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盘锦市第二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单项选项题1.孔子讲“礼”,孟子重“义”,荀子也说:“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
”先秦儒家讲求“礼”“义”的主要目的是A. 构建平等社会B. 强化中央集权C. 规范社会秩序D. 缓和诸侯纷争【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先秦儒家宣扬礼义是强调人们按照自己所属的社会地位来行使自己的权利,意在规范社会秩序,故C项正确;孔子代表春秋晚期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孟子和荀子代表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与平等社会无关,故A项错误;中央集权是在秦始皇一统天下之后确立的,先秦谈不上“强化”,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出现缓和诸侯纷争的意思,故D项错误。
【点睛】“先秦儒家”是解题的关键。
2. 围绕着人与神、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问题的思考,公元前6~5世纪,东西方社会几乎同时诞生了一批伟大的思想先哲。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孔子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具有人文精神B. 老子注重探讨宇宙本源的问题,用以指导人生C. 普罗塔哥拉强调人是万物的尺度D. 苏格拉底着重讨论的是人与神的关系【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孔子思想核心是“仁”,也就是强调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老子认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是“道”,用以指导人生;普罗塔哥拉强调人是万物的尺度,标志着人文主义的起源;苏格拉底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而不是研究人与神的关系。
故本题选D。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孔子的思想、老子的思想;古代希腊、罗马·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智者学派的思想、苏格拉底的思想3.隋唐时期在思想文化上继承了魏晋的特点,又出现了新的趋向。
隋唐思想“新的趋向”主要是指A. 儒、佛、道始终受统治者的推崇B. 道教取得了独尊的地位C. 儒学不断吸收佛、道的合理成分D. 佛教的地位超过了儒、道【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汉武帝时,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得到统治者的推崇,魏晋时期,由于社会动荡,统治者用佛教和道教思想维护统治,故“始终”的说法错误,故A项错误;道教在我国未取得独尊地位,故B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魏晋以来,儒学遭遇危机,因此儒学不断吸收佛、道德合力成分,到宋明时期发展为理学,故C项正确;佛教的地位超过了儒、道不符合历史史实,故D项错误。
4. “孔子所创的原始儒学,礼乐占主要部分”。
战国时代,“用别一种观点即庶民的观点,发挥仁义学说,成为儒家的反对学派”。
该反对学派指的是( )A. 法家B. 道家C. 墨家D. 阴阳家【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法家强调的是法治,加强中央集权等措施,材料中没有体现,故A项错误;道家倡导“无为”,未体现仁义的观点,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中“用别一种观点即庶民的观点,发挥仁义学说,成为儒家的反对学派”结合所学可知代表的是下层民众,它反对儒家的仁义说法,可以推断为墨家,主张兼爱的思想,故C项正确;阴阳家主要是涉及天地关系等,材料中未体现,故D项错误。
5.“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持此观点的是A. 道家B. 儒家C. 墨家D. 法家【答案】A【解析】【详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体现出辩证法的思想,符合道家老子的思想,A正确;儒家讲究仁和礼的思想,B错误;墨家倡导兼爱非攻的思想,C错误;法家主张依法治国,加强中央集权,D错误。
6.春秋战国时期学派林立,学术观点异彩纷呈,然“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
诸子百家关注的共同点是A. 人与自然的和谐B. 人的生命C. 人与社会的和谐D. 社会现实【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的提出都是为了解决当时社会所面临的问题,各自学派的主张不一样,但是都面对的是当时的社会现实,故D项正确;A项主要是道家,BC 两项儒家比较关注,而法家不太关注人的生命,故排除ABC三项。
7.西汉某著作中说:如果君王不知礼节,树木就长不直,并且夏天常有暴风;如果君王言不守信,反复无常,秋天雷电天气就特别多;如果君王不听劝谏,刚愎自用,春夏季节将暴雨成灾。
这些思想A. 遏制学术思想自由发展B. 有利于规范君主的行为C. 根植于先秦的儒学传统D. 蕴含了一定的辩证思想【答案】B【解析】【详解】据材料“如果君王不知礼节,树木就长不……刚愎自用,春夏季节将暴雨成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天人感应的思想,这有利于规范约束君主的行为,故B项正确;“天人感应”不是独尊儒学的思想,不会遏制学术思想的自由,故A项错误;天人感应思想不是根植于先秦的儒学传统思想体系,故C项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辩证意识的内容,故D 项错误。
8.北宋理学创始人周敦颐在《爱莲说》中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这反映出理学一开始就追求A. 欣赏自然、移情易性B. 存天理、灭人欲C. 天人合一、道法自然D. 自我完善、君子气节【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材料“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亭亭净植”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出理学追求自我完善、君子气节,D正确;欣赏自然和道法自然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AC;存天理、灭人欲是南宋朱熹的观点,排除B。
