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桃花源记》中几处存在争议的句子
云南省玉溪市澂江县第九中学刘小宏
自从《桃花源记》问世后,世外桃源几乎成了家喻户晓的美谈,成了古代“共产主义社会”的代名词。
陶渊明以朴素、自然的文笔,描写了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劳动、丰衣足食的理想社会。
但是文中的某些句子,还存在着不同的解读。
我们常说:“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分析这些句子,可以使我们更好地理解文义,提高阅读与鉴赏水平。
下面就其中几句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落英”一词,大多解释成“落花”,但是却忘了“落”还有“开始”之义。
《辞源》、《辞海》、《汉语大字典》等都可以查到“落”有“开始”之义。
《尔雅•释诂上》:“落,始也。
”《诗•周颂•访落》:“访予落止。
”毛传:“访,谋;落,始。
”还有《离骚》中的“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飡秋菊之落英”和王维《桃源行》:“两岸桃花夹去津,坐看红树不知远”为据。
它们都有“开始”之义,否则“秋菊”无法“飡”,“红树”怎么“红”?正因为“落英”是“初开的花”,所以才成其为“红树”。
王维写的这首《桃源行》七言乐府诗,题材取自陶渊明的叙事散文《桃花源记》。
王维离陶渊明的时代比较近,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他的
理解是正确的。
所以,我觉得把“落英”理解成“初开的花”较为恰当。
让我们回到文本,从前一句“芳草鲜美”来看,把“落英”解释为“初开的花”更有道理。
从“芳草鲜美”中我们可以推知当时的时节为早春,因为是早春,所以“芳草”才“鲜美”。
如果解释成“落花”,那么“芳草”就会被“落下的花瓣”所遮盖,如何会给人以“鲜美”之感?那应该是暮春,落花流水,残春之景也!多少会给人以悲伤之感。
因此,把“落英”理解为“初开的花”,窃以为比较符合文义,从时间、环境来看以对。
即使退一步讲,把“落英”释为“落花”之义,仍然存在着两种理解。
一种是正在纷纷飘落的的花,那么,“缤纷”一词则是着重描写“花谢花飞飞满天”,落花随风飞舞的动态;另一种是已经落地的花,而“缤纷”一词则是着重描写“落红遍地”的静态,两种理解都讲得通,但意境不同,若教我选择的话,我只会选择第一种。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句存在的争议之处是谁“问”?同样存在着两种理解。
一种理解认为是渔人“问”桃源人现在是什么朝代?桃源人居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朝和晋朝了。
另一种理解是桃源人“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桃源人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朝和晋朝了。
我们联系上文,“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
时乱”,到“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来看,应该是桃源人“问”渔人才对。
但是渔人乃本篇的主角,由渔人“问”桃源人则更符合故事发展的情节。
到底谁对?我只好说:“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
(3)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
此句仍然存在着两种理解:一种是理解为“刘子骥听说这件事后,高兴地规划前往,还没有去,不久就病死了”。
(换句话说就是刘子骥因为病死,所以未去成。
)另一种理解是:“刘子骥听说这件事后,高兴地规划前去,去而未成功,不久就病死了”。
(也就是说刘子骥去寻找桃花源,因未成功,抱憾病亡)。
这两种理解都对。
不过我倾向于第二种理解,正因为陶渊明把桃花源写得忽隐忽现,变幻莫测,若即若离。
才引得大家寻觅桃花源,或许更能表达陶渊明希望有“桃花源”这一理想乐土,而现实中根本寻找不到的遗憾心情。
可能因为存在多种理解,才引得人们欣赏《桃花源记》,寻觅“桃花源”。
桃花源是一个没有战争、没有压迫,没有剥削的理想社会;是一个黄发垂鬓、怡然自乐的“世外桃源”,是一个“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和谐社会。
于是,历朝历代,桃花源成为人们心中神往的地方,纷纷寻找这美丽的梦境。
尤其是历代的骚人墨客,还把它作为创作题材。
李白、王维、刘禹锡、王安
石、苏东坡等都有咏桃花源的诗。
如王维《桃源行》:“初因避地去人间,更问神仙遂不还。
”“常时只记入山深,清溪几度到云林。
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
”刘禹锡《桃源行》:“仙家一出寻无踪,至今水流山重重。
”张旭《桃花溪》:“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矾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李白《到桃源》:“可怜渔父重来访,只见桃花不见人”等等。
桃花源这种古朴、和谐的理想社会,是对现实不满的知识分子精神寄托的场所。
在封建社会里,是被压迫,被剥削的劳动人民所寻求的慰藉。
《桃花源记》引发了人们的探究热情,有争议的地方也许会一直争议下去,因为或许这是《桃花源记》充满魅力的原因吧!
