貌查表可得,本地区为为微丘区,取;S——相应洪水频率的一小时降雨量(mm),按特大暴雨日降雨量200mm考虑;F——汇水面积;=××10-3××106=×105m³/h=³/s,流速V=s,QP则通过面积需要㎡,临时排水沟流水面积㎡,能满足特大暴雨排水能力。

基坑分段开挖,PHK1+140处先浇筑接头段预留1m直径的排水孔,与上游临时排水沟相接,上游混凝土管道完成后封闭临时排水孔。

4.3.基坑验收(基底验槽及承载力检测)基坑开挖施工完毕后,会同勘察、设计、建设、监理等相关单位进行验槽。

检验基底地质情况及承载力符合设计及规范要求后,相关单位人员签字盖章。

基坑挖至设计标高后,采用轻型触探仪检测地基承载力,并应按《建筑物场地基坑探察与处理暂行规定》对基坑进行探察,会同建设单位有关技术人员进行全面的地质情况复核。

地基承载力及地址情况符合设计及规范要求后,基坑验收合格后即刻用垫层封闭。

如有软土层等情况,需由设计单位、监理单位提出处理方案,处理完毕后方可继续施工。

5.土坡稳定性验算计算书根据设计图纸要求,基坑拟采用1:1边坡大开挖,基坑无需采取防护措施。

验算断面取典型断面K1+060,土层分布情况取SK14-1钻孔。

以下对基坑土边坡稳定性进行验算,确定基坑边坡安全性。

5.1.计算原理:根据土坡极限平衡稳定进行计算。

自然界匀质土坡失去稳定,滑动面呈曲面,通常滑动面接近圆弧,可将滑裂面近似成圆弧计算。

将土坡的土体沿竖直方向分成若干个土条,从土条中任意取出第i条,不考虑其侧面上的作用力时,该土条上存在着:1、土条自重,2、作用于土条弧面上的法向反力,3、作用于土条圆弧面上的切向阻力。

将抗剪强度引起的极限抗滑力矩和滑动力矩的比值作为安全系数,考虑安全储备的大小,按照《规范》要求,安全系数要满足≥的要求。

将抗剪强度引起的极限抗滑力矩和滑动力矩的比值作为安全系数,考虑安全储备的大小,按照《规范》要求,安全系数要满足≥的要求。

5.2.计算公式式子中:Fs--土坡稳定安全系数;c --土层的粘聚力;li--第i条土条的圆弧长度;γ --土层的计算重度;θi--第i条土到滑动圆弧圆心与竖直方向的夹角;φ --土层的内摩擦角;bi--第i条土的宽度;hi--第i条土的平均高度;h1i――第i条土水位以上的高度;h2i――第i条土水位以下的高度;γ'――第i条土的平均重度的浮重度;q――第i条土条土上的均布荷载;其中,根据几何关系,求得hi为:式子中:r --土坡滑动圆弧的半径;l--坡角距圆心垂线与坡角地坪线交点长度;α ---土坡与水平面的夹角;h1i的计算公式当h1i ≥ hi时,取h1i= hi;当h1i ≤0时,取h1i= 0;h2i的计算公式:h 2i = hi-h1i;(本断面不计地下水位影响h2i= hi-h1i=0)hw――土坡外地下水位深度;li的几何关系为:5.3.计算安全系数:将数据各参数代入上面的公式,通过循环计算,求得最小的安全系数Fs:示意图如下:计算结论如下:一级坡开挖内部整体稳定性安全系数 Fs= ≥满足要求。

6.质量保证措施土方工程施工中,应经常测量和校正其平面位置、水平标高和边坡坡度。

平面控制桩和水准控制点采取可靠的保护措施,定期进行复测和检查,保证其正确性。

基坑开挖过程中应对土质情况、地下水位和标高等变化情况经常检查,做好原始记录,若发现地基土质与设计不符时,需经有关人员研究处理并做好隐蔽工程记录,确保基坑工程质量。

