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决策者个人因素对外交决策的影响

决策者个人因素对外交决策的影响

浅谈决策者个人因素对外交决策的影响【摘要】外交对于一个国家的现实处境和未来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外交决策的体制、机构、过程决定了外交决策的最终面貌。

其中,决策者个人因素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整个决策的形成于结果。

我们将通过实例分析与理论阐述来说明决策者个人因素对于外交决策的影响。

【关键词】外交决策个人因素心理因素【正文】一、决策者何以成为外交决策的重要影响因素谈论决策者之前,首先我们要了解一下什么是外交决策。

外交决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任何一个看似偶然的单一的外交政策的出台都是很多处于不同层次的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1而美国外交学者理查德.斯奈德把决策定义为:“从多种社会限定的不确定选择中, 决策者挑选其中一种他认为能够实现自己所构想的特定状况的过程。

”尽管对外交决策的定义各有不同,但是共识却是普遍存在的:首先,外交决策具有相当的重要性;其次,外交决策具有相当的复杂性。

一个完整而合理的外交决策要充分考虑国际政治因素,国内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以及舆论等诸多因素。

而其中任何一个环节的缺失或不足都会对外交决策产生深远的影响。

外交决策是国家的行为,也是决策团体的团体行为,更是决策者的个人行为。

”实际上对外关系无论多么纷芜庞杂,战略决策影响如何深远,回溯到本原也都是以个人为基本的主体元素,国际问题、政策动向,都涉及特定时空里的个人。

外交关系的发展固然取决于国家间关系的客观历史渊源、现实利益需求等因素,但国家领导人和具有权势的政治家对于外交官关系的政治判断和主观价值取向具有相当重要的影响。

决策的过程,本质上师决策团体以及决策者思考的过程。

“人的因素是决定性因素。

”2而最终决定外交决策的决策者正如水坝的闸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主观意愿对于外交决策能产生本质的影响以及连锁反应。

特别是在集权化的决策体系中,决策者的个人因素往往成为决策的主导因素甚至决定性因素。

二、哪些因素会影响决策者的外交决策一般来说,决策者决策一般分为5个阶段:(l) 决策者开始对某一问题开始注意, 有关这一问题的信息被放大、决策者将新的信息同他过去的经历结合起来。

(2) 根据经验寻找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

(3)结合现有资料分析这一问题可能带来的后果。

(4)根据决策对问题的看法制定解决方案。

(5) 决定政策。

决策的每一个阶段决策者都同时受到自身和外部两种因素的影响,总体归结为三大因素:心理因素、认知因素、环境因素。

1.心理因素1金正昆: 《现代外交学概论》,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肯尼思.沃尔兹.《国际政治理论》. 上海人民出版社,“人类诊断问题、进行归纳推理, 最终作出选择的过程不仅受到所处环境中的各种客体间相互依存关系的制约, 而且受制于主体的认知过程和精神状态。

”3决策者的逻辑过程受到其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的双重影响,尤其以心理因素为重。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心理波动时逻辑能力会受到相应的影响,例如受到惊吓时思维能力下降,情绪波动大时逻辑能力削弱等等。

心理因素往往能在决策者进行决策时起到重要作用。

以赫鲁晓夫为例,作为前苏联冷战时期的重要领导人,戈尔巴乔夫体现出了灵活的反应能力和合格的语言表达能力。

同时由于其较为单一的工作发展环境和较为低下教育背景,戈尔巴乔夫虽性格乐观但并不自信且极度缺乏安全感,并且过于依赖感性而理性思维能力不足。

其执政期间,改革经济,发展军事并且与亚非拉国家建立良好关系,有一定建树。

但同时由于其心理因素限制,随性决断,缺乏理性思考,过分的依赖灵感和外部经验,与中国交恶,干涉别国内政,执意加剧冷战,最终是苏联失去了诸多利益。

因此我们不难看出,心理因素对于外交决策者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无法直接观察到决策者的心理过程, 因此只能依靠他们的讲话和著作, 而决策者的话语在数量和可信度方面都是非常有限的。

资料的稀缺使我们在研究决策者的心理因素时常年停留在“观察+推测+论证”的研究模式,缺乏验证的环节。

因此,心理因素并不是唯一主导决策者进行决策的因素。

2.认知因素人的逻辑思维往往会受到其感性认知的影响,因此决策者对被决策事务的认知往往能决定决策的走向。

在上文中提到的决策过程中,渗透着如图所示的决策模型。

如模型所示,决策者在决策过程中做出的感性判断与认知要多于理性判断,3王鸣鸣.2003年全球政治与安全报告社会科学出版社因而不难看出决策者对事物的认知,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等因素对于决策者的决策制定都能产生重要的影响。

