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就是要培养三个好习惯

教育就是要培养三个好习惯

教育就是要培养三个好习惯关鸿羽教授,著名教育专家要培养习惯第一个问题就是谁来培养,除了学校之外很重要的就是家庭,所以讲一讲家庭和学校的目的要一致,否则就形不成习惯,怎么才能一致,提几条建议供大家参考。

第一个建议,一个月左右主动到学校去拜访老师一次。

现在有的孩子有点儿两面派作风,当着老师一面,当着家长面,如果家长和老师见面孩子就没有办法钻空子了。

有这么几个要了解,第一点,学校最近开展了哪些活动,我们根据活动内容教育孩子。

第二点,学校最近对孩子提了哪些要求?我们在家里按照这个要求来要求孩子。

第三点,学校学生有哪些不良倾向?比如老师说我们最近学生厌学,你要看看您的孩子有没有这种情绪?这些不了解想配合也配合不了。

比如老师让小孩讲文明,小孩回家跟爸爸说“爸爸好”,爸爸说干什么,一边去!如果爸爸知道学校这样要求就不会这样做。

第二个建议,就是孩子想“假如我是老师”,站在老师的角度考虑问题,话该怎么说,这样肯定能做到一致。

但是现在有的家长没有这个意识,张嘴就说。

有的小孩说“爸爸,今天老师讲了一个故事,雷锋的手被砍了的故事”。

如果你听后就会说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但是这个家长说什么?他说“你小心点儿,如果你不听话我也砍你的手!”所以我们觉得大家要记住这句话,“假如我是老师”!第三个建议就是向学校正确的观念教育靠拢。

现在都是素质教育,但是有些家长“重试轻德”,只要孩子考一百分什么都不管。

学校搞什么活动大家不支持,有的学校搞远足活动,家长跟在学生的后面看着孩子,半夜睡觉的时候去给孩子盖被。

这个心是好的,但是家长要转变观念,一个孩子没有挫折,没有困难是很难成才的,我们要开展这样的素质教育活动。

第四个建议,虚心向老师请教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

老师在总体上都比我们高,再说了老师教育孩子成百上千,我们的经验没有老师那么丰富,多向老师学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比如说家长自己觉得孩子特别聪明,可是老师反映这个孩子还要继续努力,家长不同意,为什么呢?因为家长只看到自己孩子的情况,老师是从总体上看的。

结果老师到学校一听课,发现别的孩子举手回答问题,特别好,自己的孩子说不出来,才知道我的孩子不是最聪明的。

所以教育是专业性很强的工作,我们应该向老师多学习,对学校工作要多配合,这样的话我们就可以形成一种合力,对培养孩子的行为习惯是非常重要的。

那么习惯的培养确实对我们孩子很重要,“小习惯决定大未来”!曾经有人讲过一句话,习惯是一种顽强的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

”我举个例子,有个孩子小时候没有形成好的习惯,总是把东西乱扔,结婚之后还是这样,第二天抓着衣服穿衣服,抓着裤子穿裤子,最后袜子找不着了,急了,这时爱人给他新袜子,他开会的时候流鼻涕,结果一掏兜擦鼻涕把袜子掏出来了。

叶圣陶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需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

”现在我们的孩子习惯如何呢?我觉得存在的问题还是比较多的。

第一,小懒虫。

懒得不得了!孩子什么活都不干,咱们比较一下,您像孩子那么大的时候干多少活儿,现在的孩子干多少活儿?第二,小馋猫。

馋得不得了,现在孩子吃的东西都是有添加剂的东西,很多都是垃圾食品。

人家说吃四条腿的不如吃两条腿的,吃两条腿的不如吃一条腿的,吃一条腿的不如吃没有腿的。

但是现在我们的孩子胡吃,结果就是偏食厌食。

第三,小依赖。

第四,小散漫。

第五,小磨蹭。

第六,小马虎。

第七,小犟牛。

说一不二,我说买哪个玩具就买哪个,没钱就借钱买去。

一个小孩要吃冰棍,吃完还吃,妈妈就是不给买,孩子也有高招,当着大家的面把妈妈的裙子掀起来了,不买就不放心。

所以从这些问题来看,抓习惯培养是至关重要的。

那么习惯怎么抓?什么时候抓?这就涉及到教育关键期的问题。

什么叫关键期呢?某一个年龄段要进行某一种教育,错误的年龄段再进行教育就不行了。

这是奥地利的一个人发现,他拿小猫做实验,把小猫按大小分成了组,把它们的眼睛给蒙起来,后来发现出生三、四天之后把眼睛蒙起来的小猫永远看不见东西了,因为出生三、四天是它们眼睛发育的关键期。

