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结构助词目录:1、者、所 (1)2、之、其 (5)常用文言文的结构有“者”、“所”、“之”、“其”。
在这四个助词中,“者”、“所”有较多的共性;“之”、“其”有较多的共性,以下分两组介绍。
一、者、所主要通过:“者”、“所”的作用;与一般化自指;不同的特点等三个方面来说明:。
(一)“者”、“所”的作用。
1、者“者”的主要作用是用在谓词性词语的后面,构成者字短语,者字短语是体词性的。
“者”前的谓词性词语,通常没有主语。
这是因为:者字短语所指称的,正是该谓词性词语的主语表示的人、物等事体。
者字短语常表示人,也可以表示物。
例如:○《孟子·滕文公下》:御者且羞与射者比。
(“御”的意思是驾马车,“御者”是指驾马车的人。
这个“驾马车的人”相当于“御”的主语所表示的人。
同样“射”是指射箭,“射者”是指射箭的人。
“御”和“射”都是谓词性词语,加者后变成体词性词语。
)○《孟子·梁惠王上》:老者衣帛食肉。
(“老”也就是指人。
)○《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逝者”是指水,水是“逝”的主语所表示的物。
)注意1:主谓短语也是谓词性的,所以“者”有时也可以用在主谓短语后面,构成者字短语。
这种者字短语所指称的,是给这个主谓短语做主语的那个大主语。
例如:○《论语·雍也》: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
(“力不中”:主谓短语,加“者”后,指“力不中的人”。
)○《战国策·策一》:毛羽不丰满者,不可以高飞。
(“毛羽不丰满”:主谓短语,加“者”后,指“毛羽不丰满的人”。
)注意2:基数词也是谓词性的,也能构成者字短语,这种者字短语常有总括的作用。
例如:○《礼记·中庸》:知、仁、勇三者,天下达德也。
(“三者”是总括“知、仁、勇”这三种品德。
)○《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君臣、父子、兄弟、夫妇、长幼之序,此五者天下之通道也。
(“五者”是总括前面的五种关系。
)注意3:者字短语给“似”、“似若”、“如”、“伪”等做宾语时,表示“假装……的样子”、“好像……似的”。
例如:○《论语·乡党》: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
(孔子在本乡的地方上,显得温和恭敬,好像不会说话似的。
)○《史记·信陵君列传》:于是公子立自责,似若无所容.....者。
((公子无忌当听到门客的话后)于是公子立刻自责自己,好象没处存身似的。
)○《史记·齐太公世家》:田乞伪.事.高国..者。
(田乞假装顺从高昭子、国惠子的样子。
)2、所“所”常用在谓词性词语的前面组成体词性的短语。
与“所”组合的这个谓词性词语,一般不包含有宾语。
这是因为:所字短语所指称的,正是这个谓词性词语的宾语所表示的事体。
这个事体常是事物,有时也可以是人。
例如:○《史记·始皇本纪》:人迹所至,无不臣者。
(“所至”是指“到的地方”,这个“到的地方”相当于“至”的宾语所表示的处所。
)○《战国策·策二》:常民溺于习俗,学者沉于所闻。
(“所闻”是“听说的事”,相当于“闻”的宾语所表示的事物。
)○《非子·安危》:所爱不亲,所恶不疏。
(“所爱”和“所恶”是指人,即喜爱的人和厌恶的人。
)注意1:在所字短语之前,还可有体词性词语。
一般把所字短语之前的体词性词语分析为定语,但从语义关系看,这个名词性词语,相当于“所”之后那个谓词性词语的主语。
例如:○《礼记·中庸》:舟车所至。
(“舟车”一般分析为“所至”的定语,但是从语义关系看,“舟车”是“至”的主语。
“舟车所至”的意思是“船和车到达的地方。
”)○《左传·襄公二十三年》:华周对曰:“贪货弃命,亦君所恶也。
”(“君所恶”的意思是“您所憎恶的人”。
