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工程 桩基础PPT课件
桩端全断面进入持力层的深度,对于粘土、粉土不宜 小于2d ,砂土不宜小于 1.5d ,碎石类土不宜小于 1d 。 当存在软弱下卧层时,桩基以下硬持力层厚度不宜小于3d 。
三、确定单桩承载力
2020/2/27
6
四、确定桩的数量及其平面布置
1.确定桩数n
1.确定桩数 (1)轴心受压时,桩数为:
n Fk Gk R
②桩基在承受水平和弯矩较大方向有较大的抵抗矩,以增强 桩基的抗弯能力。
2020/2/27
10
在框架结构的柱下,通常在承台下设置若干根桩,构成 独立承台的桩基础或一柱一桩基础;
当荷载较大时,在框架柱列之间常联以基础梁,沿梁的 轴线方向布置排桩,构成梁式的承台桩基础;
桩在平面内可布置成方形、矩形、三角形和梅花形等。
2020/2/27
11
外密内疏 (桩承台外围布桩间距较小、而内部布桩间距较大)
布置探头桩
横墙下“探头桩”的布置
2020/2/27
12
五、桩基承载力验算
1.桩顶荷载效应计算
(1)轴心竖向力作用下:
Nk
Fk
Gk n
(2)偏心竖向力作用下:
Nik
Fk
Gk n
M xk yi
y
2 j
4.7 桩基础设计
本节重点: 桩基础设计的一般步骤。
本节难点: 承台设计。
2020/2/27
1
4.7 桩基础设计
桩基础的设计和耐久性;对地基有足够的承载力和不产生过量的变 形,其设计内容和步骤如下:
①进行调查研究、场地勘察,收集有关资料;
荷载效应标准组 合下作用在承台 顶面的竖向力
承台及其上方 填土的重力
(2)偏心受压时,桩数为:
n
e
Fk
Gk R
e ――偏心增大系数,取 1.1~1.2
2020/2/27
7
2.确定桩距s
选择最优的桩距就是合理布桩,这是使桩基设计做到经济 和有效的重要一环。
一般常用桩距为:s=3~4d 桩距太大会增加承台的面积,使其体积和用料加大而 不经济;桩距太小则会使摩擦桩基承载力降低,沉降加大, 且给施工造成困难。 桩的边距s1(桩的中心至承台边的距离)一般不小于桩的 直径,亦不得小于300mm。
⑨必要时验算桩基的整体承载力和沉降量,当桩端下有软弱下卧层时,验算软 弱下卧层的地基承载力;
⑩单2桩020设/2/2计7 ,绘制桩和承台的结构及施工详图。
2
一、收集设计资料
在设计之前,首先应通过调查研究,充分掌握一些基本 的设计资料,其中包括上部结构的情况(如平面布置、结 构型式、荷较大小以及构造和使用上的要求)、工程地质 与水文地质勘察资料、基础材料的来源及施工条件(如桩 的制作、运输、沉桩设备)等。并了解当地使用桩的经验, 以供设计参考。
筑经验确定。如为钢筋砼预制桩:中小工程常用
250×250mm
或300×300mm,大工程常用350×350mm或
400×400mm。
人202工0/2/挖27 孔桩直径则在800mm以上。
5
3.桩长
根据土层的竖向分布特征,尽可能选定硬土层作为桩 端持力层和下卧层,从而可初步确定桩长,这是桩基础要具 备较好的承载变形特性所要求的。强度较高、压缩性较低的 粘性土、粉土、中密或密实砂土、砾石土以及中风化或微风 化的岩层,是常用的桩端持力层,如果饱和软粘土地基深厚, 硬土层埋深过深,也可采用超长摩擦桩方案。
2020/2/27
3
1)勘探点间距:端承型桩和嵌岩桩,主要由桩端持力层顶 面坡度决定。点距一般为12-24m,若相邻两勘探点揭露 出的层面坡度大于10%,应根据具体情况适当加密勘探点; 摩擦型桩,点距一般为20-30m,若土层性质或状态在水 平向分布变化较大,或存在可能对成桩不利的土层时,也 应适当加密勘探点;在复杂地质条件下的柱下单桩基础应 按桩列线布置勘探点,并宜逐柱设点。
M yk xi x 2j
(3)水平力作用下:
2020/2/27
H ik
Hk n
桩顶荷载的计算简图
13
Fk
荷载效应标准组合下作用于承台顶面的竖向力;
Gk
承台及其上土的自重标准值,地下水位以下部分应扣除水的浮力;
M xk , M yk
荷载效应标准组合下作用于承台底面通过桩群形心的x,y轴的力矩;
Nk , Nik
沉管夯扩、钻 孔挤扩桩
非饱和土 饱和黏性土
2.2D且4.0d 2.5D且4.5D
2.0D且3.5d 2.2D且4.0D
2020/2/27 d:圆桩设计直径或方桩涉及边长;D:扩大端设计直径
9
3.桩的平面布置
在确定桩数、桩距和边距后,根据布桩的原则,选用合理 的排列方式,尺寸。 (1)布置原则:
①力求使桩基中各桩受力比较均匀: 作用在板式承台上荷载 的合力作用点,应与群桩横截面的重心相重合或接近;
布情况。
2020/2/27
4
二、初步选择桩的类型、桩长及桩的截面尺寸等
1.桩的类型
桩基设计时,首先应根据建筑物的结构类型、荷载情 况、地层条件、施工能力及环境限制(噪音、振动)等因素, 选择预制桩或灌注桩的类别,确定桩的受力工作类型。
2.桩的截面尺寸
桩的横截面面积根据桩顶荷载大小与当地施工机具及建
②综合勘察报告、荷载情况、使用要求、上部结构条件等确定桩基持力层;
③选择桩材,确定桩的类型、外形尺寸和构造;
④确定单桩承载力特征值;
⑤根据上部结构荷载情况,初步拟定桩的数量和平面布置;
⑥根据桩的平面布置,初步拟定承台的轮廓尺寸及承台底标高;
⑦验算作用于单桩上的竖向和横向荷载;
⑧验算承台尺寸及结构强度;
2020/2/27
8
土类与沉桩工艺
桩的最小中心距
排数不少于3排且桩数不 少于9根的摩擦型基桩
其他情况
非挤土灌注桩
部分挤土桩
挤土桩
非饱和土
饱和黏性土
钻、挖孔扩底桩
3.0d 3.5d
4.0d 4.5d 2D或D+2m (当D>2m)
3.0d 3.0d
3.5d 4.0d 1.5D或D+1.5m (当D>2m)
2)勘探深度:布置1/3-1/2的勘探孔作为控制性孔,且一
级建筑桩基场地至少应有3个,二级建筑桩基应不少于2个。
控制性孔应穿透桩端平面以下压缩层厚度,一般性勘探孔
应深入桩端平面以下3-5m,嵌岩桩钻孔应深入持力层不
小于3-5倍桩径;当持力岩层较薄时,部分钻孔应钻穿持
力岩层。岩溶地区,应查明溶洞,溶沟,溶槽,石笋等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