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三一轮复习 外力作用

高三一轮复习 外力作用


【针对训练】
读“岩层相互关系图(图中①②③④为沉积岩,⑤⑥为岩浆岩)”,完成7~8题。
7.图中岩层形成的先后顺序为( A )
A.④③②①⑥⑤ B.④③②①⑤⑥
C.①②③④⑤⑥ D.⑤⑥④③②①
8.若①为石灰岩,则在①与⑥之间的结合部位容易形成( A.花岗岩 B.页岩 C.大理岩 D.玄武岩
C
)
【随堂训练】
使谷地、河床加深加宽,形成“V”形谷,使坡面 破碎,形成沟壑纵横的地表形态。“红色沙漠”“ 石漠化”
形成漏斗、地下暗河、溶洞、石林、峰林等喀斯特 地貌,一般地表崎岖,地表水易渗漏
形成冰斗、角峰、“U”形谷、冰蚀平原、冰蚀洼 地等
形成海蚀崖、海蚀平台、海蚀柱、海蚀拱桥
湿润、半湿润地区(例:长江三峡、 黄土高原地表的千沟万壑、瀑布)
2.岩层新老关系的判断 (1)根据地层层序规律确定:沉积岩是受沉积作用而形成的, 因而一般的规律是岩层越老,其位置越靠下,岩层越新, 其位置越靠上(接近地表)。(下老上新) (2)根据生物进化规律判断:由于生物进化总是由简单到复 杂,由低级到高级,因此保存复杂、高级生物化石的岩层 总比那些保存简单、低级生物化石的岩层新。 (3)根据岩层的接触关系确定:岩浆岩可以按照其与沉积岩 的关系来判断,喷出岩的形成晚于与其所切穿的岩层,侵 入岩晚于其所在的岩层。(插足者新,被插足者老) 变质岩是在变质作用下形成的,而这多是在岩浆活动的影 响下形成的,因而变质岩的形成晚于其相邻的岩浆岩。
几乎是“全裸”的,甚至变得“圆头圆脑”,据此回答3、4题。
3.湿润地区丹霞地貌露出“腰身”的主要原因是 A.“腰身”雨水冲刷严重,植物易遭破坏死亡
(C )
B.河流下切作用强烈,“腰身”陡峻挺拔
C.“腰身”地势陡峻、土壤浅薄,植物难以生长
D.岩石硬度不同,差异风化显著,“腰身”耸立
【针对训练】
丹霞地貌是水平或平缓的层状砾岩和砂岩,在外力作用下形成的宝塔状、柱状、峰林状 的地形。湿润地区丹霞地貌(下左图)很多只露出“腰身”,干旱地区丹霞地貌(下右图) 几乎是“全裸”的,甚至变得“圆头圆脑”,据此回答3、4题。
可溶性岩石(石灰岩)分布地区(例:桂 林山水、路南石林、瑶林仙境)
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例: 挪威峡湾、北美五大湖、千湖之国芬 兰)
基岩海岸地区(例:大连小平岛等)
搬运 作用
风力搬运 流水搬运
“飞沙走石” “沙泥俱下”
在干旱、半干旱地区以及海滨地区 作用强烈
在湿润、半湿润地区作用明显
冰川堆积 杂乱堆积、形成冰碛地貌
科考人员在河西走廊发现了一种类似于蜂巢的地貌,裸露在外的花岗岩千疮百孔,距今 已有上亿年,周围有4~5亿年之前形成的沉积岩,下图是“该地区地质剖面图”。读图 回答5~6题。
5.形成“蜂巢”的地质作用是( B )
A.流水侵蚀 B.风力侵蚀 C.冰川侵蚀 D.流水沉积
6.此处地貌的形成过程是( A )
A.沉积-岩浆侵入-地壳抬升-外力侵蚀 B.沉积-地壳抬升-外力侵蚀-岩浆喷出 C.岩浆喷出-沉积-外力侵蚀-地壳抬升 D.岩浆侵入-沉积-地壳抬升-外力侵蚀
4.地壳运动性质的判断 (1)若出现大面积成层岩石,说明地壳处于下沉运动中。 (2)若上覆岩层发生侵蚀,说明地壳处于上升运动中。 (3)若某个年代的岩层缺失,说明该年代该地区地壳上升没 有接受沉积,或者说明该年代地壳下沉形成了沉积岩,后 来该地地壳上升,形成的岩层又被侵蚀掉。
考点2:地质作用过程图的判读。 【探究2】
