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徐汇区高三一模作文范文
作文题:阅读下面文字,选取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人是符号的动物。
我们习惯用“企业家”,“民工子弟”,“90后”,“残疾人”……不同的符号来标识人的不同,自己也常常为“符号”所累。
当人被“符号”遮蔽时,容易忽视人共有的本性,也易忽视自己的存在。
作为“人”活着
按照哲学家海德格尔的观点,人的生存是一种“被抛”。
我们每个人都被一种未知的力量抛入了先天既定的身份中;这些身份既而成为我们携带终生的“符号”,使人极易忽视自己的存在,也容易忽视人共有的本性。
因此无数智者告诉我们,不能被“符号”遮蔽了双眼;人的自尊来源于自觉,人的相互理解也来自对本真生命的洞察。
因此,人要作为“人”而活着,并不是作为符号而活着。
“农民工”、“90后”、“残疾人”,我们常常用这样的身份名词定义自己,结果是被它们操纵了本应属于自己的生活,失去了生命自身的意义。
谁说90后就必须追随最前卫的潮流?谁说民工子弟在市场经济的今天就注定低人一等?许多残疾人认为身体缺陷就注定了一种弱势,但看看那些了不起的人们吧,作家海伦·凯勒,钢琴家刘伟,……他们用自身的实践告诉我们,人成其为人,并不在于屈服于命运和符号的枷锁,而在于活出真正的自己。
顺治帝作为一国之君,最终却选择了出家,他在出家前的一首诗中写道:“未曾生我谁是我?生我之后我是谁?”这两个问句拷问的是生命真谛,即要人作为人,自觉地活着。
存在主义哲学家海德格尔告诉我们,生命的意义在于不受身份符号的束缚,自发地去尝试生命的可能。
卢梭也向我们呼吁:跳出童年时代吧,朋友,觉醒吧!
摆脱符号的蒙蔽,触摸本真的生命,也是人与人之间相互理解、相互关爱,最终达成“普世精神”的前提条件。
在人类的历史上,曾发生过无数次血腥的宗教“圣战”,人们相互残杀,只因以为对方是所谓的“异教徒”。
而作家赫尔曼·黑塞在《获得教养的途径》一文中说:不同民族只是在以不同的名字呼唤着同一些神明;每个人的人性和共同理想追求是相同的。
《圣经》中也教导世人:和平属于世间一切良愿之人。
世人常常用符号的眼光相互看待,却忽略了本质上共同的人性,这正是世间无数冲突与悲剧的根源。
周国平说,生命本来没有名字。
只有摆脱符号的成见,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和博爱才成为一种可能。
因此,让我们超越符号的局限,作为“人”而活着吧。
既为了自己生存的尊严,也为了其他人,为了这整个世界。
让我们重拾人文主义对于“人”的尊重吧!
拒绝符号化
符号,作为一类事物的简单代号在理学的世界时为人们开辟了世外桃源。
当们沉醉于其机械化表达中,逐渐将符号的触角延伸至人类自己身上,我认为这种简单符号化的行为不仅忽略了人性最质朴温暖的共同诉求,更是对个人“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最大的伤害。
当《独立宣言》中将“人人生而平等”的思想放在首句,我们便早已应认识到作为共同的物种——人类,我们拥有着相同的渴望与追求。
无论是秦末的陈涉吴广还是南美的切格瓦拉,他们都为着自由在战火中挥舞旗帜;无论是马丁·路德金的美国梦或是印度关于女性权益的示威游行,他们都为着尊严而奋战到底。
而我们呢?当我们对于一类人群给予他特定标签时,便将视野聚焦于那一小点,而逐渐忽视了他们作为人所应获得的自由与尊重。
当我们习惯性地给予“残疾人”以同情,给予“90后”以不屑,给予“煤老板”以所谓的羡慕嫉妒恨时,我们是否想过,他也许就是个努力用残留的独臂为邻居搬米以补贴家用的坚强男人,她也许就是个在世博会上挥洒汗水的志愿者,煤老板也许只是一位慈爱地用胡须扎着女儿脸的父亲,但如果我们只从符号去看待他们,以或高或低的眼光歧视或仰视,这大概便是现代的管中窥豹。
简单地把人“符号化”,结果可能造成对他人的误解,更令人担忧的是对于自我的迷失。
人自古便是群居性动物,但对于群体中的个人而言,找到自己的位置无疑决定于个人对自我的珍视与看重。
梵高没有屈从于他人对自己疯子的界定,他珍视内心对于世界的爱与狂热,用旋转的笔触挥下“那么热烈,那么宁静”的星空。
他去除了符号,而找到了自我,保留了自我。
郁达夫在茫茫的青年中不甘于从于时代的迷惘的潮流,以大胆直白剖析还原了一个“沉沦”中的自己,在时代的符号中找到了自己。
这样一份对自我的珍视正是来自于“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而只有当我们认识并肯定了自我的存在,我们才可能真正地去除符号化而成为一个独立的人。
去除符号化,不仅是去除人们对于群体的偏见,更是去除人心中对自我的枷锁与忽视。
请不要让符号遮蔽了人。
为己而生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时光匆匆,我们有太多的身份、太多的角色、太多的符号去扮演,而自己的本真又在哪儿呢?
