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岳阳楼记(新)

岳阳楼记(新)

《岳阳楼记》教案【教学目标】1、掌握文中的实词,了解文中“以”、“则”等虚词和“然则”、“得无”“至若”“而或”的用法。

2、理解本文借景抒情、对比体现出文章主旨的特点。

3、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4、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领会文中警句的思想光彩,体会范仲淹这一封建士大夫的人格魅力【教学重点】1、理通文意,掌握文中实词、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2、理解本文的写作手法:借景抒情、对比体现主旨【教学难点】:理解本文的写作手法:借景抒情、对比体现主旨【教学方法】诵读、精讲、讨论【课型】精读课【课时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熟读课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及结构。

2、翻译文章的第一自然段。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我国的很多名胜古迹,都留下了文人骚客的诗词歌赋。

比如我国古代的三大名楼——滕王阁、黄鹤楼、岳阳楼上面就铭刻了很多美文妙句。

王勃《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令人神往之至;崔灏《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让人回味无穷;而岳阳楼上,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更是传唱不衰,《岳阳楼记》也是写景状物抒发真情表达作者志向的名篇。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一名篇,学习它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又是怎样表达自己的志向的(板书课题)。

二、文体常识:1、简介文体:记,是古代一种文体,(学生回答已学过的“记”)一般指作者对现实生活中的某物或某事有所感受,然后记下来的一种文体,因此,它可以写景状物如《小石潭记》《核舟记》,也可以叙事如《桃花源记》,也可以将写景状物与议论抒情结合起来就象《岳阳楼记》。

2、作者简介:(简介作者和他的好友滕子京的状况及本文写作的背景。

)范仲淹,字希文,谥号文正公,北宋中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幼年时代家境贫寒,在母亲教育下,发愤读书并怀有大志。

公元1015年考取进土。

后来曾经镇守西北边疆,抵抗西夏,使西夏不敢进犯。

1043年任参知政事,任职期间,敢于直言,实行有一定进步意义的政治改革,不幸遭到排斥被贬到邓州任太守。

《岳阳楼记》便是他在邓州任上应好友滕子京所请而作。

作者一生的诗文收集在《范文正公集》里。

滕子京与范仲淹是同榜进士。

滕子京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

后被贬谪守岳州,心里很有些愤慨。

范仲淹很担心他惹出祸来,想找机会劝他,恰好赶上他请范仲淹为重修岳阳楼作记。

范仲淹就借题发挥,写出自己理想的为人处世的态度,勉励滕子京学习古代有修养的人,不计较个人眼前的得失,要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当时范仲淹的处境同滕子京一样,写此文是劝友也是自勉。

三、初读课文1、默读:学生参照注释默读课文,注意字音、断句,整体感知课文。

2、朗读:通过师生交流,能够正确、流畅地朗读全文。

学生齐读课文一遍,注意读准字词及断句。

3、诵读:①诵读指导一:语调。

语调的高低与语句的感情色彩紧密相关。

一般说来较高的语调表达的是轻松欢悦、激愤热烈的感情,较低的语调则适宜表达沉重忧伤、低回婉约的感情。

②诵读训练一:感受课文3、4两段的感情基调,加以诵读。

体会语调高低的变化对诵读效果的影响。

③诵读指导二:重音。

重音的安排以语意的主次为依托。

即,作者着意突出的内容就要加上重音,从而使诵读抑扬顿挫,在变化中表现作者的感情起伏和思想脉络。

④诵读训练二:默读课文第2段,加上重音(“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前人之述备矣。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进行诵读练习。

⑤诵读指导三:节奏。

节奏即停顿,其原则首先是不破读,其次就是停顿的缓急。

停顿的缓急以句子的语法结构为本。

⑥诵读训练三:划分第5段重点语句的节奏(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加以诵读。

4、自主诵读第1段。

给第1段文字加上重音,划分节奏,并在小组内练习交流,教师点拨指导。

四、再读课文,品析内容。

(一)、再次默读课文并思考,用自己的话回答:(1)范仲淹写本文的缘由是什么?当时他和他的朋友滕子京的处境如何?(2)作者写了哪些景?请在文中标出。

(3)你认为本文的中心句是什么?简单解决,并可以就某些问题让学生存疑,后面在分析的过程中再解决。

由这些问题的讨论,可以看出文章的结构层次为: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叙述重修岳阳楼和作记的缘由。

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描写岳阳楼的京观及迁客骚人的情怀。

第三部分(第5自然段)表现作者的旷达胸怀及政治抱负。

(板书叙事写景抒怀)(二)、讲析第1段。

1、指名学生朗读、翻译第1段。

2、讨论:这一段写了什么?这一段是点明题意,叙述重修岳阳楼和作记的缘由。

3、齐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先结合课下注解翻译,然后全班讨论,找一名学生翻译。

4、讨论:(1)在作者眼中岳阳楼上的景色如何?作者笔下天下著名的岳阳楼可谓是气象宏伟,你认为哪些词语体现出了这一特点?引导要点:作者善于选取形象化的词语绘声绘形。

如:衔远山——洞庭湖中有许多小山,用一“衔”字形象地写出湖与山的关系。

吞长江——长江流经洞庭湖,用一“吞”字,不仅形象地写出湖与江的关系,而且“吞”字声音宽舒洪亮,读来有气势磅礴之感。

“衔”、“吞”字连用,更使静景富于动态和活力,浩浩汤汤——字音响亮,叠字又加强了气势,而且四字都是水旁,形容水大流急,既绘声、又绘形。

气象万千——连用两个数词写洞庭湖上景象变化之多之快,极有声势。

此外如“横无际涯”的“横”,与“广”近义,但作者用“横”而不用“广”,因“横”字显得境界开阔而有气魄;“朝晖夕阴”的“晖”换成“晴”字,义通顺,但作者用“晖”而不用“晴”字,因为“晖”字具体,容易使读者联想到洞庭湖上“春和景明”的景象。

