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骨干教师专业成长示范学校申报材料渭南市澄城县澄城中学一、基本情况澄城中学始建于1924年,2003年7月被陕西省教育厅批准晋升为“陕西省重点中学”,2006年更名为“陕西省标准化高中”,2011年12月被陕西省教育厅命名为“陕西省普通高中示范学校”。
校园占地面积68.8亩,建筑面积51865平方米,绿化面积28900平方米,拥有教学班75个,在校生4153名,教职员工393人,女教师258人,学历全部达标,其中硕士学历67人,特级教师3人,中高级教师232人。
现有陕西省教学能手3人,渭南市教学能手21人,市县级骨干教师50余人。
学校始终坚持“对学生负责,为学生服务,让家长放心,使社会满意”的办学宗旨,牢固树立“制度教人,情感留人、爱心育人”的管理理念,秉承“点燃师生智慧火种,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和幸福奠基”的办学理念,努力实现“育一流人才,办名牌学校”的办学目标,弘扬“自强不息,勇创一流”的澄中精神,不断推进管理改革,提高办学质量。
首创的“3311”教学模式成效显著,被《中国教育报》等广泛宣传。
以高考为主要标志的教育教学质量显著提高,先后为国家培养了万余名本科线上优秀学生,为清华、北大输送了57名优秀学生,10年来,为我县高考万人比率七冠秦东,三年第二做出了突出贡献。
2016年高考,二本上线1133人,考生王玺博、叶亮、李少杰、范秦瀛4人被清华、北大录取,另有7人上了清华、北大录取线,还有数十名优秀学生被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航空大学录取。
学校先后荣获全国中学生数理化学科能力展示活动及学科竞赛“优秀组织单位”;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科研单位”“十一五教育科研先进集体”“爱国主义读书教育活动示范学校”“北京大学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学校”“全国青少年道德培养实验基地”“陕西省资源研发基地学校”“陕西省科研兴校明星学校”“陕西省中学共青团工作示范学校”“陕西师范大学教育教学实践基地”“渭南2013-2014学年度、2014-2015学年度高中教学质量提升优秀学校”,并被中国人民航空航天大学、西北工业大学、长安大学、西安理工大学等多家大学确定为优秀生源基地;学校的“玉泉文学社”荣膺“全国优秀校园文学社团”称号,并被授予“意林青少年作家培养基地”。
近年来,学校加快课程建设步伐,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不断加强骨干教师培养力度,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推动了教育教学质量显著提高。
二、具体做法1.明晰理念,完善制度,为骨干教师专业发展护航。
创建骨干教师专业成长示范学校,其核心目标是“立足专业素养成长,突出骨干教师培养”。
管理理念是“同伴互助,名师引领,专业为本,团队发展”。
以“教师专业成长、课堂教学研讨、课题实验研究”等主要内容开展活动,努力打造一支“德高、业精、行美”的骨干教师队伍,争创以“自主认识、自主发展、自主提升”为标志的教师专业成长学校,促进学校的内涵发展与可持续发展。
日常工作中,做到“五有”“两保障”。
“五有”即有目标、有规划、有组织、有制度、有档案。
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骨干教师专业成长工作领导小组,教科研室负责教师专业成长的规划、实施、管理、考评等工作。
学校重新修订和完善了《澄城中学教师专业成长规划》、《澄城中学青年教师培养方案》等教师专业成长制度,有力保障了教师专业成长的有序有效。
“两保障”即硬件有保障,学校图书馆馆藏丰富,有报刊杂志120多种,有电子备课室、供教研活动的多媒体教室;经费有保障,学校每年划拨专项资金用于继续教育和教师培训学习。
2.激活动力,弘扬师德,为骨干教师专业发展定向。
学校组织教师学习魏书生先进工作事迹,组织教师学习《师德启示录》,严格按照《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规范教学行为,明确师德规范,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增强广大教师的事业心、责任感和自觉性。
要求每位教师一定要切实加强人品修炼,做到:善良,仁者大爱、心存他人;规矩,遵纪守规、令行禁止;负责,心存敬畏、践行责任;向上,心态阳光、积极进取;激励,点燃希望、激发上进。
牢记和践行“阅读促进成长,细节体现修养”的人生理念,做“道德高尚,敬业爱生,教有特色,公平公正,言行儒雅,时尚大方”的新时代教师。
3.注重培训,加强引领,为骨干教师专业成长奠基。
学校重视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强化教师在职进修。
目前,学校所有专任教师均参加了省市组织的高中教师继续教育和培训。
教科研室认真制定校本培训计划,按照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在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现代教育教学理论、课堂教学方法及科研课题探讨等方面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富有成效的各项培训活动,以提升教师的师德品位,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近年来,学校充分利用教师外出学习的机会,通过多种形式及时交流展示学习体会,达到一人学习、大家分享的效果。
4.同伴互助,共研共进,为骨干教师专业发展助力。
有效开展校本研修,打造优秀教研团队。
首先,合理配备教研组力量,教研活动常态化。
规范教研组研讨活动,研讨活动做到主题明确化、内容系列化,注重研讨活动的“三个度”(即教师的参与度、反思的深刻度和与课堂实践的结合度),努力提升研讨活动的内涵和张力。
其次,互听互评,教学相长。
教研组开展“同课异构”活动,通过年级学科组同科教师上课听课,“二度教学设计”,同伴教师评课反思等过程,教师之间大家优势互补,集思广益,使不同的想法交流碰撞,由分歧到一致,由一致提升到更高层次的共识,帮助本组每位教师走上良性而又有效的专业发展轨道。
