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7分,共70分,每小题至少有一个选项正确,把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1.(2011年大连模拟)设物体运动的加速度为a、速度为v、位移为x.现有四个不同物体的运动图象如图所示,假设物体在t=0时的速度均为零,则其中表示物体做单向直线运动的图象是( )解析:选项A、B、D中物体均做往复运动,只有选项C物体做单向直线运动.答案:C2.(思维拓展)如图所示,一个圆筒形容器内部盛有两种液体,它们的密度不同但又互不相溶,因而分成上下两层.有一铝制小球,从容器的上部液面由静止开始下落.不计液体对铝球的摩擦阻力,则铝球向下运动的速度v随时间t变化关系图线可能是( )解析:两种液体分成上下两层,密度小的在上,密度大的在下.铝球进入上层液体之后,重力大于浮力,向下加速运动,进入下层液体之后,浮力变大,若浮力仍小于重力,则做加速运动,但加速度比上一阶段小,若浮力大于重力,则做减速运动,故C、D正确.[来源:学*科*网Z*X*X*K]答案:CD3.一辆汽车从静止开始由甲地出发,沿平直公路开往乙地,汽车先做匀加速运动,接着做匀减速运动,开到乙地刚好停止,其速度—时间图象如图所示,那么在0~t 0和t 0~3t 0这两段时间内的( )A .加速度大小之比为3∶1B .加速度大小之比为2∶1C .位移大小之比为2∶1D .位移大小之比为1∶3 解析:加速度是速度—时间图象的斜率,a 1a 2=v 0-0t 00-v 02t 0=-21,B 正确,A 不正确;位移是v -t 图线与t 轴所围的面积,s 1s 2=0+v 02t 0v 0+022t 0=12,C 、D 不正确. 答案:B4.如图所示,物块A 正从斜面体B 上沿斜面下滑,而斜面体在水平面上始终保持静止,物块A 沿斜面下滑的v -t 图象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物块A 在沿斜面下滑的过程中受到两个力的作用B .物块A 在沿斜面下滑的过程中受到三个力的作用C .地面对斜面体B 有水平向左的摩擦力作用D .斜面体B 相对于地面没有水平向左或向右的运动趋势解析:物块A 在沿斜面下滑的过程中受到三个力的作用,重力、支持力和摩擦力;由于物块A 沿斜面匀速下滑,所以斜面体B 相对于地面没有水平向左或向右的运动趋势.答案:BD5.(探究创新)一质点自x轴原点出发,沿正方向以加速度a加速,经过t0时间速度变为v0,接着以-a加速度运动,当速度变为-v2时,加速度又变为a,直至速度为v4时,加速度再变为-a,直到速度变为-v8…,其v-t图象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质点一直沿x轴正方向运动B.质点将在x轴上一直运动,永远不会停止C.质点最终静止时离开原点的距离一定大于v0t0D.质点运动过程中离原点的最大距离为v0t0解析:由v-t图可知,质点先沿x轴正向运动,经2t0时间反向加速后减速,接着又正向加速后减速,如此反复,但每次位移总比前一次小,最终停止,质点在运动过程中在2t0时刻离原点最远,其位移大小等于大三角形面积12v·2t0=v0t0,只有D对.[来源:学科网ZXXK]答案:D6.(2011年龙港模拟)汽车A在红绿灯前停住,绿灯亮起时启动,以0.4 m/s2的加速度做匀加速运动,经过30 s后以该时刻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设在绿灯亮的同时,汽车B以8 m/s的速度从A车旁边驶过,且一直以此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运动方向与A车相同,则从绿灯亮时开始( )A.A车在加速过程中与B车相遇[来源:学科网ZXXK]B.A、B相遇时速度相同C.相遇时A车做匀速运动D.两车不可能再次相遇解析:汽车A在匀加速的过程中的位移s A1=12a A t21=180 m,此过程中汽车B的位移s B1=v B t1=240 m>s A1,故A车在加速过程中没有与B车相遇,A错误,C正确;之后因v A=a A t1=12 m/s>v B,故A车一定能追上B车,相遇之后不能再相遇,A、B相遇时的速度一定不相同,B错误,D正确.答案:CD7.甲乙两车在公路上沿同一方向做直线运动,它们的v-t图象如图所示.两图象在t=t1时相交于P点,P在横轴上的投影为Q,△OPQ的面积为S.在t=0时刻,乙车在甲车前面,相距为d.已知此后两车相遇两次,且第一次相遇的时刻为t′,则下面四组t′和d的组合可能是( )[来源:]A.t′=t1,d=S B.t′=12t1,d=14SC.t′=12t1,d=12S D.t′=12t1,d=34S解析:在t1时刻如果甲车没有追上乙车,以后就不可能追上了,故t′<t1,A 错;从图象中甲、乙与坐标轴围成的面积即对应的位移看,甲在t1时间内运动的位移比乙的多S,当t′=0.5t1时,甲的面积比乙的面积多出34S,即相距d=34S,选项D正确.答案:D8.甲、乙两辆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沿同一方向做直线运动,t=0时刻同时经过公路旁的同一个路标.