人有没有关键期?我估计也有,但是没有人敢做这个实验。

其实人也有关键期,大家可能听说狼孩的故事,印度狼孩1960年被人发现,后来发现他的一切动作都是狼的习惯,白天潜伏,夜间活动。

后来他两年时间刚学会站立,四年时间学会几个单词,到死的时候他的习惯水平只有2、3岁孩子的水平。

日本也有一个事例,一个士兵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迷失到了东南亚的大森林里,迷失了28年,这28年没有见过人,衣服也碎了,光着屁股满地爬,也吃生肉了。

后来发现之后也对他进行教育,82年他的一切行为习惯都恢复了,后来还结婚了!你看他在森林里28年教育过来了,而狼孩却没有教育过来,为什么?就是关键期的问题。

习惯问题我们研究了20多年,最后我们得出结论,孩子形成习惯的关键期就是在小学和幼儿园,初中还可以弥补。

初中是最后一个阶段,到了高中就比较困难了。

所以小学和幼儿园的孩子一定要重视习惯的培养,抓习惯要抓小,要抓早,要抓紧,要抓好!一些学者对研究有一些结论,比如6到7岁是学习习惯培养的关键期,8到9岁是纪律分化的关键期,9到10岁、13到14岁是逻辑思维发展的关键期,9到10岁是孩子由注重后果过渡到注重动机的关键期。

10岁到11岁是学习兴趣培养的关键期,整个小学阶段是记忆力发展的关键期。

我们今天都是中小学学生的家长,怎么抓?下面我讲讲具体的方法:第一个方法叫做训练法。

我的基本观点在一定意义上说没有训练就没有好习惯。

没有喊出来的好习惯,只有练出来的好习惯。

现在家长说教过多,训练太少,所以我建议大家要增加训练。

那么训练我提出四条注意事项供大家参考。

第一是持之以恒,连续训练6周左右。

国外有人提出21天,我们的实验结果21天不够。

当然不同的习惯,不同的孩子,训练时间是不同的,多数在6周左右。

现在我们家长训练2个礼拜就放松了,我希望大家记住要6周左右,要做到长流水,不断线。

第二要严而又严,没有严格就不叫训练,训练就必须严格。

现在家长严格不起来,为什么?都溺爱孩子,凡是溺爱都没有好习惯。

我们国家溺爱全世界都有名,你看我在国际会上做报告的时候,我讲完一帮外国人都讲你给我们讲讲你们国家溺爱的情况,全世界都知道!到小学一年级居然有的孩子不会擦屁股!到中学家里还带奶,还带奶瓶,孩子还没有断奶。

到大学的时候,不信你们到开学的时候到大学门口看看,送孩子的大学家长都是两三个家长一块儿送,甚至租一个宾馆住上一个月。

大学毕业后找工作找对象家长还帮忙,还要帮买齐各种电器。

孩子生了孩子之后还要跟着,什么时候登腿什么时候完事。

所以一定要做到严中有爱,爱中用严,严爱结合,刚柔相济。

第三要注意就是抓好第一次。

任何教育第一次都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为什么强调家庭教育重要呢?因为很多第一次都不是在学校,都是在家里,所以第一次很重要。

比如你的小孩第一次偷东西,抓住了好好教育后边可能就不偷了,否则成了惯偷再教育就难多了!我问过一个日本的专家,我说你们孩子剩饭吗?他们说不剩。

日本的家长是什么态度呢?只要盛在饭碗里的都不准剩!咱们不是,咱们的孩子都是家人给盛得冒尖,孩子吃不了你就给吃了,孩子就会觉得我妈是专门吃剩饭的!有的孩子把吃的掉下了,妈妈不让他吃,说脏,结果一会儿自己给吃了,孩子会认为脏的只有妈妈能吃,我不能吃。

