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家网略媒体极力推荐★高考家长必读高考生家长全攻略手册【真正能使考生超常发挥稳拿高分】高考家长课堂离高考的日子越来越近,许多家长开始心急上火了,孩子考试,家长比孩子着急。
于是,考试不再是考学生,很大程度上也是在考家长。
一些家长在孩子高考过程中,心理焦虑表现得相当严重。
为此,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王极盛教授给这些家长开出处方。
他告诉记者,如果家长处理方法不当,会影响考生的成绩。
其实,高考并不神秘,是有规律可循的,遵循高考的规律就能成功,违反规律就有可能失败。
指点迷津:不要瞎帮忙许多家长认为,高考是大事,整天急得嘴唇都起泡了,夫妻经常为孩子高考的事吵架,不知道如何下手,一会要孩子这么做,一会要孩子那么做,这些家长在瞎帮忙,帮倒忙。
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王极盛教授说,高考前期的家长有五大误区:误区一:过分保护。
家长高考前把孩子重点保护起来,全家人都围着孩子转,甚至有的父母请假在家照顾孩子,实际上这不利于孩子以一颗平常心去参加高考,反而给孩子造成太大的心理压力,影响孩子在考场内正常发挥。
误区二:过分干涉。
有许多家长认为,这段时间太重要了,孩子要一门心思复习、做功课,不能做其他的事,对孩子的自由进行限制,不准做这,不准做那,这样的效果反而适得其反。
误区三:过分期待。
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超过了孩子的实际水平,不够重点的也报重点,这样容易挫伤孩子的自信心。
误区四:家长要言传身教,有些家长常常对孩子说,快高考了,不能看电视了,而他们自己却在看电视,不但容易引起孩子的反感,而且也会影响孩子的复习。
误区五:要重视心理健康,有些家长对孩子的身体备加呵护,却忽视了孩子的心理健康。
五要五不要不要叨唠:整天把高考挂在嘴边,时时对孩子说,要抓紧时间复习,其实孩子的心理也非常紧张,越说孩子越紧张,越说孩子越烦躁。
不要许愿:一些家长总想用一些奖赏来调动孩子的积极性,比如,“考得好,我给你买个笔记本电脑”,“考上北大,我带你到国外去玩”,这些并不能起到什么实际的效果。
不要威胁:一些家长为了给孩子制造压力,就威胁孩子,“考砸了,我们就不管你了”,诸如此类,会使孩子产生恐惧心理,不利于孩子复习。
不要盲目给孩子买辅导材料:家长对学校复习的程序和内容并不了解,认为多复习辅导材料会有效果的,结果是冲淡了老师的复习计划,只能给孩子增加压力。
不要盲目报辅导班,辅导班有时能起到一些作用,但盲目报辅导班的话,就会分散孩子的精力,没有把老师叮嘱的内容复习全面。
不要请假在家照顾孩子:这样的话会给孩子造成太大的心理压力。
要制造良好的家庭气氛:把4月份看做平常的日子,夫妻之间,与孩子之间的对话要和平常一样和谐。
要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多做积极的暗示,使孩子以一颗平常心去对待高考。
要经常和老师交流:特别是一模、二模后,家长要和老师多交流,发现差距和不足后,家长要充分利用这一个多月的时间,和老师共同把孩子的成绩提高上去。
要注意孩子的饮食和睡眠:吃平常吃的,晚上复习不要熬夜。
要整理搜集填报志愿的信息,然后和孩子沟通。
宝典:五要五不要要情绪稳定:家长情绪稳定通过感染、暗示等心理机制,有助于考生情绪稳定。
家长情绪不稳定,心情紧张,不利于考生良好的心态的建立。
要情绪愉快:家长对考生考试充满信心,情绪饱和,都会对考生产生积极的影响,有利于强化考生的信心。
要告诉考生只要尽力就行,这有利于减轻考生来自家长方面的压力。
考生轻轻松松上考场,认认真真做答卷。
