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必修一《劝学,师说》

必修一《劝学,师说》

2017届高三语文文言文复习 回归课本,温故知新第 1 页必修一 《劝学》【文学常识】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先秦儒家学派的最后代表。

曾在齐国讲学,后游历秦国,晚年任楚兰陵令。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

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

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二十卷,为荀子及其门人所著。

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

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

《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

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知识梳理】 一、重要实词、虚词:1.学不可以已.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3.冰,水为.之而寒于水4.木直中.绳,輮以为..轮5.虽.有槁.暴6.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7.金就..砺.则利8.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9.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10.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11.吾尝跂.而望矣 12.臂非加.长也 13.而闻者彰. 14.假舆..马者 15.而致.千里 16.假舟楫.者 17.而绝.江河 18.风雨兴焉. 19.故不积跬步.. 20无以..至千里 21.骐骥..一跃 22.驽马..十驾 23.锲.而舍之 24.金石可镂. 25.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26.用.心一也 27.蟹六跪.而二螯 二、通假字1.木直中绳,輮.以为轮2.虽有.槁暴.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4.君子生.非异也 三、词类活用1.其曲.中规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3.不如登高.之博见也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5.积善.成德6.上.食埃土,下.饮黄泉7.用心一.也 四、古今异义1.君子..曰:学不可以已2.金.就砺则利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4.蚓无爪牙..之利5.用心..一也 五、一词多义 1.绝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口技》)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 以为妙绝. (《口技》) 佛印绝.类弥勒(《核舟记》)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 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于之地六百里(《屈原列传》) 2.强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前出塞》)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劝学》)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木兰诗》) 乃自强.步,日三四里 (《触龙说赵太后》) 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 (《赤壁之战》)2017届高三语文文言文复习 回归课本,温故知新 第 2 页3.假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送东阳马生序》)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劝学》) 乃吾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 假.有人焉,举我言复于我,亦必疑其诳(《核舟记》) 4.望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劝学》) 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 (《鸿门宴》) 先达德隆望.尊 (《送东阳马生序》) 予犹记周公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 (《五人墓碑记》) 5.闻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劝学》) 博闻.强志 (《屈原列传》) 初闻.涕泪满衣裳 (《闻军官收河南河北》) 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 (《邹忌讽齐王纳谏》) 况草野之无闻.者欤 (《五人墓碑记》) 以勇气闻.于诸侯 (《廉颇蔺相如列传》) 扫后更闻.香 (《和张秀才落花有感》) 6.而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 吾尝跂而.望矣 登高而.招 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顺风而.呼 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锲而.不舍 锲而.舍之 蟹六跪而.二螯 六、特殊句式、固定结构 特殊句式:青出于蓝,而青于蓝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輮以为轮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固定结构: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七、重要句子翻译:1.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译文: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译文: 3.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译文: 4.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译文: 5.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译文: 6.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译文: 7.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译文:2017届高三语文文言文复习 回归课本,温故知新第 3 页必修一 《师说》【文学常识】韩愈: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

二十五岁中进士,曾任监察御史、刑部侍郎、潮州(今广东潮州)刺史、国子监博士、兵部侍郎、吏部侍郎等职。

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为“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 欧阳修、 苏洵、苏轼、苏辙、 曾巩、王安石。

古文运动: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

本文赞扬李蟠“好古文”,就是指爱好他们倡导的那种古文。

【知识梳理】 一、重要实词、虚词:1.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2.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4.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5.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6.犹且从师而问焉.7.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8.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9.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10.或.师焉,或不焉 11.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12.士大夫之族.13.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吾子不齿.. 14.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15.圣人无常.师 16.郯子之徒.17.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18.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19.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二、通假字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2.或师焉,或不.焉 三、词类活用1.惑.而不从师2.吾师.道也3.吾从而师.之4.师.道之不传也久矣5.而耻.学于师6.孔子师.郯子7.其下.圣人也亦远矣8.是古圣.益圣,愚.益愚9.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10.小.学而大.遗 11.位卑则足羞. 12.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四、古今异义1.古之学者..必有师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3.吾从而..师之4.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5.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6.圣人之所以..为圣7.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五、一词多义 1. 乎(1)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2)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3)其皆出于此乎.(4)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补充:【乎】的用法 (一)用作语气助词。

1.表 语气 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2.表 语气 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鸿门宴》) 3.表 语气 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

(《庄暴见孟子》) 4.表 语气 ①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齐桓晋文之事》) ②长铗归来乎.!出无车。

(《冯谖客孟尝君》) (二)用作介词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捕蛇者说》) (三)形容词词尾①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庖丁解牛》) ②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赤壁赋》) 2. 而(1)惑而.不从师 (2)吾从而.师之 (3)择师而.教之 (4)小学而.大遗 (5)则群聚而.笑之 (6)如是而已.. 3. 之(1)古之.学者必有师 (2)人非生而知之.者 (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4)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5)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6)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7)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8)郯子之.徒 (9)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10)作师说以贻之.2017届高三语文文言文复习 回归课本,温故知新 第 4 页4. 其(1)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4)其.皆出于此乎 (5)其.可怪也欤 补充:【其】的用法: (一)用作代词,1.秦王恐其.破壁。

(《廉颇蔺相如列传》) 2.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 3.及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游褒禅山记》) 4.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捕蛇者说》) 5.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石钟山记》) (二)用作副词。

1.加强 语气 ①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烛之武退秦师》) ②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2.加强 语气 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3.加强 语气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三)用作连词。

1.表示 关系①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②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祭十二郎文》) 2.表示 关系①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

其.若是,孰能御之?(《孟子见梁襄王》) (四)助词①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 【何其】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5. 于(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2)而耻学于.师 (3)于.其身也 (4)皆出于.此乎 (5)不拘于.时 6. 也(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3)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4)其可怪也.欤 7. 固(1)固.若金汤 (2)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3)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4)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5)鄙人固.陋,不知忌讳 (6)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8. 师(1)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3)若望仆不相师.,而用流俗人之言 (4)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9. 遗(1)此所谓养虎自遗.患也 (2)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3)夜不闭户,路不拾遗. (4)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 六、特殊句式、固定结构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2.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3.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4.而耻学于师5.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6.师不必贤于弟子7.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8.不拘于时,学于余 七、重要句子翻译:1.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译文: 2.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译文: 3.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