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农业大学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本科生毕业论文网络社会问题及控制学生姓名:***考籍号:910907400517年级专业:2006级社会工作与管理指导老师及职称:胡双喜教授学院:湖南农业大学人文学院湖南·长沙提交日期:2007年11月目录摘要 (1)关键词 (1)一、网络社会 (1)(一)网络社会的形成与概念 (1)(二)网络社会的构成 (2)二、网络社会问题 (2)(一)网络社会问题的概念与特征 (3)2.1.1 作用范围的全球性 (3)2.1.2 形成机制的技术性 (3)2.1.3 表现形式的复杂性 (3)2.1.4 控制手段的艰难性 (4)2.1.5 影响后果的严重性 (4)(二)网络社会问题 (4)2.2.1 网络病毒 (4)2.2.2 网络黑客 (5)2.2.3 网络犯罪 (5)2.2.4 网络色情 (6)2.2.5 网络成瘾 (6)三、网络社会问题控制 (7)(一)建构以道德控制为主体的控制体系 (7)(二)把握控制力度,保持必要张力 (8)(三)加强网络社会科学新学科研究 (9)四、结束语 (10)参考文献 (10)致谢 (11)网络社会问题与控制学生:赵峥嵘指导老师:胡双喜(湖南农业大学人文学院,长沙 410128)摘要:网络社会问题是当今社会日益严重的全球性问题。
网络社会问题的类型有:网络犯罪和网络黑客、网络色情、信息化污染、网络沉溺、信息垄断与两极分化等等。
网络社会问题具有以下特征:全球性、高技术性、主观认定上的文化差异性、后果控制的艰难性。
根据这些特征,网络社会问题的控制要诉诸技术、法律、道德和人文观念的力量。
关键词:网络社会问题; 类型; 特征; 控制;1969年11月21日,6名科学家聚集在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的计算机实验室,观看到一台计算机与远在千里之外的斯坦福研究所的另一台计算机联通开始,这揭开了人类网络社会的序幕。
一、网络社会(一)网络社会的形成与概念作为当代社会的一个产物,今天,电子网络可以说已经成为人们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近一、二十年来,随着全球电子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不断普及,原先仅存在于科学家或计算机从业人员之间交流的网络,现在已成为普通人日常交往的一种方式了。
在中国,网络的发展速度也是十分惊人的,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统计,1997年中国网民仅有63万人,到1998年底就达到了210万,2000年则攀升到2250万人。
截至2005年底,我国网民数量已突破1亿,达到1.03亿人。
目前,中国网民总数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
由此可见,“网络社会”对我们现实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
这一全新的社会结构,既“依存”于现实社会,又拓展了人类现实的生存空间,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时空对人的束缚,成为现代社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对于如何定义“网络社会”,学者们众说纷纭。
一般认为,“网络社会”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前者是在网络时代这个意义上使用的,与农业社会、工业社会相对应,实际上是指网络时代的整个社会;后者是指称一种拟社会化的赛博空间(Cyberspa-ce),是所谓的“亚社会”———虚拟社会[1]。
在本文当中,“网络社会”是特指基于全球计算机网络化的,由人、机器、信息源之间相互联结而构成的一种新型的社会生活和交往的虚拟空间。
网络已经成为信息时代许多话题的一个重要背景和技术手段。
正如蒸汽机带来了工业社会一样,网络也正在催生一个崭新的社会模式,构建出一种新的社会形态----网络社会。
“网络社会的到来代表了人类的一种巨大变化,尤其是由于网络自身所具有的时空互动性、平等性、开放性等特点,为社会生产方式和经济形式的创新提供了丰富的契机,并成为支配和改变我们社会的重要源泉。
(二)网络社会的构成对大部分上网者而言,网络现象是相当真实的存在,网友投入网络社会活动的时间与精力,都证明了它的实在性。
从个人电脑刚被少数人应用引入社会开始,随着人们在做了良好的适应之后,就逐渐习惯以电脑为生产工具或以使用电脑作为生活方式之一,甚至进而使得电脑成为个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上网者遵照一定的规则操作上网,在网络浏览资料信息,或者按一定的规则与其他上网者交往互动。
在他们按一定规则互动过程中又演绎出一些新的网络互动规则。
这些个人电脑之间,基本上是独立的而且相互间缺乏联系,对于整个社会而言,意义不是太大。
但是,当这些每一部都各自独立的电脑,以某种有秩序的方式,逐一串联起来以后,一个以电脑使用者为基本单位的网络社会就形成了。
虽然这个新生的社会从表面上看起来,只是由多个电脑架构起来的,但是通过如此的安排架构,却使得每一台个人电脑前的使用者,在有意无意间,有机会形成一个有生命力的社区。
而且,这个社区同现实中的社区一样,也同样具有沟通情感与传递信息的功能,只是上网者的这种交往是通过特定的几种交互文本,以及图片和影像资料所构成。
在沟通的方式上,与现实中人与人交往不同的地方是,人们可以同步进入网络的某个公共场合,即便是在世界的任何地方。
换句话说,时空概念在这里出现了新的感受。
因为这个网络社会的存在,意味着一种新的人类社会的组织或结构方式,已出现在当代的人类社会中。
二、网络社会问题如同社会的工业化一样,社会的信息化和网络化带来了社会发展的福祉,导致了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乃至情感方式的重大变革。