要搞好孩子的饮食卫生,考生吃平常的饭菜就可以了,不必再去加强营养,搞好孩子的饮食卫生,使考生体力充沛、精力充满参加高考。
要做好必要的督促检查。
对考生的考试用品,准考证等携带做必要的督促检查,对去考场的路线,赴考场时间做必要的提示。
不要给孩子定每门课考试分数指标。
也不要经常问孩子的成绩,否则就会给孩子加压。
不要规定孩子考上什么大学。
不要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
指导孩子报志愿,但是代替。
否则易引起孩子敌对情绪,影响考试成绩,北京考生考后报志愿,但考前,家长不要和孩子谈志愿的事。
不要后悔。
填报志愿家长后悔志愿过高或者过低,整天抱怨,会影响孩子复习和考试。
不要送孩子上考场。
送孩子上考场,不利于孩子考试信心的加强,反而增加了考试的压力。
在6月7日、8月9二天问孩子过多的复习情况,否则易引起孩子情绪波动,不利于高考。
健康提醒每年高考期间正碰上炎热天气,考生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容易疲劳,身体抵抗力下降,加之最近几天天气变化无常,如不注意保健,很容易导致感冒。
高考期间预防感冒,首先要注意休息,保证考生有充足的睡眠时间;其次是注意冷暖,既要防止暴晒中暑,又要调节好空调温度,睡觉时冷气不宜开得过低;再就是要注意饮食卫生,调节好饮食,多吃一些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不宜吃生冷的东西。
考前提醒家长:物质准备考生自己动手考前的一些物质准备,应该由考生自己动手,家长监督和提醒,而不能代替。
这方面有深刻的教训,王教授说,去年高考时,哈尔滨的一位考生在考前的头天晚上,他爷爷说:“你安心去睡吧,我来给你手表对时间,早上叫你起床”,该考生并放心地去休息了,但他的爷爷把时间对晚了一个小时,耽误了这位考生参加高考。
考中提醒家长:送考生上考场不利于孩子发挥高考期间是否送考,应根据考生个人情况而定。
有的孩子认为,家长不离左右陪着,自己底气可以更足些,紧张感也可消除不少。
这时,家长便可陪送他参加考试。
但有的考生独立性较强,家长跟着,反会让他感到压抑不适。
总之,家长在决定是否送考时,应尊重孩子自己的意见,甚至于送考人是谁,也应由孩子来“挑选”。
王教授举了一个例子,去年人大附中考场上,一位女孩没有考好,到王教授那里咨询时,她透露了实情,当时,有一道题不会做,她马上想起来在考场外的父母,心里有一种内疚感,那时大脑一片空白,结果给考砸了。
考后提醒家长:堤内损失堤外补有的孩子考场失利,一门下来后便颓丧不已,甚至于产生“全完了”的念头,此时,该怎么办?孩子在考试失利后,具体表现往往与实际心理状态有一个距离。
丢了3分,孩子会觉得丢了5分。
家长此时要告诉孩子:一题做错了,会“堤内损失堤外补”,一门考砸了,还有其他科目要考。
已经考过的课程,不论好差,统统放到一边去,铆足了劲考下一门才是正理。
孩子考完每一门出考场后,家长切忌问孩子:“考得怎么样?有没有做不出的题?”这会让孩子原本十分疲惫的神经更加衰弱,心情也大受影响。
家长应尽量回避询问与考试内容有关的东西。
当给一些驱暑的饮品之类,尽量放松孩子心情,可以幽默一些:“哟,战争告一段落了!”让孩子感到家长并未把考试结果看得太重。
然后陪孩子说说生活中的趣闻轶事。
尽可能将孩子的注意力向其他方向转。
信报记者郑超家长门诊一全方位接纳孩子家长先自我减压,家长首先要摆正自己的心态,要把家庭变作考生稳定的支持系统。
考生的考前压力与学校有关,更与家长有关,先从家长入手,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考试焦虑”在有些家长身上,体现得比学生还明显,他们有的变得比平时更严厉,有的变得比平时更亲切,有的食不甘味、夜不安寝,而家长的“不安”,最终会造成考生的“不安”。
解决“不安”的办法是家长充分相信孩子、接纳孩子、接受现实,而且是全方位接纳,不能只接纳孩子好的一面,不接纳他们“不好”的一面。
