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案例: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苏联的解体(1)分析

案例: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苏联的解体(1)分析

案例: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苏联解体1.“老人政府”的政治经济遗产1917年,列宁领导十月革命,建立苏维埃政权,并于1922年成为苏联成立后的第一任领导人。

此后74年间,苏联更换了7位领导人。

他们是列宁(1917-1924)、斯大林(1924-1953)、赫鲁晓夫(1953-1964)、勃列日涅夫(1964-1982)、安德罗波夫(1982-1984)、契尔年科(1984-1985)、戈尔巴乔夫(1985-1991)。

而后,戈尔巴乔夫先后辞去苏共总书记职务、苏联总统职务,苏共解散、苏联解体。

戈尔巴乔夫被叶利钦取代,苏联的遗产被俄罗斯继承。

一部苏联史,也是一部后一代否定前一代的历史。

斯大林否定了列宁的战友托洛茨基、季诺维耶夫、加米涅夫、布哈林;赫鲁晓夫否定了斯大林;勃列日涅夫否定了赫鲁晓夫;戈尔巴乔夫否定了勃列日涅夫、叶利钦又否定了戈尔巴乔夫、否定了苏联、否定了苏共。

苏共的解散和苏联的解体,要从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说起。

戈尔巴乔夫是在人们对安德罗波夫以来的“老人政府”的一片怨怒声中升起的年轻新星。

他生于1931年,1952年入党,1955年毕业于莫斯科大学法律系,1971年起任苏共中央委员,1980年起任苏共政治局委员,1985年出任苏共中央总书记。

戈尔巴乔夫给人的印象是接近群众、富有口才、见解新颖、励精图治。

但他上台后面对的是体制僵化、生产停滞、国库空虚、农业连年歉收、商品紧缺的棘手形势。

苏联自1975年以来,经济陷入了停滞状态,到戈氏上台时,已经延续10年整了。

2.成效不彰的改革:经济领域到1986年,苏联的党政军高层充实了许多新干部,所有部长以上的高级官员均受过大学教育、比较年轻又有一定工作经验。

1986年,苏共二十七大确定了戈尔巴乔夫提出的“根本性改革”仿真,并提出实行“人民自治”。

在戈氏1987年的文稿中可以看出,戈氏起初改革主要是两个主题:其一,苏联经济制度的民主化,如分散管理、工人自我管理、工人参与管理、企业账面平衡、绩效工资制等;其二,引进市场经济成分,甚至允许扩大私人和集体所有制。

改革还包括一些私有化进程。

1985年,戈氏采取有限的措施允许市民以个人劳动者或者协作劳动者进行私人商业活动。

1986年《私人劳动法》和1988年《合作法》扩大了私人商业活动,允许个人手工业或服务业以及合作企业从事私人商业活动。

1988年《关于国有、合作和其他企业对外贸易活动的决议》允许私人公司直接和外国公司进行贸易往来。

1990年国家的监管迅速减少,资本主义企业越来越公开地发展起来。

改革未见成效。

到1991年12月,戈尔巴乔夫下台、苏联解体时,苏联国民生产总值下降了13%,预算赤字达3000亿卢布,通货膨胀严重。

莫斯科街头,人们还在排着常常的队伍,苦苦等待一片面包、一根瘦的皮包骨的鸡腿、一些蔫掉的蔬菜。

经济体会改革的成效不彰,使戈尔巴乔夫提出:“改革可以再激进些。

”3.刹不住车的改革:政治领域为了推动经济改革,政治体制改革被提上议程。

改革内容主要包括实行政治公开化、民主化、自由化。

公开化改革导致对苏联历史的大讨论,苏共的阴暗面在新闻媒体上大曝光,大量历史档案解密,淋漓尽致地揭露了斯大林的大清洗、大屠杀、大恐怖和个人崇拜、个人迷信、个人专制。

自由化包括言论自由、新闻自由、集会游行自由等内容。

最初,戈尔巴乔夫还强调“不允许利用公开化反对社会主义”,到1988年,他已经主张“毫无限制地公开化”,提出“意见多元化”、“舆论多元化”、“意识形态多元化”。

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把人们引导到对苏共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全盘否定上。

