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土壤学Environmental Soil Science一、课程基本信息学时:40(理论24,实验16)学分:2.5考核方式:考查,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30%(平时成绩包括考勤和实验)。
中文简介:环境土壤学是研究土壤与环境相互关系及其调控技术的一门学科,主要讲授土壤在环境中的作用与地位,土壤的形成与分类,土壤的物质组成,土壤理化性质及其环境意义,土壤圈元素循环与环境效应,土壤污染及污染源,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污染土壤的修复等内容。
环境土壤学是环境科学与土壤科学之间的边缘学科,既是环境地学的重要分支,也是土壤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全面掌握作为自然体、生产资料和环境条件的“环境土壤”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理解、掌握化学物质在土壤环境系统中反应行为的基本原理和过程,土壤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影响以及调节、控制和改善土壤环境质量的优化途径、有效防治技术及治理方法,为学好环境科学类专业课程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并能应用这些理论与方法研究和解决农业生产实践中的问题,为农业环境生态建设、管理与可持续发展服务。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目的:学习环境土壤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并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利用环境土壤学知识指导生产实践的能力,为本专业的后续课程学习、毕业论文及毕业后的工作打下基础。
要求:掌握土壤的物质组成和土壤的基本形成过程,正确认识土壤的基本性质和环境功能,理解、掌握土壤圈元素循环及其环境效应,掌握土壤污染的来源及污染类型,理解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方法,了解污染土壤修复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方法: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综合采用多种的教学方法,如课堂讲授、启发式教学、学生讲授等,以提高教学质量。
通过讲授与提问、引导和自学、观察与实验相结合,使学生和教师之间能相互交流、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应用科学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手段:实物、多媒体课件、图片、动画视频手段等有机结合,将原来抽象、复杂的理论知识用生动的图像、动画和视频表现出来,使学生可以更直观地理解教学内容,提高教学的时效性。
四、教学内容及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学时分配第一章绪论 1 第一节土壤与土壤圈掌握第二节环境土壤学理解重点与难点:土壤的定义与特性;土壤圈的概念与功能。
衡量学习是否达到目标的标准:(1)什么是土壤?土壤包括哪几个方面的特性?(2)什么是土壤圈?土壤圈的功能有哪些?第二章土壤母质与土壤形成 1 第一节土壤母质理解第二节土壤的形成掌握第三节土壤剖面及形态特征了解重点与难点:岩石风化;土壤的形成因素;土壤形成的基本规律。
衡量学习是否达到目标的标准:(1)岩石风化有哪些类型?各有何特点?(2)成土因素对土壤的形成有何影响?(3)土壤形成过程中的地质大循环和生物小循环有何相互关系?第三章土壤固体物质组成 4 第一节土壤颗粒组成与质地掌握第二节土壤矿物质掌握第三节土壤有机质掌握第四节土壤生物了解重点与难点:土壤质地的概念;土壤质地的肥力特征;粘粒矿物的结构及特性;土壤腐殖质的性质;土壤有机质的转化;土壤有机质的作用及生态环境意义。
衡量学习是否达到目标的标准:(1)土壤机械组成与土壤质地的概念(2)不同质地类型的土壤肥力特征(3)层状硅酸盐粘粒矿物的结构特征及其特性2(4)土壤有机质的转化过程及其影响因素(5)土壤有机质对土壤肥力及生态环境的作用?第四章土壤化学性质及其环境意义 4第一节土壤酸碱性掌握第二节土壤氧化还原性掌握第三节土壤胶体与表面电荷性质掌握第四节土壤的吸附解吸性能掌握重点与难点:土壤酸碱性的产生及其环境意义;土壤氧化还原性的环境意义;土壤胶体的构造及性质;阳离子吸附与交换。
衡量学习是否达到目标的标准:(1)土壤酸碱性对物质转化、养分有效性的影响及其环境效应(2)土壤氧化还原性对物质转化、养分有效性的影响及其环境效应(3)土壤胶体的构造及性质(4)土壤阳离子吸附与交换对土壤养分有效性的影响及其环境效应第五章土壤物理性质及其环境意义 3第一节土壤结构与孔性掌握第二节土壤水分性质掌握第三节土壤空气性质理解第四节土壤热性质理解重点与难点:土壤结构类型与性质;土壤孔隙的分级与性质;土壤水分的类型与性质;土壤通气性;土壤热特性。
衡量学习是否达到目标的标准:(1)团粒结构与土壤肥力(2)土壤孔度的计算及土壤孔性的调节(3)土壤水分类型及其有效性(4)土壤通气性的产生机制(5)土壤热容量及土壤热导率第六章土壤分类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 2第一节土壤分类了解第二节中国土壤分布与土壤资源特点理解第三节中国主要土壤类型了解3第四节土壤退化及其防治掌握重点与难点:土壤分类的目的与意义;中国土壤的分布规律;土壤退化的主要类型及其防治。