第四,小时候严,大了宽。

将来上了中学,进入青春期可以放松一点,因为什么呢?因为那个时候太严了容易产生逆反心里,形成代沟,如果小时候管严格了,养成了好习惯,大的时候放松一点也没有关系。

现在有的老奶奶说孩子小,不用管他,树大自然直,结果树大了长成了歪脖树,再管也不行了。

再介绍个培养方法的方式第一叫做激趣式。

激发兴趣与严格训练相结合,我们需要严格训练,但是能带点儿兴趣的最好。

有些孩子睡觉把鞋一拖,第二天找了半天才找到。

家长问我怎么办,我说孩子多大了?他说一年级。

我说你跟他做游戏,你在你们家的床边画几个鞋印,睡觉前比赛看看谁把鞋最快的放到鞋印里,就是在游戏中训练。

第二叫做分解式。

我们强调的是明确要求与具体指导相结合。

我们现在家长对孩子要求很多,但是指导不够。

比如家长跟孩子说,你要说文明话,怎么说文明话?什么场合下说?不讲。

老师在学校拉屎呢,结果孩子跟老师说老师好,就是不知道什么场合上说。

有的孩子说“谢谢”的声调都不对,这都需要具体指导。

第三叫做制约式。

所谓制约式我们强调的是纪律制约与自我要求相结合。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家里的制约就是家规。

我们古代很多家规都非常好,现在我们东方传统美德是不是应该发挥起来?所以我建议今天来的家长,你在家里定一个家规,一个家训,并不难!如果我们每个家庭都有家规、家训,对孩子的行为习惯都有制约作用。

第四叫做疏导式。

我们强调的是反复强化与积极疏导相结合。

训练需要反复强化,但是要注意能疏导的尽量疏导。

比如小孩爱唱歌,我通过唱歌来培养习惯。

孩子爱下棋可以通过下棋来培养习惯,这是很自然的,孩子容易接受。

有的小孩特别马虎,后来家长跟我说关老师怎么办呢?马马虎虎,丢三忘四,说了多少遍都不成!我问他,你的孩子最喜欢什么?他说最喜欢下棋。

我说行,你找个人和他下棋,通过下棋来培养。

他说我就会下,我说你就和孩子下棋,设一个埋伏,最后让孩子看看你设的埋伏是怎么回事。

第五叫做渐进式。

就是严格要求与循序渐进相结合。

要严格要求,但是不要标准太高,太高了反而不成!所以我们教育强调一句话,叫伸手摸不到,跳一跳能摘到。

伸手能够到,这个标准太低。

现在有的家长给孩子的标准特别高,孩子考90分都捱骂,孩子一努力考了95分,家长也不表扬,说你怎么考95分?为什么不考100分。

孩子一努力真考100了,家长却说别看你考100分,不知道怎么考的呢!我在电视台讲这个问题,电视台的记者就跟我说她的爱人就是这样,孩子上高一考了98分,其实很不容易了,等着爸爸表扬他,他说98分?那两分呢?所以我提的标准就是六个字“低要求,小不走”。

第六叫做体验式,我们强调实践断链与强化体验相结合。

第三个方法就是负强化法,就是批评和惩罚。

一讲到批评,前一段有人提出口号“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我觉得这个不正确,好孩子不是夸出来的,是教育出来的,教育需要表扬、需要批评,甚至也需要惩罚,什么东西走极端就不好了。

《人民日报》记者采访我的时候,我讲了一句话,他们发表了一篇文章,文章的第一个观点就是好孩子不是夸出来的!如果你老夸,从来不批评,孩子容易形成三个问题,第一,容易骄傲自满。

现在骄傲自满的孩子居多,能做自我批评的孩子很少。

有些人毕业之后不受欢迎,为什么?不是知识少,太狂了,看不起领导看不起同志,过了一段时间就混不下去了。

第二个问题就是不适应社会,将来孩子总要走上社会,谁来表扬他?你们在座的家长每天都听到表扬吗?老指着表扬才干活是什么人?第三是心理承受能力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