B.外力作用形成石灰岩、外力作用形成各种喀斯特地貌、内力作用导致地壳抬升
C.内力作用导致地壳抬升、外力作用形成石灰岩、外力作用形成各种喀斯特地貌
D.内力作用导致地壳抬升、外力作用形成各种喀斯特地貌、外力作用形成石灰岩
2.溶洞的形成与地壳的抬升、沉降作用有关,当处在地质稳定期时,通常形成水平溶
洞。下列有关图示的叙述,正确的是( A )
历史上美国加利福尼亚谷地曾是一个面积宽广、狭长的湖泊。读“美国加利福尼亚谷地
古地图”,回答1~2题。 1.图中断层的形成原因是(
C
)
A.冰川侵蚀致使岩层断裂 B.板块张裂地壳褶皱凹陷 C.板块挤压地壳岩层错断 D.海浪侵蚀致使岩石塌落
【合作探究】 考点1: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探究1】
读喀斯特地貌示意图,其中“天坑”是一种分布在喀斯特地区的特殊地质景观,因地下
溶洞的顶部多次坍塌裸露出地面而成。读图,回答1~2题。 1.关于该区域“天坑”等地貌的形成过程,推断最可能正确的是(
A
)
A.外力作用形成石灰岩、内力作用导致地壳抬升、外力作用形成各种喀斯特地貌
【解析】在海岸带外力作用以海浪作用为主,海岸怪石 的形成是由于海水的侵蚀。“女王头玉颈”逐年变细是 由于受到日晒、雨淋、风吹等的风化作用影响。
答案:A
图示地区是我国台湾东北部野枊地质公园的地貌景观,塑造其地表形态
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A
A.海浪、风力侵蚀作用 B.流水侵蚀作用 C.风化作用 D.风沙沉积作用
3、外力地貌的应用 (1)风向的判定
(2)冰川沉积物排列与河流沉积物差异: 河流沉积:上游-下游,颗粒由大到小。 冰川沉积:边融化边沉积,杂乱无章。
[知识拓展] 我国四种典型的地貌类型
(1)张家界地貌:即张家界石英砂岩峰林峡谷地貌。主要是经过流水的长期
侵蚀和复杂的地壳运动形成的石英砂岩景观地貌。
4.干旱地区丹霞地貌“圆头圆脑”的形成条件是 ( A )
A.物理风化和风沙侵蚀作用强烈 B.光照强烈,对岩石破坏作用大 C.气温日较差大,岩石球状风化显著 D.冰雪融水冲刷地表岩石
存盘二:地质作用过程图的判读
1.地层呈水平状态,并且从下到上依次由老到新连续排列,说明在相应地质年 代里,地壳稳定,地理环境没有发生明显变化。
面,经风化作用、间歇性流水冲刷和风蚀作用,形成与盛行风向平行、相间排
列的风蚀土墩和风蚀凹地(沟槽)地貌组合。这种现象在新疆罗布泊东北发育
很典型。
钱币被称为“国家名片”,人民币则是中国的名片。目前人民币一共发行 了五套,一些风景被印上了它们的背面。读图回答。
1.与流水溶蚀作用密切相关的是
C
A.甲图上的景观 B.乙图上的景观 C.丙图上的景观 D.丁图上的景观
A.该地至少经历了三次地质稳定期 B.河谷的形成与河流侵蚀有关,与地壳抬升无关 C.该处降水偏少,故溶洞内无水 D.石灰岩多裂隙,故地下水多且埋藏浅
【针对训练】
丹霞地貌是水平或平缓的层状砾岩和砂岩,在外力作用下形成的宝塔状、柱状、峰林状
的地形。湿润地区丹霞地貌(下左图)很多只露出“腰身”,干旱地区丹霞地貌(下右图)
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 区
形成冲积扇(出山口)、 颗粒大、 出山口和河流的中下游(例
堆 流水堆积 三角洲(河口)、冲积平 比重大的 如黄河三角洲、恒河平原等

原(中下游)
先沉积, )
作 用
风力堆积
形成沙丘(静止沙丘、 移动沙丘)和沙漠边缘
颗粒小、 比重小的
干旱内陆及邻近地区(例如 塔克拉玛干沙漠里的沙丘、
的黄土堆积
后沉积(具 黄土高原的黄土)
