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异化劳动和私有制

异化劳动和私有制

在《手稿》中,马克思从“当前的经济事实出发”,在批判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中得出一个重要概念——异化劳动。

这是贯彻于《手稿》的一个基本概念,是马克思在这一时期批判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所获得的最重要的成果。

在《手稿》中体现了他对异化问题所作的全面系统的研究。

这一研究也充分反映出马克思在创立新世界观的决定性时期的思想特征。

因而,异化问题成为研究《手稿》时广泛引起争论的一个最重要的问题。

在《笔记本Ⅰ》第四章:“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中,马克思是在研究了工资、资本的利润和地租以后,写下了异化劳动这一理论。

在这一章中马克思主要论述了两大方面的内容: 一是马克思对国民经济学作了总结性批判;二是马克思对异化劳动问题进行了集中全面的研究。

这两大方面的内容又是密切联系着的,即对国民经济学的批判,实际上为马克思研究异化劳动确定了出发点。

马克思在《笔记本Ⅰ》的前三章中援用国民经济学的三个基本经济范畴: 工资、利润、地租, 剖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从而认清了这个社会的两个最基本的阶级关系。

对此,马克思在《笔记本Ⅰ》第四章“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的开始又作了总结,(p266一开始)他写道:“我们是从国民经济学的各个前提出发的。

我们采用了它的语言和它的规律。

我们把私有财产,把劳动、资本、土地的相互分离,工资、资本利润、地租的相互分离以及分工、竞争、交换价值概念等等当做前提。

我们从国民经济学本身出发,用它自己的话指出,工人降低为商品,而且降低为最贱的商品; 工人的贫困同他的产品的力量和数量成反比; 竞争的必然结果是资本在少数人手中积累起来,也就是垄断的更惊人的恢复;最后,资本家和地租所得者之间、农民和工人之间的区别消失了,而整个社会必然分化为两个阶级,即有产者阶级和没有财产的工人阶级。

”如果说,马克思在《笔记本Ⅰ》的前三章只是大体上或在个别观点上批判了国民经济学,那么,在《笔记本Ⅰ》的第四章中,则是从整体上分析了国民经济学的阶级立场、思想方法;也就是说,对国民经济学作了总的分析与批判。

马克思指出,国民经济学虽然是从私有财产的事实出发,但是它没有给我们说明这个事实,而这又正是由国民经济学的基本立场——把资本家的利益当做最后根据——所决定的,正如马克思所说(p269最后一句黑体):“国民经济学由于不考察工人( 劳动) 同产品的直接关系而掩盖劳动本质的异化。

”这种由剥削阶级本性所制约的辩护立场,决定了国民经济学必然采取唯心主义的思想方法。

马克思在对国民经济学进行总的分析和批判的同时,提出了无产阶级经济学的任务。

马克思认为,国民经济学不理解它所研究的运动的相互关系,把竞争仅当做似乎偶然的外部情况,而没有说明这种情况不过是一种必然的发展过程的表现。

所以,马克思写道(p267):“正因为国民经济学不理解运动的联系,所以才把例如竞争的学说同垄断的学说、行业自由的学说同同业公会的学说、地产分割的学说同大地产的学说重新对立起来。

因为竞争、行业自由、地产分割仅仅被阐述和理解为垄断、同业公会和封建所有制的偶然的、蓄意的、强制的结果,而不是必然的、不可避免的、自然的结果。

”这一段话概括地说,就是要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的经济关系, 这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任务。

在(p275第五段)马克思又说:“我们出发点是经济事实即工人及其产品的异化。

我们表述了这一事实的概念: 异化的、外化的劳动。

我们分析了这一概念,因而我们只是分析了一个经济事实。

”这一论述说明,马克思是用异化概念来表达一种经济事实,即工人及其产品的异化; 也就是说,马克思是着意研究异化的物质的、经济的基础。

马克思还说过,自己是从国民经济学得到作为私有财产运动之结果的外化劳动这一概念的。

我们更应该注意到, 马克思在《手稿》中所分析的经济事实并不是指一般的经济事实,而是指资本主义社会中最基本的经济事实。

马克思说(p268):“劳动的产品是固定在某个对象中的、物化的劳动,这就是劳动的对象化。

劳动的现实化就是劳动的对象化。

在国民经济学假定的状况中,劳动的这种现实化表现为工人的非现实化, 对象化表现为对象的丧失和被对象奴役, 占有表现为异化、外化。

”马克思的上述论述有两点值得注意: 其一, 马克思在这里清楚地说明了他这时所研究的异化劳动产生的社会条件和基本内容, 即“在被国民经济学作为前提的那种状态下”, 也就是在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条件下, 工人的劳动才表现为异化劳动, 即工人被自己产品奴役的劳动。

其二, 马克思把劳动的对象化( 物化) 与劳动的异化区分开来了。

在《手稿》中, 马克思对异化劳动和对象化劳动都进行了研究。

所谓对象化劳动, 是指人类对自然界的改造和占有。

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永恒的自然基础; 也就是说, 对象化劳动是指一般意义上的人的活动, 是就人与自然的关系而言的。

马克思对异化劳动和对象化劳动的研究, 从思想实质上看, 也就是提出了劳动的二重性问题, 即: 对象化劳动和异化劳动是现实劳动的正反两个方面, 对象化劳动是劳动的肯定方面,是人类劳动的一般形式; 异化劳动是劳动的否定方面, 是劳动的特殊社会形式, 主要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形式。

所以, 如果说, 对象化劳动涉及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或是生产力的问题, 那么异化劳动实际上涉及到人与人的关系或生产关系问题。

他对劳动二重性的初步分析,为后来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发现打下了基础。

马克思在《笔记本Ⅰ》第四章“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中,对异化劳动问题作了全面研究。