附部分桃源诗作,以供赏析
唐李白《古风》
“郑客西入关,行行未能已。
白马华山君,相逢平原里。
璧遗镐池君,明年祖龙死。
秦人相谓曰,吾属可去矣。
一往桃花源,千春隔流水。
”
李白《到桃源》
(一)
昔日狂秦事可嗟,直驱鸡犬入桃花。
至今不出烟溪口,万古潺流一水斜。
(二)
露暗烟浓草色新,一翻流水满溪春。
可怜渔父重来访,只见桃花不见人。
唐王维《桃源行》
“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古津。
坐看红树不知远,行尽青溪不见人。
山口潜行始隈隩,山开旷望旋平陆。
遥看一处攒云树,近入千家散花竹。
樵客初传汉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
居人共住武陵源,还从物外起田园。
月明松下房栊静,日出云中鸡犬喧。
惊闻俗客争来集,竞引还家问都邑。
平明闾巷扫花开,薄暮渔樵乘水入。
初因避地去人间,更问神仙遂不还。
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
不疑灵境难闻见,尘心未尽思乡县。
出洞无论隔山水,辞家终拟长游衍。
自谓经过旧不迷,安知峰壑今来变。
常时只记入山深,清溪几度到云林。
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
”
唐张旭《桃花溪》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矾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唐韩愈:“神仙有无何渺茫,桃源之说诚荒唐。
流水盘回山百转,生绡数幅垂中堂。
武陵太守好事者,题封远寄南宫下。
南宫先生忻得之,波涛入笔驱文辞。
文工画妙各臻极,异境恍惚移于斯。
架岩凿谷开宫室,接屋连墙千万日。
嬴颠刘蹶了不闻,地坼天分非所恤。
种桃处处惟开花。
川原近远蒸红霞。
初来犹自念乡邑,岁久此地还成家。
渔舟之子来何所,物色相猜更问语。
大蛇中断丧前王,群马南渡开新主。
听终辞绝共凄然,自说经今六百年。
当时万事皆眼见,不知几许犹流传。
争持酒食来相馈,礼数不同樽俎异。
月明伴宿玉堂空,骨冷魂清无梦寐。
夜半金鸡啁哳鸣,火轮飞出客心惊。
人间有累不可住,依然离别难为情。
船开棹进一回顾,万里苍苍烟水暮。
世俗宁知伪与真,至今传者武陵人。
”
唐刘禹锡《桃源行》“渔舟何招招,浮在武陵水。
拖纶掷饵信流去,误入桃源行数里。
清源寻尽花绵绵,踏花觅径至洞前。
洞门苍黑烟雾生,暗行数步逢虚明。
俗人毛骨惊仙子,争来致词何至此。
须臾皆破冰雪颜,笑语委曲问世间,因嗟隐身来种玉,不知人世如风烛。
筵羞石髓劝客餐,镫爇松脂留客宿。
鸡声犬声遥相闻,晓光葱笼开五云。
渔人振衣起出户,满庭无路花纷纷。
翻然恐迷乡县处,一息不肯桃源住。
桃花满溪水似镜,尘心如垢洗不去。
仙家一出寻无踪,至今水流山重重。
”
宋梅尧臣《桃花源诗》“鹿为马,龙为蛇,鳯皇避罗麟避罥。
天下逃难不知数,入海居嵓皆是家。
武陵源中深隐人,共将鸡犬栽桃花。
花开记春不记岁,金椎自劫博浪沙。
亦殊商颜采芝草,唯与少长亲胡麻。
岂意异时渔者入,各各因问人闲賖。
秦已非秦孰为汉,奚论魏晋如割瓜。
英雄灭尽有石阙,智惠屏去无年华。
俗骨思归一相送,愼勿与世言云霞。
出洞沿溪梦寐觉,物景都失同回槎。
心寄草树欲复往,山幽水乱寻无涯。
”
北宋王安石《桃源行》
“望夷宫中鹿为马,秦人半死长城下。
避时不独商山翁,亦有桃源种桃者。
此来种桃经几春,采花食实枝为薪。
儿孙生长与世隔,虽有父子无君臣。
渔郞漾舟迷逺近,花间相见因相问。
世上那知古有秦,山中岂料今为晋。
闻道长安吹战尘,春风回首一沾巾。
重华一去宁复得,天下纷纷经几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