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沁园春.雪》艺术特色

《沁园春.雪》艺术特色

《沁园春.雪》艺术特色这首词的写景、议论与抒情是怎样结合的?这首词是一首雄壮的抒情诗。

它的抒情是与写景、议论有机结合、浑然一体的。

上片写景,大气磅礴、气象雄浑,而又寓情于景,句句洋溢着热爱祖国山河的豪情,“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三句,更是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下半片议论,即上片之景而生情,由祖国河山的壮丽,想到无数英雄为之倾倒,并对历代英雄加以评说而寓情于议,蕴含诗人对祖国的深情,以及充满自信的情怀。

“俱往矣”由评论历史人物落到赞扬当代风流人物,使全词的思想境界达到高峰,点明主题,抒发了诗人的豪情壮志。

全词熔写景、议论与抒情为一炉,水乳交融,使主题非常鲜明突出,从而收到强烈的感人的艺术效果。

这首词的语言有什么特点?这首词的语言非常凝练、贴切,极富表现力。

全词仅114字,就清晰地勾画出一幅北国风光图,极有分寸地评论了上下几千年的历史人物,抒发了诗人的抱负。

一个“望”字,既准确地描绘了诗人观察景物的位置——登高望远,又有力地领起以下各句的景物描写。

写想像中的雪后天晴、红日高照的美好景象时用一个“看”字,把诗人欣然观赏之状、无限赞叹之情表达得细致入微。

“千里”“万里”互文见义,表现祖国幅员的广大,也反映诗人视野的辽阔。

动词“封”“飘”“舞”“驰”,形容词“莽莽”“滔滔”,都极富形象。

以“舞”字形容雪披群山似“银蛇”逶迤曲折,以“驰”字形容白雪覆盖的高原如“蜡象”奔腾耸动,极为传神地把冰封雪盖的群山高原写活了,赋静景以动态,使之生机勃勃。

同是起修饰限制作用的副词,“惟”字强调了白茫茫的一片是惟一的景象,其余什么也看不见了;“顿”字强调黄河上下一下子失去波涛滚滚的气势,突出天寒地冻、河水结冰之速。

词中还巧妙地运用了比喻、拟人、对偶等修辞方法。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红装素裹”等都是巧用比喻。

“欲与天公试比高”,一个“欲”字把“山”“原”人格化,生动地写出它们雄心勃勃的精神面貌和昂扬奋发的气概。

雪景以“白”为特征,词中却未写一个“白”字,而用“冰”“雪”“银”“蜡”“素”等,使一个为大雪所覆盖的洁白美丽的广阔世界尽现眼前。

在下片的议论中,一开始就用“引”字把“江山”和“英雄”联系起来。

接着用“惜”“略输”“稍逊”“只识”等词语,既不全盘肯定,又不一笔抹煞,把诗人对历史上的英雄人物肯定中寓有批判的情感,委婉含蓄地表达出来。

“竞折腰”“弯弓射大雕”,不仅使议论形象化,而且使人浮想联翩。

“俱往矣”三字,将几千年封建社会历史及一系列封建帝王一笔带过,转而歌颂“今朝”的“风流人物”,笔力千钧,意味深长。

这首词以“北国风光”起句,再先“望……”后“看……”,继而由“引……”至“惜……”,最后以“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收尾,一气呵成。

特别是上、下片分别以“望”字和“惜”字统领七个短句,一笔贯通,极有气势。

词中又多短句,并以四字句为主,因而节奏鲜明。

这就使全词在韵律上也颇显豪放的风格。

《沁园春·雪》的变化之美《沁园春·雪》这首词是毛泽东诗词的代表作,也是古今咏雪诗词之绝唱,全词融写景、抒情、议论于一体,风格雄浑壮伟,汪洋恣肆,纵横淋漓,尽显伟人风采,王者风范,给人以力与美的艺术享受,特别是它的境界多变可谓独树一帜,令人称绝。

