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结构可靠度分析

结构可靠度分析

可靠度:结构在规定的时间内,在规定的条件下,完 成预定功能的概率(《统一标准》) 。是可靠性的概率量度
一般指结构设计基准期,在同 样条件下,规定时间越长,荷 载效应越大,而影响结构抗力 的材料性能指标越小,则结构 的可靠度越低。
指正常设计、正常施 工、正常使用条件, 不考虑人为错误或过 失因素。
9.2 结构可靠度基本概念
正常使用极限状态:对应正常使用或耐久性能
1)影响正常使用或外观的 2)影响正常使用或耐久性能的局部损坏(裂缝) 3)影响正常使用的震动 4)影响正常使用的其它特定状态
9.2 结构可靠度基本概念
5、结构的功能函数
结构完成预定功能的工作状态可用作用效应S和抗力R描述
Z g(R, S) R S
结构功能函数
9.2 结构可靠度基本概念
4、结构的极限状态
整个结构或构件的一部分超过某一特定状态就不能满足设 计规定的某一功能要求,该特定状态为该功能的极限状态。
承载力极限状态:对应最大承载力或不适于继续承载的变形
1)整个结构或构件的一部分作为刚体失去平衡(如倾覆) 2)结构构件或连接因材料强度被超过而破坏 3)结构转变为机动体系 4)结构或构件丧失稳定(地基承载力)
M niqik mMu (ks fsk , kc fck , a,)
3)将荷载及材料强度作为随机变量,调查统计分析后确定
该方法已经具有近代可靠度理论的思路,安全系数从依赖经 验到部分采用概率统计值。其本质是半经验半概率的方法。
依据该方法,70年代多数国家制定了相应结构设计规范。
9.1 土木工程结构设计方法的发展
以弯矩为例:
KM Mu
极限弯矩
该方法考虑了材料的塑性性能,但仍然采用了笼统的、带 有很大经验性的安全系数K 来估计使用荷载的超载和材料的 离散性,得不到明确的可靠度概念。
9.1 土木工程结构设计方法的发展
3、多系数极限状态设计法
20世纪50年代,随着对荷载和材料变异性的研究,提出多 系数的极限状态设计法。 1)明确提出结构极限状态概念,较全面考虑其不同工作状态: 承载力、变形、裂缝出现和开展 2)在承载力极限状态设计中,不采用单一安全系数,而采用 多个系数反映荷载、材料性能及工作条件等随机因素。
> 0 结构可靠 0 极限状态 < 0 结构失效
Z RS 0 极限状态方程
影响S和R都有很多更基本的随即变量,则结构功能函数的 一般形式为:
Z g(X1, X 2,, X n )
9.2 结构可靠度基本概念
6、结构可靠性与可靠度
可靠性:结构在规定的时间内,在规定的条件下,完 成预定功能的能力(《统一标准》)。
6、结构可靠性与可靠度
基本公式 可靠度:
失效概率:
ps p{Z R S > 0} f z (Z )dZ 0 0
p f p{Z R S < 0} f z (Z )dZ
显然,二者是对立的,则有:
ps p f 1 或 ps 1 p f
[ ]
材料的容许应力
[ ] f
K
由材料破坏试验确定的 材料的极限强度或流限
根据经验确定的安全系数
该方法与工程结构实际情况有很大出入,不能揭示结构或 构件受力性能的内在规律。
目前,绝大多数国家不再采用。
9.1 土木工程结构设计方法的发展
2、破损阶段设计法
20世纪30年代,苏联学者提出,按破损阶段进行构件设计, 并假定材料已经达到塑性状态,依据截面所能抵抗的破损力 建立计算公式。
统称为结构的可靠性
3)为结构的耐久性
9.2 结构可靠度基本概念
2、设计基准期与设计使用年限
设计基准期: 《统一标准》:为确定可变作用及与时间有关的材料性能等 取值而选用的时间参数。
一般建筑结构为50年,桥梁100年 设计使用年限 《统一标准》:设计规定的结构或构件不需进行大修即可按 其预定目的使用的时期。即在正常设计、正常施工、正常使 用和维护下所应达到的年限。
普通房屋和构筑物:50年 纪念性建筑和特别重要的建筑结构:100年
9.2 结构可靠度基本概念
3、结构的安全等级
《统一标准》:建筑结构设计时,应根据结构破坏可能产 生的后果的严重性,采用不同的安全等级
建筑结构的安全等级
安全等级 一级 二级 三级
破坏后果 很严重 严重 不严重
建筑物类型 重要的房屋 一般的房屋 次要的房屋
9.2 结构可靠度基本概念
1、结构的功能要求
《统一标准》:结构在设计使用年限内,应满足下列功能: 1)在正常施工和正常使用时,能承受可能出现的各种作用 2)在正常使用时具有良好的工作性能 3)在正常维护下具有足够的耐久性 4)在设计规定的偶然事件发生时及发生后,仍能保持必需
的整体稳定性。
1)和4)为结构的安全性 2)为结构的适用性
第九章 结构可靠度分析
1、土木工程结构设计方法的发展 2、结构可靠度基本概念 3、结构可靠度分析的实用方法 4、相关随机向量的结构可靠度计算 5、结构体系的可靠度
9.1 土木工程结构设计方法的发展
土木工程结构的设计方ຫໍສະໝຸດ 是随着人们对工程中各种 参数的不确定性认识的提高而不断发展和完善的。
依赖基础:经验 理论 设计理论:弹性理论 极限状态理论 设计方法:定值法 概率法
1、容许应力设计法 2、破损阶段设计法 3、多系数极限状态设计法 4、基于可靠理论的概率极限状态设计法
9.1 土木工程结构设计方法的发展
1、容许应力设计法
19世纪后,随着材料力学、弹性力学和材料试验课学的发展, Nabier的人提出基于弹性理论的容许应力设计法。
该方法要求:截面内任一点的应力不超过材料的容许应力。
4、基于可靠性理论的概率极限状态设计法
20世纪40-70年代,随着可靠性理论的发展,将影响结构可 靠性的几乎所有因素(参数)都作为随机变量,运用概率论 和数理统计分析全部或部分参数,计算结构的可靠指标或失 效概率,并以此设计或校核结构。分为三个水准: 水准I:半概率法 引入了某些经验系数,尚不能定量估计结构的可靠性。 (我国70年代规范) 水准II:近似概率法 以结构的失效概率或可靠指标来度量结构可靠性,建立了 结构可靠度与结构极限状态间的数学关系。(目前规范) 水准III:全概率法 完全基于概率的结构优化,精确的概率分析。(研究探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