孩子们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家长如果不接受现实,只能让孩子更紧张、更不自信。
只有家长的心态平和了,对考生的负面影响才会减至最低,才能让考生心平气和地去考试。
家长门诊二要疏导而不是压制要认识到压力和能力的发挥之间的关系:一点儿压力没有就可能不重视学习成绩;过分关注,能力又可能发挥不出来。
家长要认识到每个孩子的心理素质都有差异,针对孩子的不同情况,有的孩子需要施压,有的需要减压。
家长们对孩子的心理压力要疏导而不要压制。
例如,有一个学生因过于紧张对自己做的每一道题的结果都抱怀疑的态度,一次他问母亲:“1加1为什么等于2?”结果遭到母亲的斥责:“你都这么大了,怎么还问这么幼稚的问题?”结果,这个学生在自责中陷入了更深度的偏执状态。
营造优良的家庭氛围——温馨、和睦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据专家调查,有四种类型的家庭:民主和睦型、专制矛盾型、放任自流型、兼备型。
其中,产生品学兼优学生比率最高的是民主和睦型的家庭。
这是因为民主和睦的家庭爱心浓郁,人际关系和谐,人人都是主人,孩子不仅有幸福感、安全感,而且还有归属感、自豪感,孩子做事、求知郁有一种良好的情绪,忧虑少、紧张少、烦躁少,自然有利于培养良好品质与习惯,有利于踏踏实实地搞好学习。
我们这个题目主要是针对那些期望家庭温馨和睦,有一定爱心基础的家庭。
有的家庭已经相当温馨和睦,我们祝愿他们更自觉地强化这种氛围,再上一层楼。
个别家庭矛盾极为尖锐,严重缺乏爱心基础,则应该首先解决家庭的基本问题。
当前,社会上正在大力提倡家庭美德建设,这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一个家庭,就是社会的一个最基础的细胞,温馨和睦的家庭越多,我们的社会就越美好,我们就有再多的下一代获得优良的家庭环境,健康成长。
温馨和睦的家庭氛围是怎样形成的?怎样表现出来?一、互尊互爱。
人与人之间互有爱心、互相尊重是关系和谐、融洽的前提和基础。
光有爱心,没有尊重是不行的,因为缺乏尊重的爱心有可能走向偏执,反而损害人际关系。
不论在夫妻之间,还是在两代人、三代人之间莫不如此。
让我们想一想,溺爱和娇惯是怎样产生的?缺乏对施爱对象的人格尊重是一个重要原因。
严厉苛责和讽刺挖苦是怎样产生的?同样是缺乏对人的尊重。
一位著名教育家说过:我们应尽可能多地要求一个人,更应尽可能多地尊重一个人。
一个高一的男孩子对他的班主任说:“我觉得我妈妈太不尊重我了,我考试成绩好些,她就对我夸个没完没了;我考试成绩差点,她又歇斯底里大发作。
我真受不了。
”在父母与孩子之间,“爱”并不缺少,问题往往出在“尊”上,请您想一想。
二、共同活动。
家庭是一池活水,她的恬静与美丽,跟她的流淌与律动分不开。
家庭的温馨和睦生长并存在于家庭成员的丰富多彩的共同活动中。
一起做饭、做菜,一起打扫、布置房间,一起庆祝节日、生日,一起走亲、访友,一起郊游、参观,一起交谈、争议……在共同活动中,互相了解,互相磨合,互相影响,互相学习,良好的氛围自然形成了。
有的家庭,生活过于死板,除了工作挣钱、吃饭睡觉之外,没有更多的内容。
每个成员都感到生活特别累,生活没什么情趣。
这样的家庭应该尽快行动起来,提高生活的精神质量。
三、同甘共苦。
人与人能够同甘共苦是一种优秀品质,在家庭中反映尤其强烈。
人们都知道,“同甘”容易“共苦”难。
在人们普遍重视物质利益的今天,“同甘”也变得不那么容易了。
有的家庭钱多了,条件好了,于是有的成员“节外生枝”,把共同创业的艰难忘得一干二净,重又把“甘”变成“苦”——精神上的苦。
此种现象屡见不鲜。
说到底是素质不高,眼光短浅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