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上海金融中心发展历史回顾
在1992年党中央正式提出上海金融中心建设的国家战略之前,上海金融中心的发展主要可分为三个历史时期:
(一)曾经的远东金融中心,经历短暂辉煌
这一时期是从20世纪20年代起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
20世纪20年代下半期至30年代初期,上海凭借其优越的地理条件、贸易中心的地位和对外的开放,已成为全国的金融中心,一度也是远东的国际金融中心之一。
这一时期的上海金融业,呈现以下发展特点:一是国内外金融机构高度集中。
二是社会货币资本高度集中,容纳来自全国各地的资金。
三是金银、外汇交易活跃。
上海黄金市场交易量超过日本东京和大阪两大市场。
四是全国利率和多种金融资产行市也以上海为权威。
(二)高度集中体制下,金融中心地位不再
这一时期是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1978年改革开放前。
1948年12月1日的深夜,作为蒋介石南京政府管辖下的上海中央银行所在地,上海外滩15号楼见证了历史的巨变.新中国成立后,外滩15号楼又成为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所在地。
上海新外滩15号
这一时期,上海金融业的发展呈现以下特点:一是实行了高度集中统一、以行政管理为主的金融体制,造成市场资金横向往来和国内金融往来受阻。
二是面对国外经济封锁,对外金融开放被阻断,在沪外资银行对外贸易的金融业务量大为减少。
三是各类金融机构受到“大跃进”的冲击,国内金融机构总部陆续迁往北京,上海金融中心的地位大为削弱.
(三)改革开放重建金融体系,金融中心再现生机
这一时期是从1978年改革开放到1992年中央正式提出上海金融中心建设。
中国的改革与对外开放,使蓄势已久的上海金融事业获得了新生,各项金融重建工作如火如荼,迅速展开。
这一时期,上海金融业的发展呈现以下特点:一是金融体制发生重大变革,“大一统”的体制被打破,众多金融机构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
二是各类金融市场纷纷恢复形成。
三是对外开放步伐加快,对外金融业务逐步恢复。
经过改革开放后十多年的高速发展,上海金融事业迅速恢复了生机。
到1988年,上海已初步建立起以中央银行为领导、国家银行为主体、多种金融机构分工协作的社会主义金融体系,这个体系成为上海金融事业进一步腾飞的坚实基础,为上海重建金融中心创造了条件。
而1991年小平同志在上海视察时再提上海金融中心,则标志着上海金融事业进入了一个里程碑式的全新发展时期。
二、新时期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历程与辉煌成就
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把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正式确立为国家战略,这是党和国家在经济金融全球化趋势加快的背景下,从国家全局利益出发作出的重要战略决策。
江泽民同志在中共十四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尽快把上海建设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经济的新飞跃”。
由此开始,上海金融业正式步入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全新历史时期。
(一)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总体战略的形成
继邓小平南巡讲话和十四大报告把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正式确立为国家战略之后,在中央的大力支持下,上海以浦东开发开放为契机,积极推动金融改革与发展,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
1994年4月,伴随着人民币汇率的重大改革,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在上海成立。
1996年4月,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交易中心在上海建立并开始运作,标
志着全国统一的货币市场在上海形成。
1999年12月,上海金属交易所、上海商品交易所和上海粮油交易所合并组建上海期货交易所,开始正式运营。
期间,在《上海市“十五”(2001-2005年)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上海市“十五”金融发展规划纲要》中都对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提出了一系列较为明确的纲要和规划。
2004年7月,胡锦涛总书记在上海视察时明确指示,“希望上海要继续走在全国前列,把上海建设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2006年,在参加全国人大十届四次会议上海代表团讨论时,总书记对上海提出了“四个率先”的要求和希望。
2007年初,温家宝总理在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强调,要适应中国金融业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新形势,加快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2008年7月,温家宝总理在上海调研时再次强调,要把金融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全力营造良好的金融发展环境,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支持和指导下,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事业稳步推进。
2005年6月21日,国务院批准上海浦东在全国率先进行综合配套改革试点。
2005年10日,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正式挂牌成立,这不仅是央行体制上的一次历史性突破,也是进一步巩固上海作为金融中心地位的有力举措。