后来叶利钦的副总理耶戈尔·盖达尔说:“1991年末,俄罗斯的新闻业也许是全世界最自由的,不受官方控制,不需要经过审查。

”1987年,苏共中央全会决定把“民主化”作为改革的主要动力。

1989年10月之前,戈尔巴乔夫是坚决反对多党制的。

1990年2月,苏共中央全会上,戈尔巴乔夫提出苏共应当靠在严格限制的民主程序中争得执政党地位。

1990年3月苏联第三次非常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宪法修正案,明确“苏联有权结成政党、社会团体,参加……群众运动”,从而为多党制提供了法律依据。

1988年,戈尔巴乔夫对人民代表大会进行改组,规定2250个代表席位中,三分之二的代表从全苏联选出,三分之一的从经由党批准的公共机构来选取。

共产党自动拥有100个席位。

1990年,苏共第二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纲领声明苏共放弃“政治垄断地位”,“把政权转交给苏维埃”、“一切权力归苏维埃”。

声明还赞同实行多党制,实行政治多元化。

二十八大通过的新党章规定“各加盟共和国的共产党是独立的”。

一时间,苏联新生政党如雨后春笋,多达两千个。

戈尔巴乔夫鼓励苏联十五个共和国进行各自的民主选举,选取对民众更加负责任的领导人,每个共和国有了自己的议会。

所有共和国的个人选举日定在1990年3月4日。

1990年,立陶宛宣布独立,戈尔巴乔夫警告立陶宛并对其实行经济封锁,但这些威胁没有起到效果。

1990年6月,俄罗斯议会宣布独立自主。

多年以后,戈氏声称他有时手痒得想使用武力,但他意识到这样的行为可能导致内战,甚至在全球范围内引发核冲突。

1990年,戈尔巴乔夫因缓和东西方局势和推进东欧自由化进程所做的巨大贡献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1991年7月到8月,戈尔巴乔夫与共和国领导人进行磋商,一个新的苏联体系产生,中央保留外交、国防和大多数财政权力,各共和国自行管理,控制自己的资源和国家安全,戈氏继续担任新联盟的总统。

但8月份,戈尔巴乔夫做出让步,同意为中央机构提供资金的税收的水准“通过与共和国协商”确定。

1991年12月21日,原苏联十一个加盟共和国领导人在阿拉木图签署《关于建立独立国家联合体协议的议定书》。

会议致函戈尔巴乔夫,通知他苏联不复存在,苏联总统的设置随之消失。

12月25日,戈尔巴乔夫在克里姆林宫签署辞职书,发表告人民书,宣布辞去苏联总统职务。

当晚苏联国旗从克里姆林宫降下,替代它的是俄罗斯联邦的红蓝白三色国旗。

运行了74年的苏联政权,正式解体。

4.保守派的掣肘:八月政变在以戈尔巴乔夫为首的“主流派”之外,苏共内部还形成了以利加乔夫为首的“保守派”。

1991年7月,在叶利钦以俄罗斯总统身份剥夺苏共在俄罗斯基层组织的权利后,戈尔巴乔夫拒绝应保守派的要求发布撤销叶利钦命令的政令。

戈尔巴乔夫选择从克里姆林宫通过总统令来管理国家,政治局不再是一个真正的统治机构了。

总理帕夫洛夫在苏联最高苏维埃提出一项决议,以应对经济危机状况为由,将戈尔巴乔夫的许多权力转移到自己手中。

1991年8月19日,苏联国家安全保卫局长普列汉诺夫、总统办公室主任波尔金、苏共中央委员舍宁、苏联国防会议第一副主席巴克拉诺夫、国防部副部长瓦连尼科夫、克格勃主席克留奇科夫等发动政变,要求戈尔巴乔夫辞职,并将其软禁。

由代总统、总理、国防会议第一副主席、国防部长、内务部长、国家安全委员会主席等8人组成“苏联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代行总统职务。

叶利钦号召工人全面罢工,并命令俄罗斯联邦军队从莫斯科白宫进军克里姆林宫,政变军人变节,政变失败。

8月21日,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成员先后被捕。

8月23日,俄罗斯联邦总统叶利钦发出“禁共令”,宣布苏共在俄罗斯的活动为非法,查封了苏共中央和苏共莫斯科市委等5000多个各级领导机关,并关闭了《真理报》、《苏维埃俄罗斯报》等苏共的各级机关报。

