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哲学主观题解答方法与万能答题模板汇编高考政治哲学主观题解答四步骤法那么,怎样才能较好地解决上述问题呢一般地说,四步骤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所谓四步骤法,就是指在解答哲学主观题时,要按材料层次化,层次要点化,要点观点化,观点材料一体化四个步骤进行。
下面以一道试题为例,来谈谈四步骤法的运用。
例:我国提出到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205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
而江苏省委提出了江苏在全国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任务。
总体构想是:到2010年左右,全省总体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2020年左右,全省总体上基本实现现代化。
江苏省的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区域差距呈扩大趋势,苏南发展势头极好,而经济薄弱县几乎都在苏北地区。
2002年,苏南人均GDP为3456美元,苏中为1360美元,苏北为924美元。
针对这种情况,江苏对苏南、苏中、苏北提出了不同的要求:2007年前,苏南总体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12年前,苏中总体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苏南总体上基本实现现代化;2017年前,苏北先于全国总体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苏中部分地区基本实现现代化,苏南进一步提高现代化水平。
江苏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任务提出和制定的哲学依据是什么解答步骤:一是材料层次化。
即分解材料,分清其层次,把握其要旨。
本题的材料较长,按照题意,我们必须从材料中找出江苏省提出和制定了哪些目标,这是我们要做的第一步工作。
通过材料的层次化,我们可以理出两大层次:江苏省提出了两个率先的目标;江苏省制定了苏南、苏中和苏北三大区域发展目标。
这样就把复杂的材料简单化、明确化了,抓住了材料的要旨,为下一步解题打好了基础。
二是层次要点化。
即紧扣题意从材料每一层次中提取有效信息,概括出每一层次的要点,这是第一步工作的深化和细化。
江苏省为什么要在全国提出两个率先的目标江苏省为什么要制定苏南、苏中和苏北三大区域发展目标原因和意义各是什么通过对每一层次中有效信息的分析,我们不难概括出以下要点:①从原因上看,江苏省根据本省的经济发展水平,制定了两个率先的目标;根据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实际,制定了三大区域发展目标。
②从意义上看,江苏省的两个率先目标的实现有利于国家总体目标的实现;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区域发展目标的实现有利于江苏省的两个率先目标的实现。
③两个率先的目标和三大区域发展目标对江苏全省及三大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指导作用。
这一步是关键工作,直接决定了答题的质量。
我们一定要紧扣问题,用联系的观点、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层次要点化时,既要抓住材料中每一层次的有效信息概括要点,同时又不能把这些有效信息孤立起来,要立足整个材料,把握信息之间的内在联系。
三是要点观点化。
即把所整理的要点转化成相应的哲学观点。
做这一步工作时要注意两点:第一,要认真审题,明确答题的具体范围,看题目要求从哲学常识的哪个角度回答。
本题没有限定答题的具体范围,应该从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等方面去思考。
第二,同一要点可能体现了多个哲学道理,要进行多角度思考、发散性思维。
例如,江苏省根据本省的经济发展水平,制定了两个率先的目标;根据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实际,制定了三大区域发展目标这个要点,既体现了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唯物论道理,又体现了辩证法中矛盾的特殊性要求我们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道理。
两个率先的目标和三大区域发展目标对江苏全省及三大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指导作用这个要点既体现了意识的能动作用,又体现了实践是有目的、有意识的能动性活动。
四是观点材料一体化。
即答案在表述上既要有观点,又要有相应的材料,材料要能反映观点,为观点服务。
这一步是对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的考查,更是学生综合素质的体现。
要注意材料、观点不能脱节,更不能只有观点没有材料。
论证观点的材料既可以直接引自原文,也可以是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提炼。
例如: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要求我们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江苏省根据本省的经济发展水平,制定了两个率先的目标,根据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实际,制定了三大区域发展目标就体现了这一点。
掌握了科学的解题方法,能有效地提高答题的准确率。
四步骤法为我们解答哲学主观题提供了一般的方法指导,我们在掌握并能灵活运用这种方法的同时,要努力夯实基础、提高能力,不断提高自己的解题能力。
高中政治必修四哲学万能答题模板1、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我们要坚持联系的观点。
影响了(导致了)。
比如:美国金融危机殃及中国欧债危机影响世界2、联系具有客观性,我们要从事物本身固有的联系中去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虽然承认与之间的联系,但这种联系是本来不存在的。
比如:吉祥数3、联系的多样性,我们要全面认识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不仅承认两个事物之间的联系,而且看到了多个事物对一个事物的影响(或一事物对多个事物产生了影响)。
4、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人力利用某种条件加深了联系,如网络、交通等。
5、整体与部分(1)整体与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我们要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
材料有整体也有部分,如结构调整、各个环节等(2)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帅部分,要求我们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着眼整体,统筹全局。
(材料强调整体)(3)整体与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关键部分对整体的发挥产生决定性的影响,要求我们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达到最大发挥。
(材料强调部分)(4)当部分以合理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要求我们注意事物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材料强调结构或优化组合)哲学与生活万能答题模板一、(辩证)唯物论(探索真理)关键词:物质意识规律主观能动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人、政府或国家)根据(针对)(客观情况)制定(政策、方案)。
意识具有能动作用,指导人们能动地认识和改造世界,正确的思想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思想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制定的政策(方案)起到效果了(产生影响了)。
规律具有客观性,要坚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相结合。
人(经过努力)成功完成;人做什么事情失败了,或者受到惩罚。
意识对人体的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要重视精神的力量。
如弘扬某种精神等。
人能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主动创造性和自主选择性。
目标蓝图、预测、计划、行动步骤等。
人在规律面前并非无能为力,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形式和条件,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如兴修水利等。
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识世界)关键词:实践认识真理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具有主观能动性/客观物质性、社会历史性。
强调实践的计划步骤/阶段特点等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人经历过事情(实践)才第一次懂得了什么道理,获取(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人经过事情(实践),以前的认识进一步完善(发展)了。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人经过事情(实践),已有的认识得到了证实。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为了解决问题,国家出台政策措施(政策措施出台后,有利于解决问题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指导用,正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在的指导下,做事情。
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要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以前怎样,现在怎样;甲地怎样,乙地怎样等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以前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认识(而且是正确的),后来,随着实践的发展,又形成了新的正确理论。
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答题方法解析历史唯物论(唯物史观/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8个)关键词:社会存在(意识)人民群众社会基本矛盾改革价值观1.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
社会生活中出现了客观的事件,才有了与之相应的社会思想;社会生活中的客观事件发生了变化,社会思想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比如:很多新的网络用语的出现,楼脆脆欺实马等流行语。
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双重性)在某种社会思想的指导下,社会发生了客观的变化。
3.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要求通过改革使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的发展,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发展。
(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与发展。
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大动力)改革(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就会阻碍以至破坏生产力的发展。
改革(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
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又适合生产力状况时,要保持上层建筑的相对稳定性。
当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的变革要求,就会阻碍生产力发展。
改革(3)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要求我们必须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
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政治哲学主观题解答方法与万能答题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