2006年11月《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十一五”(2006-2010年)规划》发布,提出到“十一五”末上海要发展成为具有国际影响的金融中心之一。
在此期间,中国银联、上海黄金交易所、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相继成立。
2007年4月,花旗、汇丰、渣打和东亚4家银行成为首批法人转制的外资银行。
2009年3月2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并于4月29日正式出台。
《意见》提出了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总体目标,即“四个基本”框架:一是基本形成国际化程度和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二是基本形成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金融机构体系;三是基本形成门类齐全、结构合理的金融人力资源体系;四是
基本形成符合发展需要和国际惯例的法律法规体系。
《意见》明确提出,不断拓展金融市场的广度和深度,形成比较发达的多功能、多层次的金融市场体系,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核心任务。
至此,上海国家金融中心建设的具体战略构想在国家层面得到明确,金融中心建设进入加速推进的新时期。
(二)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取得的辉煌成就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多年的努力奋斗,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
上海已确立了以市场枢纽为主要特征的国内领先的金融中心地位,并正向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目标迈进。
根据伦敦金融城2009年3月公布的全球62个金融中心的最新排名,上海为第35位。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成就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金融机构不断发展壮大,成为国内外金融机构主要集聚地。
在加快金融创新、提高金融核心竞争力、提升金融国际化水平等方面,上海的金融机构走在了全国前列。
截至2008年底,上海共有各类金融机构899家,其中外资和中外合资金融机构达395家,占在沪金融机构总数的43.94%。
在沪营业性外资银行已从1990年的4家上升至2008年末的164家,其中有17家外资银行在我国境内的法人总部落户上海,约占全国外资法人银行总数的53%,并表资产8450.5亿元,占全国外资法人银行总资产的84.8%。
二、金融市场体系日趋健全,基本确立了国内金融市场中心的枢纽地位。
上海是全国金融市场最为集中的地区。
上海是全国证券交易的中心,过去5年中,股票、债券发行额占全国直接融资总额的比重超过90%。
上海期货交易所是我国交易最活跃的期货交易所,占全国期货市场份额的比重超过60%。
2008年,上海各金融市场(不含外汇市场)累计成交167.7万亿元,占全国同类市场成交额的75.95%。
三、金融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成为金融改革开放排头兵。
2005年6月21日,国务院批准上海浦东在全国率先进行综合配套改革试点。
2005年10月22日,国家外汇管理局宣布跨国公司外汇管理改革的九条措施在浦东先试先行。
2005年10月29日,经国务院批准的我国第一个保税港区---洋山保税港首期顺利通过国家主管部门的联合验收。
2006年1月17日,国家发改委批复,以上海浦东新区陆家嘴金融贸易区为载体推进金融改革创新试点。
四、金融创新步伐不断加快,在国内金融产品和业务创新中居领先地位。
上海是全国最先开展银团贷款、票据贴现、个人外汇买卖、资产证券化、纸黄金、个人黄金买卖、货币市场基金等丰富多样创新业务的城市。
交通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是2002年离岸银行业务重新启动后首批获得离岸银行业务牌照的商业银行。
五、金融生态环境不断优化,金融中心的辐射集聚能力显著提高。
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目标明确后,上海各类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也明显加快,支付体系建设、诚信体系建设、金融法制环境建设、金融安全稳定机制建设、金融人才队伍建设和金融产业集聚区建设纷纷提速。
三、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展望
2009年国务院出台的关于推进上海“两个中心”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了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和措施,这是未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纲领性文件。
这些新要求和新目标,不仅赋予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新的内涵和要求,指明了工作方向,也给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带来新的历史机遇和严峻挑战。
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长远目标着眼,未来还需加强以下几项工作:
(一)以金融市场建设为核心,加强金融市场产品体系建设,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二)进一步加快金融对外开放的步伐,深化外汇管理改革,参与全球资源配置
(三)进一步健全金融基础设施,优化金融生态环境,提高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竞争力和集聚效应
(四)立足国内经济,依托长三角区域经济金融协调发展,发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对周边乃至全国的辐射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