7.施工安全保证措施7.1.组织保障成立以项目经理为组长,项目总工程师、项目书记和安全质量部部长为副组长的安全领导小组。

项目经理部设安全质量部,设专职安检工程师、安全总监,具体负责本段工程项目的全部安全监察和管理工作,各施工队设专职安检员,各工班设兼职安检员。

建立严格的安全生产责任制。

明确规定各职能部门、各级人员在安全管理工作中所承担的职责、任务和权限,并建立一套以安全生产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考核奖惩办法和安全否决权评比管理制度。

建立高效灵敏的安全管理信息系统。

系统规定各种安全信息的传递方法和程序,在施工中形成畅通无阻的信息网,准确及时地搜集各种安全信息(如安全技术措施方案的编制、审批、交底、落实、确认信息,安全隐患、险肇事故及工伤信息等),并设专人负责予以处理。

按照“五项”(综合治理、管生产必须管安全、否决权、从严治理、标准化管理)原则,建立安全保证体系(包括安全机构的设置、专职人员的配备和施工安全监测以及防火、防坠落、救护、警报、治安等安全保证体系)。

加强全员的安全教育和技术培训考核。

使广大职工牢固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意识,克服麻痹思想,安全警钟常鸣,组织职工有针对性的学习有关安全方面的规章制度和安全生产知识,做到思想上重视,生产上严格执行操作规程。

各类机械设备的操作工、电工、架子工、起重信号工、焊工等工种,必须进行专门安全操作技术训练,并经劳动部门考试合格后方可持证上岗。

7.2.技术保障针对本工程具体工程特点、施工环境、施工方法、劳动组织、作业方法、使用的机械、动力设备、变配电设施、以及各种安全防护设施等制定切实可行的安全施工技术措施。

技术部门要严格按照安全生产的要求编制工程项目的施工组织设计,同时编制安全技术措施;对采用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要认真编制安全技术操作规程,并具有针对性的逐级进行安全技术交底,交底后由项目部安全员负责监督检查、落实。

各级安全部门以安全技术措施为依据,以安全法规和各项安全规章制度为准则,经常性地对工地实施情况进行检查,并监督各项安全技术措施的落实。

特种作业人员(包括机械工、电工、电焊工等)须持证上岗,并按期复审,方能继续从事特种作业。

特种作业须严格执行各种安全技术操作规程,确保安全施工。

安全技术措施中的各种安全设施、防护设置的实施列入施工任务单,责任落实到班组或个人,实行验收制度。

技术负责人、安全技术人员经常深入工地检查安全技术措施的实施情况,及时纠正违反安全技术措施的行为、问题。

对安全技术措施的执行情况,建立严格的奖惩制度。

7.3.应急预案7.3.1.应急预案的方针与原则“发生事故时应遵循“保护人员优先,防止和控制事故的蔓延为主;统一指挥、分级负责、区域为主、单位自救与社会救援相结合”的原则。

达到控制事故,有效地抢救伤员,减少事故损失,防止事故扩大。

7.3.2.应急预案工作流程图根据本工程的特点及施工工艺的实际情况,认真的组织对危险源和环境因素的识别和评价,特制定本项目发生紧急情况或事故的应急措施,开展应急知识教育和应急演练,提高现场操作人员应急能力,减少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害和不良环境影响。

其应急准备和响应工作程序见下图:应急准备和响应工作程序图7.3.3.明挖深基坑开挖存在的危险因素及预防、应急措施。

7.3.3.1.危险因素1、违规违章作业、安全防护措施缺陷,基坑发生坍塌滑坡。

2、高空坠物3、洪水冲刷基坑7.3.3.2.基坑坍塌滑坡1、预防措施①严格按设计文件和技术交底施工、严格控制基坑开挖坡度。

②如果遇到特殊情况,需要基坑停工较长时间,应在平台、基坑边和坡脚设置排水明沟和积水坑,并派专人抽水值班,并对基坑边坡面进行防冲刷保护。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