5.名师引领,言传身教,为骨干教师专业发展提速。
实施“一帮一结对子”帮教活动,名师带高徒,迈向教学新高度。
师徒结对是我校的优良传统。
各级各类名优骨干教师积极发挥示范辐射作用,促进青年教师全方位快速成长,更快更好地适应教育教学工作。
广大青年教师通过名师的言传身教、有效指导,从经验型向学者型、科研型迈进,为学校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大的人才支持。
定期组织“徒弟上课师傅评”活动,青年教师在“师傅”的指导帮助下,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案,汇报课教学过程自然,内容重难点突出,师生互动和谐,充分体现了“师徒结对”的实效。
6.开发校本课程,突出学校特色,为骨干教师专业发展添翼。
我校及时对国家课程和已有校本课程进行有效整合,前瞻性地构建起多个课程系列,创建具有我校办学特色的课程体系。
创新课程系列:实验探究课+技术+研究性学习+科技创新项目+实用技术工作室等。
此系列课程主要依托理化生学科国家课程和相关校本课程实施,既在学科教学中侧重了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发现能力、创新思维的培养,又在专门的引导、强化、培养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发展了部分学生的特长素质。
人文课程系列:语文、政史、英语课+朗诵课+阅读课+主题阅读等。
此系列课程主要依托语文、英语、政治、历史学科常规教学和相关校本课程实施,侧重对学生拓展人文视野、普及人文常识、熏陶高雅情感、坚定崇高理想、培育纯正品德,夯实了学生的文学功底、纯熟了学生的文学技巧,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厚重的人文基础。
交流课程系列:国家课程+演讲与口才+辩论的魅力。
此系列课程主要依托语文学科的“表达与交流”、英语学科的“听力与对话”和部分校本课程来实施,既体现了国家课程的严肃性和培养目标,又发展了学生适应新时代、谋求大发展的交际能力。
自主课程系列:研究性学习+体育节活动设计+艺术节活动设计+学生社团活动组织等。
此系列课程主要依托学生社团、研究性学习和相关校本课程来实施,充分尊重学生的身心成长规律和个性发展诉求,侧重对学生在文化课学习之外的特长素质和组织能力的培养。
运动课程系列:田径+太极拳+健美操+球队。
此系列主要依托体育课教学和特长校本课程来实施,在体育课教学中,学生完全依照开学初学校公布的体育课开课方案中的数十个运动项目选自己喜欢的课来上,某一年级二十多个班级同时开课、各取所需的实验在我校已进行了两个学年,再加上篮球队、排球队、健美操队、田径队、乒乓球队、羽毛球队、纸球队的规范训练,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身体基础。
艺术课程系列:声乐+器乐+剪纸+美术+播音+合唱团。
除常规的艺术课外,相关的校本课程和特长兴趣小组成为实施此系列课程的主体,在清晨、在黄昏、在节假日,校园内时时都有学生天籁般的乐音萦绕,时时都有学生曼妙的身姿舞动,都有学生充满创意的画作诞生,这就为学生的特长发展埋下蓬勃的种子。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利用为我校教学工作注入了新鲜活力。
提升了学校创新力和竞争力,有效地促进了学校可持续发展。
课题研究促发展,主题研究重实效。
近年来,学校先后承担了国家级课题《班级文化与艺术管理》《学科网站的建立与应用》《普通高中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策略的研究》和五个省级基础教育科研项目课题的实验与研究。
同时坚持做好校本课题研究,“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成长即成果。
”每位教师都树立了“教师人人是研究者”“上课就是研究”的新理念,通过行动研究,改进教学行为,丰富行动策略,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实行教研组组长负责制,落实活动安排,不断改进课题研究的策略与方法,保证了课题研究工作的有序进行。
学校制定了《澄城中学校本研修实施方案》,努力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理论与实践之间,寻找结合点,探索符合澄中校情的课改路子,几年来,我校教师锐意进取,对高中新课改的热点、难点问题做出了积极有效的探索,实现了以科研促教改,以课题建队伍,以课改促质量的整体目标。
7.实施课改,聚焦课堂,为骨干教师专业成长铺路。
打造高效课堂,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
在2007年我省全面实施高中新课改的背景下,学校先后外出学习外省课改名校的文化建设先进经验,并提出“摒弃传统陋习,打造高效课堂”的口号,先后组织师生分批远赴河南永威、陕北宜川、山西新绛等地,到兄弟学校学习先进经验,结合学校自身的情况创设“三三制”策略下的“1+1“课堂教学模式(简称:3311教学模式)。
所谓“三三制”是指教学活动中要充分体现三个层面的要求,每个层面又包含三个要素。
第一层面在教学目标上,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第二层面在教学对象上,关注快、中、慢三类学生,教师不能只关注尖子生;第三层面在教学策略上,突出自学反馈、多法导引、检测达标三个环节,教师不能一讲到底。
“1+1”指1节“自主课”加1节“互动课”,“自主课”在前,“互动课”在后,两节连排的课堂教学组合模式。
学生在“学案”的指引下研读教材,获取知识,暴露问题,然后教师在收集问题的基础上,通过师生互动解决问题。
两节课合为一个教学过程,共同解决一个或一组教学问题。
目前,“3311教学模式”已经初步形成理论体系,在县内和周边学校形成一定影响,并被《中国教育报》、《教师报》、《西部教育导刊》、《渭南日报》、《渭南教育研究》等多家刊物深入报道。
通过课堂教学改革,涌现出了一批名牌教师和课改先进,有效的促进了广安教师成长和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大幅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