这种全面研究可以归纳为四个方面的问题: 其一, 异化劳动的表现形式; 其二, 异化劳动造成的后果;其三,异化劳动产生的根源;其四, 从异化劳动的分析中得出的基本结论。

下面就对这四问题逐一进行阐述。

( 一)马克思详细地分析了异化劳动的四个方面的表现第一, 劳动者同他们的产品的异化。

这就是劳动结果与劳动者的异化, 即劳动者所生产的产品, 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 作为不依赖于劳动者的独立力量而同他相对立, 成为一种统治劳动者的社会力量。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 同工人相异化的产品变成了资本, 日益强化地统治着它的创造者。

劳动产品异化的根源不在于分配, 而是生产活动本身异化的结果。

马克思是这样表述自己基本思想的:(p268第三段)“工人在他的产品中的外化, 不仅意味着他的劳动成为对象, 成为外部的存在,而且意味着他的劳动作为一种与他相异的东西不依赖于他而在他之外存在, 并成为同他相对立的独立力量; 意味着他给予对象的生命是作为敌对的和相异的东西同他相对立。

”费尔巴哈对宗教的异化曾作过这样的分析:(p268第三段中间)人奉献给上帝的东西越多, 他留给自身的东西就越少。

马克思认为, 劳动产品的异化也有类似的情况“:(p269第五段)工人生产得越多,他能消费的越少;他创造价值越多, 他自己越没有价值、越低贱;工人的产品越完美, 工人自己越畸形;工人创造的对象越文明, 工人自己越野蛮; 劳动越有力量, 工人就越无力; 劳动越机巧, 工人越愚笨,越成为自然界的奴隶。

”这说明, 在资本主义关系下, 劳动的对象化是以劳动的异化为基础和代价的, 社会对自然的支配过程同时是劳动者受他的创造物奴役的过程, 自然界的人化过程同时是人沦为物的过程,资本对自然的驾驭和对人的摧残都达到空前的程度。

第二, 劳动者同他的生产活动本身相异化。

马克思认为,“物的异化”根源于劳动本身的异化。

劳动本来是人类特有的创造性活动, 是人类获得自由的手段, 劳动的本质应该是自由自觉的活动。

但是在私有制条件下, 由于劳动者与劳动资料的分离, 劳动背离了自己的本质, 产生了劳动者同他的生产活动的异化。

这种情况对于劳动者来说, 劳动是外在的东西,不是属于他的本质的东西。

劳动者在自己的劳动中并不肯定自己, 而是否定自己;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肉体力量和精神力量,而是使自己的肉体趋于衰竭, 精神遭受摧残。

对于劳动者来说, 这种劳动是不自愿的, 是一种强制性的劳动。

马克思揭露了这种异化劳动的本质(p270最后一行—p271):“劳动的异己性完全表现在: 只要肉体的强制或其他强制一停止, 人们会像逃避瘟疫那样逃避劳动。

外在的劳动, 人在其中使自己外化的劳动, 是一种自我牺牲、自我折磨的劳动。

”也就是说, 劳动本身的异化就表现在, 对工人来说, 劳动首先是谋生的手段, 而决不是人生的第一需要。

这种颠倒了的情况说明, 劳动已经丧失了作为人的本质的特性, 对劳动者来说, 已成为一种外部的、异己的东西。

第三, 劳动者同自己的“类生活”、“类本质”、“类特性”相异化。

“类生活”、“类本质”、“类特性”这些概念原是费尔巴哈的用语。

马克思在《手稿》中借用了费尔巴哈的概念,但已赋予了全然异样的内涵。

马克思说:(p273第二段)“生产生活就是类生活。

这是产生生命的生活。

一个种的整体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 而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特性。

生活本身又仅表现为生活的手段。

”在此基础上, 马克思又进一步说: (p273第三段)“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

正是由于这一点, 人才是类存在物。

或者说,正因为人是类存在物, 他才是有意识的存在物, 就是说, 他自己的生活对他来说是对象。

仅仅由于这一点,他的活动才是自由的活动。

”这些论断表明, 马克思所讲的“类生活”、“类本质”主要指人类的基本机能——劳动本身, 即作为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的物质生产, 而有意识的劳动则是把人同其他动物所进行的活动( 如蜜蜂、蚂蚁等) 区别开来。

但是,问题还在于, 马克思为什么要强调人是“类存在物”? 动物的活动是片面的, 人的生产是全面的; 动物的产品直接同它的肉体需要相联系, 而人则自由地与自己的产品相对立。

人的这种全面的生产又不是个人所能实现的, 只有同别人合作才能进行。

所以, 人必然是社会的存在物, 即“类的存在物”。

所以, 马克思又进一步解释说:(p274第二段)“正是在改造对象世界中,人才真正地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

这种生产是人的能动的类生活。

”这就清楚的地说明, 生产劳动是实现人的基本活动,或物质基础, 而劳动的产物则是人的“类生活”或“类本质”的结晶。

劳动者失去自觉自愿地进行劳动的兴趣, 他仅仅把这种类的生活, 即能动的自由的生产活动,视为维护自己肉体生存的手段。

对此, 马克思作了这样的概括:(p274第六段)“人的类本质——无论是自然界, 还是人的精神的类能力——变成对人来说是异己的本质, 变成维持他的个人生存的手段。

异化劳动使人自己的身体, 同样使在他之外的自然界,使他的精神本质, 他的人的本质同人相异化。

”第四, 由上三个方面的异化劳动表现所造成的直接结果就是人与人相异化。

马克思认为, 异化劳动的第四个表现说明的正是前三个表现在现实中怎样表达的问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