所以选D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周敦颐9.王阳明说:“你来看花树,它才存在;你不去看,山中的花树就不存在。
”王夫之却说:“浙江有座山,我没有去过那山,就说那山不存在吗?”二者观点的本质区别是A. 唯心思想与唯物思想的交锋B. 心学与经世致用思想的交锋C. 不同阶级学术思想的交锋D. 以什么样的方式维护统治的交锋【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结合材料内容和所学知识可知王阳明是心学的集大成者,心学从哲学本质上来说是唯心主义,而王夫之是明末清初的思想家,积极倡导唯物主义,所以二人思想差别的本质是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之间的根本区别,A项符合题意。
BC两项表述错误;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儒学新发展•王阳明的心学;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王夫之的思想【名师点睛】明末清初产生了很多进步思想家,其代表性人物为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
之所以会有众多的进步思想家诞生于明末清初原因在于社会此时发生了重大变化:政治上封建君主制度不断强化,日趋腐败;经济上,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出现,新的社会力量正在萌发;文化上,程朱理学的弊端日益显现,遭到进步思想家的无情批判。
10.有人将“心”与“物”比喻为“理”的两个儿子,一个在家,一个在外。
“心”是“理”在家里的儿子,“物”是在外的儿子,“物”虽在外,也不能说不是“理”的儿子。
与这一思想一致的是A. 心外无物B. 理是世界本原C. 无为而治D. 仁者爱人【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题干中的“心”指的是陆王心学。
“物”指的是程朱理学,心学和理学都认为理是世界本原,都强调伦理道德,故B项正确,本题选择B选项。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陆王心学、程朱理学11.孔子主张“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顾炎武提出“政教风俗苟非尽善,即许庶人之议矣”。
顾炎武这一主张A. 背离了先秦儒家的政治理念B. 促进了资产阶级启蒙思想产生C. 丰富发展了传统儒家思想D. 彻底否定了孔子的思想权威【答案】C【解析】【详解】孔子主张“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顾炎武提出“政教风俗苟非尽善,即许庶人之议矣”,二者都体现了儒家的民本思想,顾炎武的思想是对儒家思想的丰富和发展,C正确,A错误;顾炎武的思想属于传统儒学范畴,不属于资产阶级启蒙思想,B错误;D项中“彻底否定”说法错误,顾炎武的思想是对儒家思想的丰富和发展,排除。
12.我国古代的思想家对君主的权力有不同的理解和认识。
孟子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君权神授”,黄宗羲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以下解释正确的是A. 孟子和黄宗羲都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B. 三种主张都与当时社会状况密切相关C. 三种主张都遭到当时统治集团的轻视D. 三种主张都反映社会转型时期的巨变【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孟子主张“民贵君轻”适应了诸侯争霸的社会现实,董仲舒主张“君权神授”适应了加强君主专制的需要,黄宗羲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则是适应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因此三种主张都与当时社会状况密切相关,故B项正确;战国时期君主专制制度还未正式建立,故A项错误;董仲舒的主张得到汉武帝的重视并采纳,故C项错误;孟子和黄宗羲的主张反映社会转型时期的巨变,但董仲舒没有,故D项错误。
13.《九章算术》中包括田亩、粮食、赋税、土方、仓窖等应用问题的计算方法;中国古代历法的重要功能就是敬授民时,郭守敬编订的《授时历》即取此意;中国古代还有编订农书的传统,不仅有私人修撰,更有朝廷主持编订的著作。
以上材料主要说明中国古代科技A. 具有服务于农业发展的特点B. 其发展受到农业社会的限制C. 不可能发展为近代科学技术D. 注重经验性和实用性的特点【答案】A【解析】试题解析:从材料中“中包括田亩、粮食、赋税、土方、仓窖等应用问题”、“编订农书的传统”可分析出古代科技发展为农业服务的特点。
故选:A14.我国第一部药学专书《神农本草经》大约成书于汉代,《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制定的药典,宋代颁行了多部官修本草,明代李时珍撰成药物学集大成之作《本草纲目》,由朝廷颁行。
这些史实说明,我国古代药学的发展A. 源于大一统的政治体制B. 得益于国家力量的支持C. 是商品经济繁荣的结果D. 受到了宋明理学的推动【答案】B【解析】由材料“《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制定的药典,宋代颁行了多部官修本草,明代李时珍撰成药物学集大成之作《本草纲目》,由朝廷颁行”可知,古代中国药物学著作大都是由国家或者朝廷制定或颁行的,由此得出,古代药学的发展得益于国家力量的支持,B符合题意;材料反映的是国家对药学发展的支持,没有体现政治制度的影响,A不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商品经济发展的相关信息,C不正确;药学的发展与宋明理学没有必然联系,D不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古代科技的成就,与时代热点紧密结合。
科技的发展离不开国家的大力支持,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当代,国家对科技的重视和支持是科技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