一、虚实相间由实到虚。

上阕写景中,从开头的“北国风光”到“欲与天公试比高”,这十句都是描写眼前北方壮丽的雪景,是实景,这里词人先从大处落笔,“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概括描写了北国的雪景,把读者引入到了一个壮阔雄奇、玉砌银妆的美妙境界,接着用一个“望”引领下面七句,词人用生花的妙笔尽情地描绘,使北国壮丽的雪景更加形象具体,表现了词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写到这儿,眼前的景色已经描绘得淋漓尽致,然而词人意犹未尽,发挥出丰富独特的想像,以充满浪漫主义的笔调劈出奇境“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这完全是词人通过主观想象将自然景象人格化的写法,把人们引入到一个更美更辉煌的境界里去。

实中见虚。

在实写北方壮丽的雪景时,词人将眼前实景和联翩浮想交织起来。

开头三句,词人登高望远,视野开阔,并在想象之中扩展视觉形象,使视线远达千万里,形成了广阔的意境,显示了宏大的气魄。

在接下来的“望”字所领美景中,既有实在的视觉观感,又带有很大的想象成分,尤其是“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这三句想象奇特而又美好,写出了北方冰雪世界中群山与高原形象的雄伟,并赋予它们生命灵性和顽强的性格,使人感受到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和英雄气概。

二、动静结合在概括描写北方雪景中,“冰封”,是静态,一个“封”字显得舞姿轻盈,这一静一动,静穆而又生动,勾画出严冬的威猛雄奇。

“望”中所见,有静有动。

“静”写如写“长城”、“大河”,动写如写“群山”、“高原”。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原都是静物,却写它们在“舞”在“驰”,这样赋予静止的群山和高原以动态美,凸显了大自然的生气勃勃、生动活跃。

三、刚柔相济《沁园春·雪》这首词的整个风格是雄浑壮伟,形成一种大开大合、波澜起伏的艺术特点,表现出一种至大至刚的气概之美、阳刚之美,但也不乏柔美、娇美,如“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这一对偶句就是刚柔之美的最佳结合,前者舒展柔美,后者奔腾壮丽,引发读者丰富而又美好的联想。

更能体现柔美的是“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这一句,红日当空,阳光映雪,既纯洁素雅,又富丽热情,真是多姿多彩,娇艳动人。

四、时空跳跃上阕写景,纵横千万里。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词人大笔挥洒,总括了大半个中国的严冬雪景。

“千里”、“万里”承“北国”二字,从地下天上交错展开,极写范围之广。

在“望”字所领之景中,空间的变化更是多姿多彩。

有南北纵横,如“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为一片茫茫无边的积雪;有东西环顾,如“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是一派寒威凛凛的坚冰;有上下远眺,如“山舞银蛇,原驰蜡象”,雪天云低,山天相接。

这七句,大笔如椽,写尽了东西、南北、上下、内外,笔力千钧。

下阕论史,与上阕博大的空间相照应,写出了浩瀚的时空,纵贯几千年,通览中华文明史,把表面上看来似无逻辑的人、事串连起来,组成一幅壮丽的历史长卷,随着时间的流逝,历代英雄人物、统治者被滚滚的历史洪流席卷而去。

五、词语变换词语的变化之美,是《沁园春·雪》的一大特色。

为了避免词语的单调重复、呆板无味,词人有意用不同的词语来表达相同的意思,使词语富于变化,从而提高表达效果。

如上阕中的“望”和“看”,下阕中的“略输”和“稍逊”,都是同义词,词人用不同的词语来表述,既避免了字面的重复,使行文富于变化,又给读者以清新活泼的感觉。

内容与形式和谐完美的统一——论毛泽东诗词的艺术特色一、革命诗人,政治第一,艺术为政治服务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又是一位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诗人。

他在长期领导中国革命的过程中,写下了足以彪柄史册的不朽华章。

毛泽东同志的诗词,题材涉及广泛,内容博大精深。

既有描写革命战争年代如火如荼的斗争史实的,也有咏物言志,抒发诗人抱负情怀的。

可以说,毛泽东同志的诗词,就是一部中国革命历史的艺术概括。

我们来看一看他的诗词是怎样表现其革命的政治内容的。

在《沁园春.长沙》里,通过对往昔战斗生活的回忆,抒发了诗人改造旧世界的宏伟志向,以一句“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明确提出了无产阶级应当力主沉浮,掌握革命领导权的问题,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西江月. 井岗山》通过对黄洋界保卫战的生动描写,歌颂了红军战士“众志成城”“岿然不动”的英雄气概。