在描述两车运动的v-t图象中(如图),直线a、b分别描述了甲、乙两车在0~20 s的运动情况.关于两车之间的位置关系,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在0~10 s内两车逐渐靠近B.在10 s~20 s内两车逐渐远离C.在5 s~15 s内两车的位移相等D.在t=10 s时两车在公路上相遇解析:从v-t图象可以看出,0~10 s内两物体距离越来越大,逐渐远离;10 s~20 s内两车距离越来越小,逐渐靠近;5 s~15 s内a、b的v-t图线下所包围面积相等,故位移相等;t=10 s时,两车速度相同,相距最远,故只有C正确.答案:C9.(2011年苏州模拟)甲、乙两质点在同一直线上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如图所示,在3 s末两质点在途中相遇.由图象可知( )A.相遇前甲、乙两质点的最远距离为2 mB.相遇前甲、乙两质点的最远距离为4 mC.出发前两质点的位置是乙在甲之前4 mD.出发前两质点的位置是甲在乙之前4 m解析:由图象可知乙在追赶甲,即甲在前乙在后,且二者速度均为零时,距离最远,其最远距离[来源:学科网]Δs=s乙-s甲=12×3×4 m-12×2×2m=4 m即B 、D正确,A、C均错.答案:BD10.a、b两物体从同一位置沿同一直线运动,它们的速度图象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b加速时,物体a的加速度大于物体b的加速度B. 20 s时,a、b两物体相距最远C. 60 s时,物体a在物体b的前方D. 40 s时,a、b两物体速度相等,相距200 m解析:a物体加速时的加速度a1=Δv1Δt=40-1020m/s2=1.5 m/s2,b物体的加速度a2=Δv2Δt=40-040-20m/s2=2 m/s2,a1<a2,A错;图线与横轴所围图形的面积等于物体的位移,两个面积之差即为a、b两物体之间的距离,由图可知t=40 s时,两者相距最远,B错;t=60 s时,a的位移大于b的位移,a在b的前方,C对;t=40 s,a、b的位移分别为s1=10+402×20 m+40×20 m=1 300 m,s2=12×40×20 m=400 m,a、b之间的距离为Δx=x1-x2=900 m,D错.答案:C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小题,共30分,解答时应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方程式和演算步骤,有数值计算的要注明单位)11.(15分)甲乙两运动员在训练交接棒的过程中发现:甲经短距离加速后能保持9 m/s的速度跑完全程;乙从起跑后到接棒前的运动是匀加速的.为了确定乙起跑的时机,需在接力区前适当的位置设置标记.在某次练习中,甲在接力区前s0=13.5 m处作了标记,并以v=9 m/s的速度跑到此标记时向乙发出起跑口令.乙在接力区的前端听到口令时起跑,并恰好在速度达到与甲相同时被甲追上,完成交接棒.已知接力区的长度L=20 m.求:(1)此次练习中乙在接棒前的加速度a.(2)在完成交接棒时乙离接力区末端的距离.解析:设甲从离接力区s0=13.5 m处到赶上乙所用时间为t,乙从开始起跑到被甲追上跑的路程为s,甲、乙二人所用时间相等.[来源:Z+xx+]由几何关系知对甲:13.5+sv=t对乙:s=12at2,且v=at=9 m/s由以上各式可解得[来源:学|科|网Z|X|X|K]a=3 m/s2t=3 s s=13.5 m完成交接棒时,乙离接力区末端的距离为L-s=20 m-13.5 m=6.5 m.答案:(1)3 m/s2(2)6.5 m[来源:学科网][来源:学+科+网]12.(15分)(综合提升)1935年在苏联的一条直铁轨上,有一列火车因蒸汽不足而停驶,驾驶员把货车厢甲(如图所示)留在现场,只拖着几节车厢向前方不远的车站开进,但他忘了将货车厢刹好,使车厢在斜坡上以4 m/s的速度匀速后退,此时另一列火车乙正以16 m/s 的速度向该货车厢驶来,驾驶技术相当好的驾驶员波尔西列夫立即刹车,紧接着加速倒退,结果恰好接住了货车厢甲,从而避免了相撞,设列车乙刹车过程和加速倒退过程均为匀变速直线运动,且加速度大小均为2 m/s 2,求波尔西列夫发现货车厢甲向自己驶来而立即开始刹车时,两车相距多远?解析:取向右方向为正方向,列车乙从刹车过程到加速倒退到刚好接住货车车厢甲时,速度也为4 m/s ,此过程所用时间:t =v 1-v 2a =4--162s =10 s 这段时间内,货车车厢甲运动的位移s 1=v 1t =4×10 m=40 m 列车乙运动的位移s 2=v 2t +12at 2=-16×10 m+12×2×102 m =-60 m[来源:Z,xx,] 则波尔西列夫发现货车车厢甲向自己驶来而立即开始刹车时,两车相距 L =s 1+|s 2|=40 m +60 m =100 m.答案:100 m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