这些例子可以看出作者炼字的功力。

(2)作者概括地写了岳阳楼上的景色后就交待了岳阳楼的地理位置,他为什么要这样写?为了引出此地乃迁客骚人会集之处及他们不同的览物之情,同时和前文所写“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相呼应。

(3)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有何不同呢?下节课再做是深入分析。

自己快速地将1、2自然段读一遍,选出你认为最好背的一段或一部分快速背下来,五分钟内看谁背的最多【课后作业】熟读全文,背诵第一、二自然段。

第二课时【教学要点】1、理通第3、4两段的文意,掌握两段的重点字词。

2、体会这两段景物描写的突出特征。

【课前复习】1、找学生背诵课文1、2自然段。

2、检测重点字词的理解。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上节课我们已经知道范仲淹写此文的缘由是受滕子京之嘱,但作者却只是概括地描写了岳阳楼上的景象,然后交待岳阳楼的地理位置,引出迁客骚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疑问,那么他们观岳阳楼的感情有何不同呢?就让我们这节课来分析这个问题。

二、讲读3、4自然段。

1、请两名学生分别读课文第3、4自然段。

然后学生齐读3、4自然段。

2、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己疏通3、4自然段段意,教师作必要的解释。

3、学生齐读第3、4自然段,同时思考这两段写了这一段写了什么内容?和上文有什么联系?这一段描写了洞庭湖景色阴晴的变化以及迁客骚人登楼时不同的心情。

这段内容紧扣上段概述洞庭湖“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和“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意思加以发挥,分段来写。

分别写了洞庭湖上阴冷、晴暖两种景象。

(板书阴冷晴暖)4、这两种景象各具有什么特点?作者怎样体现出了这些特点?作者先写了风雨天气中洞庭湖上阴天时萧条凄凉的景象,作者选用了有代表性的景物加以描绘:连绵阴雨的天气、令人胆寒的风声、恐怖的浊浪、天色昏暗、交通阻绝,这是写的白天。

夜间却是经常听到虎啸猿啼,等等,凄凉的气氛更加浓重了。

(《三峡》就曾经引用民歌词“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以“猿呜”烘托悲凉凄清的气氛。

)这样的景物,很自然地引出了迁客骚人远离京都,怀念故土的失意忧虑的悲苦情感。

这一段写了物悲则己悲的思想感情,是照应上文“异”字的一个方面。

其次,写洞庭湖晴朗天气的明媚景象。

这一段采用与上一段对照的写法。

“至若”以下写昼景,“而或”以下写夜景。

写白天,写天写水,写天水相连的晴明;写沙鸥,写游鱼,更增添自由闲适的气氛;又写兰草,生机勃勃,有色有香。

写夜间,再次写天写水,有动有静,此时不再有恐怖凄凉的虎啸猿啼,却有悠扬动听的渔歌飘荡在湖面夜空。

这样的景物怎能不令人陶醉其中?写了这样的景物,就很自然地引出迁客骚人此时的喜悦之情。

这一段写了物喜己喜的思想感情,是照应上文“异”字的又一方面。

(板书)5、这样写景的优秀段落,即写景,同时又抒情,背下来应该说不是件难事,现在就请我们大家自己选择你认为较好背的一段或一部分迅速的将它背下来,比一比,看谁在同样的时间背会得多。

(学生自背课文)6、检查评比作者承接第二自然段“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疑问,描写了洞庭湖在阴天和晴天下的不同景象写出了“迁客骚人”不同的览物之情,那么作者赞成这些看法吗?请听下次分解。

【课后作业】1、口头:背诵第3、4两段课文。

2、作业本:试用自己的语言把3、4两自然段改写成一段写景的散文,题目自拟。

第三课时【教学要点】1、学习文章的最后一段,明确作者的观点。

2、总结全文的结构特点、语言特点【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新课:1、检测背诵课文(抽查)默写写景的语句。

2、复习:在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有什么不同?阴冷画面去国怀乡……感极而悲(悲)晴暖画面心旷神怡……喜洋洋(喜)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综合起来说就是物悲则己悲,物喜则己喜,那么作者的览物之情是什么呢?好,让我们来学习文章的最后一段。

二、研读课文第五自然段。

1、先指定学生读、讲课文,结合注释进行正音、释词。

①教师指出要重点理解的词句。

“先天下……乎”——这是一个略带测度语气的肯定句。

注意:“其”在这里是代词,不是表示推测的副词。

这一句是作者代古仁人回答。

“然则何时而乐耶?”用“……乎”这样测度的语气,显得委婉而得体。

②一名学生翻译,其他学生给予订正,通译。

③学生自己再看一遍课文,画出文中的重点字词及句子,齐读此段一遍。

2、讨论:(1)本文前四段交代了重修岳阳楼的概况,记了登搂所见的不同的“景”以及由景而生的不同的“情”。

作为一篇“记”,写了这些也够了,但作者的本意却不在写景抒情,而在于由此引出一番振聋发聩的讨论来。

本段以“嗟夫”提起下文,笔锋突转,提出了一个“古仁人之心”来,并且指出“古仁人之心”与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是不同的。

从这里开始看作者是怎样逐步深入地阐发他的思想的。

请想一想:作者认为古仁人之心和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不同在哪里?提出: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往往因个人遭遇或外物的触化而发生变化;古仁人则“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