8月24日,戈尔巴乔夫发表声明,苏共中央委员会应该“自行解散”,自己辞去苏共中央总书记职务,仅以总统职务发布政令。

苏共中央书记处接受了戈尔巴乔夫解散苏共中央委员会的建议。

至此,执政74年,拥有1700万党员的苏共土崩瓦解,没有一个苏共支部上街抗议。

5.激进派领袖叶利钦的崛起与退场除了主流派、保守派之外,还有以叶利钦为首的“激进民主派”。

叶利钦1931出生,1985年被戈尔巴乔夫从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州委第一书记任上提拔,出任建设部部长,同年12月为苏共政治局候补委员兼莫斯科市委第一书记。

戈氏启用叶,是看重他批判特权、反腐肃贪、整肃风气方面的勇气和大胆行动。

但叶利钦终因指责戈尔巴乔夫搞个人迷信、改革步调太小等原因,于1987年和1988年先后被解除第一书记和候补委员职务。

1989年3月,叶利钦辞去部长职务,在苏联人民代表竞选中获胜。

叶利钦提议俄罗斯法律应高于苏联法律,并且俄罗斯境内优先采用俄罗斯法律。

6月12日,俄罗斯议会通过《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自主宣言》。

1990年7月2日,在苏共二十八大上,叶利钦决定暂停自己的党员身份,并上缴(也有说是撕掉)了党员证。

1990年,立陶宛宣布独立后,叶利钦飞到爱萨尼亚去见了立陶宛、拉托维亚和爱萨尼亚的民选总统。

戈尔巴乔夫在全苏联发起公投“你认为有必要将苏联作为一个全新的平等自由的共和国联邦保留下来吗?”有6个共和国抵制投票,9个共和国76%的选民投了“是”。

叶利钦在俄罗斯的公投票上加了一个问题“你是否支持直接选举俄罗斯总统?”,得到了肯定的投票。

俄罗斯代表大会同意在1991年6月12日举行自由总统选举。

1990年5月,叶利钦当选俄罗斯联邦最高苏维埃主席,并主持修改俄罗斯宪法,改主席制为总统制。

6月,叶利钦当选俄罗斯首届总统。

7月,叶利钦宣布退出苏共,并利用总统的权力剥夺了所有政党在俄罗斯领土内的农场、工厂、大学、军事单位和国家机构中的基层组织内的权利。

戈尔巴乔夫坐视不理。

1991年,八月政变后,苏军主要领导人被更换,叶利钦宣布苏共在俄罗斯为“非法组织”。

1991年12月1日,乌克兰公投支持独立,俄罗斯第一个承认。

21日,叶利钦率领俄罗斯与其它苏联成员国签订“独联体”协议。

戈尔巴乔夫一直想保持联邦,叶利钦主张邦联。

“独联体”的成立掏空了苏联总统的权力基础、压缩了其权力空间。

1991年圣诞节,戈尔巴乔夫辞去苏联总统职务,苏联解体,苏联的遗产被俄罗斯继承。

1992年,叶利钦启用“青年改革家”、“激进派理论家”盖达尔出任第一副总理、代总理,对俄罗斯经济实施“休克疗法”。

改革内容包括价格自由化、依靠货币和财政政策稳定经济、国营企业私有化三部曲。

价格自由化、贸易自由化导致物价飞涨,政府以大量发行纸币应对,结果卢布在一个季度内贬值900%。

改革唯一“卓有成效”的可能是国营企业私有化。

1992-1993年,俄罗斯100家最大的私有企业创办者中,共青团、企业家、银行家和精英分子家族,占了62%的比重。

17%的大型私有企业是共青团创办的。

被称为企业家的那部分人,56%以上来自产业部、苏联或俄罗斯的国务委员,另外26%是大型国企的领导。

许多国企管理者通过兴办私企,并利用以前的关系网和业务网精英私人企业业务。

还有部分国企管理者将国企改成雇员集体所有的企业,与上级脱钩,并进一步将其改造成股份公司,自己占大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