衡量学习是否达到目标的标准:(1)中国土壤地带性分布规律(2)土壤退化的主要类型及其防治第七章土壤圈元素循环与环境效应 3 第一节土壤圈碳、氮、硫、磷循环与环境效应掌握第二节土壤圈重金属和放射性元素循环与环境效应掌握重点与难点:土壤圈碳、氮、硫、磷的形态、迁移转化及其环境效应;土壤圈重金属的形态、迁移转化及其环境效应;土壤圈中放射性元素的来源、迁移转化及其环境效应衡量学习是否达到目标的标准:(1)土壤圈碳、氮、硫、磷循环及其环境效应(2)土壤圈重金属循环及其环境效应(3)土壤圈中放射性元素的循环及其环境效应第八章土壤污染及污染源 2 第一节土壤污染及其危害掌握第二节土壤污染源掌握第三节土壤污染预防理解重点与难点:土壤环境背景值;土壤的自净作用;土壤污染的危害;土壤污染物的来源及污染类型;污染物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衡量学习是否达到目标的标准:(1)什么叫土壤污染? 它的特点是什么?(2)土壤污染有哪些发生途径? 污染土壤有何特点?(3)土壤环境背景值的概念和作用。
(4)何谓土壤自净作用?土壤自净作用有哪些?对土壤有何意义?(5)举出土壤污染的主要污染物质及其主要来源。
(6)土壤污染的类型是什么? 各有何特点?(7)试述重金属和化学农药各自在土壤中迁移转化的特点。
第九章土壤环境质量评价 2 第一节土壤环境容量与环境质量标准掌握第二节土壤环境质量现状评价掌握4第三节土壤环境质量影响评价掌握重点与难点:土壤环境容量的概念及应用;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土壤环境质量评价因子和评价标准的选择、土壤环境质量现状的评价方法;土壤环境影响评价;衡量学习是否达到目标的标准:(1)土壤环境容量及其组成。
(2)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及其制定过程需考虑的土壤污染的暴露途径。
(3)我国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包括哪些污染物指标?如何分级?考虑了那些土壤因素?(4)土壤环境质量评价可采用那些评价标准?计算出的污染指数含义有何不同?(5)土壤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的计算模式有那些?各有什么优缺点?(6)不同的建设项目对土壤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
(7)土壤重金属在多年后的残留量的估算方法以及污泥农用时其中重金属的最高容许浓度计算方法。
第十章污染土壤的修复 2第一节污染土壤的物理修复了解第二节污染土壤的化学修复了解第三节污染土壤的微生物修复了解第四节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了解重点与难点:污染土壤修复的方法原理及优缺点衡量学习是否达到目标的标准:(1)污染土壤修复技术包括哪些主要类型?各有何特点?(2)各污染土壤修复类型的原理和方法环境土壤学实验16实验一土壤样品的制备和保存掌握 2实验二土壤机械组成的测定掌握 3实验三土壤有机质测定掌握 3实验四土壤酸碱度的测定掌握 2实验五土壤硝态氮的测定掌握 3实验六土壤磷的测定掌握 3重点与难点:5各实验的目的意义、测定原理与操作方法衡量学习是否达到目标的标准:(1)掌握各实验的目的意义与测定原理(2)掌握各实验的操作步骤五、推荐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源推荐教材:吴启堂主编.环境土壤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参考书目:1.陈怀满主编.环境土壤学(第二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2.孙铁珩等编.土壤污染形成机理与修复技术.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3.牟树森编著.环境土壤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4.夏立江,王宏康编.土壤污染及其防治.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5.黄昌勇主编.土壤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6.张风荣主编.土壤地理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7.陈怀满等著.土壤中化学物质的行为与环境质量.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8.陈怀满等著.土壤-植物系统中的重金属污染.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9.刘铮著.中国土壤微量元素.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10.张从等著.污染土壤生物修复技术.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0.11.林玉锁等著.农药与生态环境保护.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杂志、期刊:生态学报、生态学杂志、生态科学、土壤学报、水土保持学报、土壤、土壤学报、环境工程学报、中国生态农业学报、环境科学、环境科学学报、农业环境科学学报、环境科学与技术、环境污染与防治、环境工程、环境保护、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学习网站:天津农学院环境土壤学精品课程学习网站:/huanjingturangxue/index/index.html 安徽师范大学环境土壤学精品课程学习网站:http://210.45.192.19/kecheng/2009shengji/05/index.htm6大纲修订人:李永胜修订日期:2014年4月大纲审定人:审定日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