你在学校是学生,是班干部,是三号学生,在家是儿子,是孙子,是乖宝宝。
可这些都不是你,你被那些符号压到了心灵的角落,尘埃在身上堆积,你甚至忘了自己的存在。
韩寒在《他的国》中有描写过这样一个少年。
他年少轻狂,远走高飞,在一个废弃的公园中建立了自己的国度。
在抛开了种种加在自己身上的符号后,他仿佛在他的国度中寻回了自我。
这似乎和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为己而生!尽管我们不能同小说中的人物那样抛却一切,但守住内心一方净土,别让那些纷纷扰扰的符号侵没了你的灵魂,霸占了你的身躯。
此时,我又想起一个人,他叫汪峰。
有人叫他新摇滚乐之父,但有谁知道,就在他出道之前,他是拉小提琴的,并且还多次获过全国一二等奖,被他老师赞不绝口的这么一位小提琴天才式的人物,却在二十多岁风华正茂之年,毅然放弃手中之琴,走进摇滚。
是什么力量促使他的?他说过那么一句话:“直到我二十多岁才明白自己真正热爱的,是摇滚。
”所以他在不久后,便创作出《存在》,轰动一时。
为己而生,他不过是在无数符号中,迷途知返的孩子而已。
但他的勇气却是难能可贵,我们或许无法如他那样砸毁十几年的心血,可我们是否曾想过,除开那些我们“应该”做的,剩下的有什么?我们热爱的,倒(到)底是什么?
村上春树因其小说《挪威的森林》而大红,但其生平又有几人知?当他放下手中的一切独自环球旅行又是何种心情?他在他的自序中写道:“每当我到达一个新的地方,我就喜欢在当地的酒吧中,坐上一天,边喝酒,边写作,边听当地人聊天,《海边的卡夫卡》就是这样写成的。
”
他们的书我都看过,无论韩寒、村上春树,还有未提及的史铁生,他们或许风马牛不相及,但书中透出的强烈的存在意识却是都格外深刻。
于是,文末还是想说,为己而生吧,别为符号所累。
你在这儿,你存在。
破茧化蝶
“建造一个白色的房间,我身上,缠了线……”苏打绿的歌《茧》中如是开头。
那含着淡淡忧伤的声音,唱出现代人被各种标签牵缠的现状与无奈。
人们总喜欢用各种符号围起一些看似有着共同点的人,如“90后”、“农民工”、“残疾
人士”等。
有时我们甚至把自己划为某种人而感到自豪。
我们常以“学霸”、“学渣”来称呼对方和自己,从中表现恭敬的假态、谦卑的假态,获得所谓的快乐泡沫。
透到(透视?)这种病态的心理,我们常常为这些符号所累,“假作真时真亦假”,傻傻地跃入“社会的陷阱”,“幸福的沼泽”。
其实,这种虚幻的符号泡沫,洗去它,不仅洁净自己,还留有余香。
“诺贝尔奖得主”是许多有贡献之人既爱又怕的符号,它会让获奖者感到至上的荣耀,又会使“不小心”的人坠入获奖后一无所出的尴尬情状。
居里夫人可谓不受功名熏染的杰出人物,最为人称道。
有记者发现她把诺贝尔勋章给女儿当做玩具时,她是不为所动的。
勋章不过是对她努力的肯定的物质形态,对她毫无用处,获奖之后,她依旧不放弃她的元素发现之路。
最近,作家莫言的获奖让中国及世界震惊。
铺天盖地的采访、发言、报道让莫言这位中年大叔喘不过气来。
他就此发表言论表示,自己正处人生的创作巅峰,希望大家不要过多肯定、抬高、报道他,让他在获奖后依旧保持一颗热爱文学与创作的清净之心。
莫言敏锐地感受到“诺贝尔获奖者”的帽子被扣在自己头上会带来坏处,但他会破开这层荣誉的膜,化茧成蝶。
对于名人而言,容易受“符号”“标签”所累,对于一般人,对于一个城市,对于一个国家,对于一种语言,对于一种文化,怎么不都是如此呢!
中国人自豪地称自己为“炎黄子孙”,而中华文明是四大古文明中唯一留下的,兼容并包,并将不断延续。
这种民族优越感也随之产生。
如何更完善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行为,如何在文化上有所创新突破,都是需要思考、行动起来的。
文革时文化的滞留应该去弥补,只有破了茧,才能化蝶。
“老当益壮”、“不坠青云之志”,时间有余,我们应去完善突破旧有的文化,而非沉溺于“博大精深”的文化符号之中。
正确认清符号的幻影泡沫才会有所得,更会有所突破,洗去一身泡沫,浑身留有余香。
揭去符号,我们会发现自己惊人的创造力,亦会发出炫丽的光彩。
苏轼认为过早中进士是对读书人不利的,还好他与苏辙虽于19岁中进士,仍努力学习,成为中华名人,流芳百世。
破了这些掩盖自身的符号,我们也许会发现自己更多的闪光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