但与此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消极的负面作用。
开始作为学者和研究人员游乐园的因特网,经历了长期痛苦的成长过程,已成为一个功能齐全、政治化的自由社会--计算机王国。
它吸引了不同生活背景、来自不同行业、不同年龄的公民,同时也吸引了许多坏人、盗窃分子、诈骗犯和故意破坏分子,它还是恐怖主义分子的避风港。
这样,就导致了一系列急需解决的新的社会问题的产生。
(一)网络社会问题的概念与特征互联网在影响人类社会结构的同时,也必然会引发一系列新的社会问题,这些问题既包括网络本身的社会问题,也包括网络对现实社会所造成的冲击。
网络社会发展运行正在从初期走向成熟,在这一过程中,网络所涌现出的社会问题引起了人们的重视。
这主要有两种行为倾向:一方面是指网民对个人的无计划、无目的的自在性支配,在毫无限制或网络道德失控时的出格;另一方面是指带着强烈的目的而对网络和现实社会采取的有计划的自觉的侵害行为,即网络犯罪。
网络社会问题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划分为不同的类型,但其所表现出来的基本特征却是共同的。
具体来说,网络社会问题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2.1.1 作用范围的全球性。
这是由网络社会本身的全球性所决定的。
网络社会首先是一个全球性社会,它涉及地球上全人类的共同利益,是由世界上所有国家组成的一个全球性、跨国界的技术、经济和社会共同体。
正是通过网络,全球社会才得以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依存于网络社会的网络社会问题,其全球性特征也至少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它已构成了对全人类现实生活的共同威协,正在或将要危及全人类的正常发展,并且刻不容缓,必须尽快解决。
二是各种网络社会问题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此长彼消,盘根错节,结成了一个难解难分的全球问题系统。
2.1.2 形成机制的技术性。
产生于网络环境下的网络社会问题,其在形成过程和方式上都具有相当程度的高技术性,这是网络社会问题区别于一般社会问题的一个显著特征。
由于网络社会问题的形成常常与网络社会行为的主体发生着某种关联,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网络社会问题就是网络社会行为失范、社会功能失调的一种集合表现,而网络社会本身就是一个高技术的集合体,在网络社会中,行为的主体必须具有高超的计算机操作技术、编程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等技术手段,才能在网络社会中游刃有余,做自己想做的一切事情。
2.1.3 表现形式的复杂性。
在网络社会中,网络社会问题形成原因的多因性和表现形式的多样性常常会使不同形态的社会问题交织在一起而呈现出复杂多变的状态,有时候,我们很难将其剥离开而单独去审视其中某一方面。
在人们对网络社会问题的社会关注程度和解决条件上,网络社会问题也凸现了一种复杂性。
2.1.4 控制手段的艰难性。
由于导致网络社会问题产生的网络社会的基础结构和人们网络社会行为的隐蔽性、虚拟性和跨时空性,使得人们在对待网络社会问题的控制上远不像所想象的那样简单。
传统的控制手段不仅难以奏效,而且常常会无能为力。
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在网络社会中,人们很难确立其控制对象,网络社会问题产生的源泉也难以找到,致使人们无法从根本上建构一套完善而系统的控制手段和运行机制。
不仅如此,由于不同地区、国家在文化和法律上的差异性,人们对待网络社会问题的认识和态度并不相同。
因此,要想制定出一套令所有国家普遍认可的强制性的有效控制规范,几乎是不大可能的。
尤其在现阶段,在现有的网络技术条件下,网络社会问题的全球性并不会因为人们之间存在着认识上的不一致就自动消退,相反,它会在无控制或控制力弱化的情况下得以迅速扩展和泛滥,从而进一步增加社会控制的难度。
2.1.5 影响后果的严重性。
与传统的社会问题相比,网络社会问题的影响后果更为严重。
尽管许多网络社会问题的表现形式十分隐蔽,有时甚至不易被人追踪和发觉,但其在造成的后果方面却丝毫不逊于传统的社会问题类型。
如在网络病毒攻击中,也许犯罪分子只是在键盘上轻轻敲几下,就会给全球金融系统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而且这种损失可能永远都是无法恢复的。
(二)网络社会问题2.2.1 网络病毒计算机病毒就是一种附加到计算机内部重要区域(例如可执行文件以及硬盘和软盘的引导区)的恶意代码。
病毒通过将其自身复制到其他宿主文件或磁盘上,可以达到破坏数据的目的。
当宿主文件运行并释放恶意代码时,就传播了病毒。
当计算机从受感染磁盘中引导时,病毒可以迅速地传播到内存中。
一旦病毒驻留在内存中,它就可能感染其他可执行文件或磁盘引导扇区。
一般情况下,病毒保持一种静止状态,直到出现某个触发事件,例如,某个系统日期。
除复制之外,计算机病毒经常还会执行某些其他活动,通常是一些破坏活动或显示一条消息。
计算机病毒的传播,目前主要通过网络传播,比如接收电子邮件或下载不明文件等。
从网络的角度来看,由于网络上病毒的引入和广泛传播,实际上也使得网络变成了一个世界上最大的计算机病毒仓库。
计算机病毒从开始传播到导致整个网络被感染,几乎不需要什么时间,他对网络社会的破坏性,显然具有与现实社会极不相同的特点。
病毒是按照它们感染的内容和逃避检测的方式进行分类的。
基本的病毒类型是按照它们感染计算机的区域定义的:(1)引导型病毒:将指令插入到软盘的引导扇区,或者硬盘的引导扇区或主引导记录(分区表扇区)。
(2)程序型病毒:感染可执行文件,例如,.COM、.EXE 和 .DLL 文件。
(3)宏病毒:通过修改宏的行为方式感染文档文件,例如,Microsoft Word .DOC 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