海浪堆积
形成沙滩等海岸地貌
有明显的 分选性)
滨海地带
注:1、不同区域的主导性外力作用不同 (1)干旱、半干旱地区以风力作用为主,多风力侵蚀地貌和风力堆积地貌。 (2)湿润、半湿润地区流水作用显著,多流水侵蚀地貌和流水堆积地貌。 (3)高山、高纬地区多冰川作用,多冰川侵蚀地貌和冰川堆积地貌。 (4)沿海地区多海浪作用,多海蚀柱、海蚀崖、海蚀穴、海蚀拱桥等海水侵蚀 地貌和沙滩等海水堆积地貌。 (5)石灰岩分布地区以流水溶蚀、沉积作用为主;裸露地表的岩石首先受到外 力的风化作用
对地貌的影响
使地表岩石被破坏,碎屑物残留在地表,形成 (注:土壤是在风化壳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
分布地区 普遍(例:花岗岩的球状风化)
风力侵 蚀
风力吹蚀和磨蚀,形成戈壁、裸岩荒漠、风蚀洼地 、风蚀柱、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
干旱、半干旱地区(例:雅丹地貌)Biblioteka 侵流 水侵 蚀
蚀 作 用
侵 蚀
溶 蚀
冰川侵蚀
海浪侵蚀
(2)喀斯特地貌: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
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岩溶地貌。
(3)丹霞地貌:由流水侵蚀、溶蚀、重力崩塌作用形成的赤壁丹崖及方山、
石墙、石峰、石柱、嶂谷、石巷、岩穴等造型地貌,以中国广东丹霞山为代表, 是红层地貌的一种类型。
(4)雅丹地貌:泛指干燥地区一种风蚀地貌。河湖相土状沉积物所形成的地
4.若上下两个岩层之间有明显的侵蚀面存在,说明下部岩层形成后,该地地壳平稳抬升 或褶皱隆起上升,地层遭受外力侵蚀。若侵蚀面上覆有新的岩层,说明该地壳下沉或相 邻地区上升;若侵蚀面上部为风化壳,说明地壳上升后一直遭受外力侵蚀。如下图
5.地层中有侵入岩存在,说明围岩形成之后又发生了岩浆活动,岩浆活动晚于围岩形成 时代。
2.地层出现倾斜甚至颠倒,说明地层形成后,因地壳水平运动使岩层发生褶皱, 地层颠倒是因为地壳运动剧烈,岩层发生强烈褶皱所致。
3.地层出现缺失,其形成的原因可能有:(1)是在缺失地层所代表的年代,发生了地 壳隆起,使当地地势抬高,终止了沉积过程;(2)是当时开始有沉积作用,地壳隆起后, 原沉积物被剥蚀完毕;(3)是当时当地气候变化,没有了沉积物来源. ①成B层的时代, 地点3地势较高, 没有发生沉积 ②B层形成后,地形 抬升,该层完全被侵 蚀掉了,而后CD层发生沉积
特别提示 (1)内、外力作用是同时进行的,但在一定的时间和地区往往是某一种作用占优势,其中内 力作用对地表变化起主导作用。 (2)地质构造是单纯内力作用形成的,而地表形态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仅依 据地表形态判断地质构造是不一定准确的。 误区警示 (1)风化作用就是风力作用 这种看法是错误的。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在温度、水以及生物等的影响下,发生崩解 和破碎等破坏作用,叫做风化作用。风化作用与风无关,而风力作用则是指风的侵蚀、搬 运、堆积等作用,故风化作用与风力作用是外力作用。 (2)“V”型谷分布在流水侵蚀强烈的河流上游的山区、“U”型谷分布在冰川侵蚀强烈的 山区、“宽谷”分布在地势平坦、流速较慢的河流下游。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