在信息输入和决策输出之间,存在着诸多影响信息处理的变量,因此,需要有一种机制对以信息进行处理。

比如对信息的阐释、对信息按偏好进行排序等,心理学家就把这个对信息的定义和排序的过程称之为认知。

决策者的认知过程就是根据信仰体系、意识形态等对客观现实的重构而形成“意象”过程。

意象的重构作用导致了决策者所捕捉的信息只能是其感知和意象化的“客观现实”。

正如斯普劳特所指出的“重要的是政策制定者们将环境想象成什么,而不是它实际上如何。

”而决策者认知的形成往往来源于其过往经验与现实信息的综合。

而且认知一旦形成就难以改变。

4可见认知因素对于决策者决策的重要程度。

以毛泽东为例,毛泽东出生于富农家庭,分别接受过传统私塾教育,近代教育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

而在其认知以及人格成长关键时期所接受的传统私塾教育和近代教育以及其自身所学无疑对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毛泽东认知形成的年代中国社会矛盾十分尖锐。

其中,帝国主义殖民扩张与民族独立民族自决间的矛盾是当时社会主要矛盾。

加之毛泽东所受教育,所处环境以及接触的大量史书古籍,不仅塑造了其人格,更对其对世界以及外来文化的认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种认知的指导下,毛泽东始终秉持乐观主义精神,从过往经验中汲取营养,最终领导中国走向独立自由。

同时对外来文化的戒备和异见也持续加重。

导致其产生了对于外来事物的根本不信任感。

在这种认知的指导下,毛泽东始终对西方世界采取怀疑并疏远的态度。

这种难以改变的固有认知在建国后20年深刻影响了中国的外交的走向。

3.环境因素人的行为无不例外的受到所处环境的影响,因而决策者的外交决策无不例外的受到决策环境的影响。

具体来讲:由经济发展水平、地理条件、政治制度、国家特性、国民心态、意识形态等因素构成的环境是影响决策者决策的决定性因素。

在分析一国外交政策时, 重要的是确定决策者活动范围的经济和社会条件。

要把握政策的性质, 决定性的条件是国家背景,一国的外交政策, 包括其决策模式, 均取决于该国的内部环境以及这个环境的社会、经济和政治条件。

例如, 运用地理条件、意识形态、人口因素或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来分析国家的外交政策以及决策者的外交决策。

以普京为例,普京出身平民,懂得普通民众的心理和期望。

他一上台就提出“强国富民”思想,使大家有了鼓舞人心的目标;俄罗斯所处的社会历史环境和国际环境十分恶劣,国际上生存空间受到挤压,国内经济政治百废待兴。

普京因其强者气质受到俄罗斯民众的普遍用户,其决策无不例外的受到环境影响:三、首先,在总体指导思想上讲求务实,量力而行,不随便介入与己无关的国际事务,集中力量增强自己的国力;放弃与美国全球对峙,构建周边“稳定弧”;坚持多极化目标,反对美国单极企图。

其次,坚定地维护国家利益,同美国斗争经常采取以硬对硬,因而两国间“口水战”不断,普京经常亲自出面。

在涉及俄切身利益的问题上,俄罗斯也不怕风险,如2008 年俄出兵格鲁吉亚,矛头针对北约。

如今在叙利亚问题上,普京政府力挺巴沙尔政权。

第三,策略运用上普京善于抓住对方弱点突出自身长处。

在此次总统大选过程中,美国极力挑动俄内部反对派掀起“倒普”运动,普京乘势打出反“橙色革命”旗帜,在十几万人“挺普”大会上高喊“保卫俄罗斯”口号,用爱国主义旗帜提高民众的反西方情绪,4徐厚道《心理学概论》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普京的支持率猛然上升。

第四,普京外交成绩显著,俄罗斯的强国意识改变了国内民众“二等国民”的心理。

俄罗斯同独联体国家、周边国家、乃至西方国家的外交都卓有成效。

同时,它是“八国集团俱乐部的成员,加入了WTO,美国、欧盟都承认它的市场经济地位。

这无疑是受到环境影响,顺应环境要求,并且主动改变环境支配环境的作风。

外交决策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变量, 它受到所决策的问题性质、决策主体及决策方法的影响。

因此将外交决策整个过程归结为某种因素单一作用是不科学不合理的。

除决策者个人因素之外还有诸如社会舆论因素,文化价值因素,历史因素等等诸多因素,但决策者个人因素作为外交决策的重要影响因素加之以国家体制或社会经济文化因素的影响往往会成为主导因素。

“即使是决策集体或决策机构,它也是由个人所组成的具有智能和主观能动性的系统”。

个人的品德、阅历、教养、动机和心理等都会对外交决策产生重要影响。

外交决策主体是影响外交决策过程的关键性的因素,因为任何决策归根到底是由人做出的,决策者的心理特点、生活经历、对周围环境的认知等都会直接影响决策的结果。

因此,对于决策者个人的心理、认知、环境三个因素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1.《外交决策》,张历历著,世界知识出版社。

2.《外交学概论》,鲁毅等著,世界知识出版社。

3.《发达国家外交决策制度》,赵晓春著,时事出版社。

4.《当代外交学》陈志敏等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5.《权利制度文化》秦亚青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6.赵华胜. 普京外交八年及其评价[J]. 现代国际关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