《清平六. 蒋桂战争》、《采桑子. 重阳》、《减字木兰花. 广昌路上》、《蝶恋花. 从汀州向长沙》、《渔家傲. 反第一次大“围剿”》、《渔家傲. 反第二次大“围剿”》这六首“在马背上哼成”(毛泽东《词六首》)的描绘红军开辟革命根据地,粉碎敌人反革命“围剿”的伟大斗争的作品,热情地歌颂了“工农武装割据”(《井岗山的斗争》《毛泽东选集》四卷合订本)的井岗山道路。

《忆秦娥. 娄山关》、《十六字令三首》、《七律. 长征》、《念奴娇. 昆仑》、《清平六. 六盘山》等作品,真实地记录了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伟大壮举,描写了红军坚韧顽强的战斗意志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表达了中国人民“不到长城非好汉”的革命决心和“环球同此凉热”的远大理想。

今天,我们来研读毛泽东同志的诗词,品味其古为今用的艺术精华,深刻感受到,毛泽东同志的旧体诗词,把革命的现实主义与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真正做到了内容与形式和谐完美的统一。

二、革命诗人的追求——政治内容与艺术形式的完美统一词,作为一种文体,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但就其所表现的内容来说,“多缘题所赋,《临江仙》则言仙事,《女冠子》则述道情,《河渎神》则咏祠庙大概不失本题之意。

”(《唐宋诸贤绝妙词选》卷一《巫山一段云》)。

就连一代诗仙李太白也是这样。

他的《忆秦娥》写出了“西风残照,汉家陵阙”的佳句,也只不过表达了怀念远人,伤古怀今的忧郁情怀。

而毛泽东则以他古为今用的文艺思想,,用革命的浪漫主义与革命的现实主义相结合,使革命的政治内容与完美的艺术形式高度切合,取得了珠联璧合的内容与形式的统一的成就。

下面,就诗人的《忆秦娥·娄山关》和《沁园春. 雪》一词,谈谈诗人在创作上的成就。

《忆秦娥·娄山关》写于1935年1月遵义会议后。

1927年9月,毛泽东同志领导发动了秋收起义,接着建立了井岗山革命根据地。

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的南昌起义军到达井岗山,与毛泽东领导的队伍胜利会师,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

从此以后,红军队伍不断壮大,革命根据地逐渐巩固,不断扩大,并以瑞金为都,建立了中华苏维埃政府。

国民党反动派为了扼杀新生的红色政权,集中兵力对根据地进行“围剿”。

在毛泽东等同志的领导下,红军粉碎了敌人的一、二、三次大围剿。

第三次反“围剿”后,王明及其为代表的“左”倾路线排斥了毛泽东对红军的领导地位。

第四次反“围剿”虽然取得胜利,但红军也遭受较大损失。

1933年10月,蒋介石又调集100万军队,对我中央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反革命“围剿”。

由于王明等指挥红军同优势的敌人硬打硬拼,红军苦战一年,不但没有打退敌人的围剿,反而使根据地不断缩小,红军战士伤亡很大。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8万余人,不得不离开根据地,开始长征。

在红军前进的路上,敌人布置了四道封锁线。

红军经过苦战,付出极大的代价才冲出了封锁线,这时的红军,只剩下3万多人。

这时,在毛泽东提议下,红军向敌人力量相对薄弱的贵州前进,占领了贵州北部重镇遵义。

1935年1月,党中央在遵义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集中批判了“左”倾的错误军事路线,重新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领导,确立了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地位。

遵义会议后,以毛泽东为首的前敌委员会指挥红军,主动寻机歼敌,在娄山关经过惨烈撕殺,取得了长征以来的遵义会议后的第一次胜利,摆脱了被动局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