)注意2:“之所”的作用与“所”的作用大体相同,也是构成所字短语。
在“之”前一般都有定语,这个定语从语义上看,也是“所”后谓词的主语。
○《论语·里仁》: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
(“之所”的前后分别是“人”和“欲”,意思是“人们所期求的”,这个“之所”的作用与“所”的作用相同。
)○《史记·侯列传》:公.之所居,天下精兵处也。
(“之所”的前后分别是“公”和“居”,意思是“您所掌握的”,这个“之所”的作用与“所”的作用相同。
)(二)“者”、“所”与一般化转指“者”和“所”都可以表示一般化的转指。
这里“转指”的意思是说:由它们构成的助词短语所表示的容,都不是谓词性词语本身的容,而是该谓词性词语所表述的意义之外的容。
具体地说,者字短语所指称的、是谓词性词语的主语所表示的容,而所字短语所指称的,是谓词性词语的宾语所表示的容。
而“一般化”的意思是说:者字短语和所字短语所指称的容,是比名词性词语所指称的实体更为抽象、概括的一种事体。
这种事体,我们称之为“一般化事体”。
例如:○《非子·说疑》:大者不难卑身尊位以下之,小者高爵重禄以利之。
(大者:指人)○《战国策·策二》:今两虎诤人而斗,小者必死,大者必伤。
(大者:指虎)○《礼记·则》:腥,细者为验,大者为轩。
(大者:指肉)(大者为轩:切成大片的生肉叫“轩”。
)○《庄子·秋水》:喷则大者如珠,小者如雾,杂而下者不可胜数也。
(大者:指水)从上例可以看出:不管是什么人、物,只要是大的,“大者”都可以代替。
(由此,我觉得“一般化”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泛指”。
)再看所字短语构成的例句。
例如:○《战国策·策三》:人主赏所爱,而罚所恶。
(所恶:指人)○《孟子·告子下》:洚水者,洪水也,仁人之所恶也。
(所恶:指水)○《论语·里仁》: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所恶:指某种生活)○《荀子·不苟》:人之所恶者,吾亦恶之。
(所恶:泛指任何人、物)由上可见,不管什么,只要是“恶”的对象,都可以用“所恶”来表示。
而一般的名词性词语所指称的,通常是某类比较确定的人、物。
从以上两组例句可以看出,者字、所字短语所指称的事体,比名词性词语所指称的某类人、物更概括,抽象,所以说,者字、所字短语所指称的是一般化的事体。
正由于这个原因,有此学者将“所”和“者”归入代词,因为代词也可以指称一般化的人、物。
但是代词是实词,而“者”、“所”则是虚词,所以我们不把它们归入代词。
(三)“者”与“所”的不同特点“者”、“所”都有一般化转指的作用,这是它们的相同之处;除了相同之处以外,“者”、“所”各自不有不同的特点。
1、者“者”起初可能是代词,这个代词常与名词构成同伴短语,复指其前的名词性词语。
助词“者”仍然保留了复指的这个特点,它可以与多种实词性词语.......组合并复指其前的词语。
“者”的这种复指作用主要表现在下述五个方面。
1)“者”加在各种实词性词语之后,构成复指关系,并与“也”相呼应,构成论断句。
例如:○《史记·侯列传》:侯信者,人也。
(归类。
“者”前是名词性词语。
)○《公羊传·宣公十八年》:还者,事未毕也。
(解释。
“者”前是动词。
)○《战国策·策五》:国亡者,非无贤人,不能用也。
(说明原因。
“者”前是主谓短语。
)注意1:有时即使句末不用“也”,也可以构成介绍性的论断句。
例如:○《史记·始皇本纪》:轸者,游说之士。
○《史记·齐太公世家》:太公望吕尚者,东海上人。
注意2:论断句表示解释时,主语的后面也可以用“也者”,例如:○《国语·鲁语上》:夫君也者,民之川泽也。
○《吕氏春秋·节丧》:葬也者,藏也。
2)“者”与用做主语的名词性词语构成复指关系后,谓语常对事体的有关特点加以说明。
在这种复指关系中,与“者”相组合的词语经常表示人,有时也表示其他事物;句末一般不用“也”。
例如:○《史记·五帝本纪》:虞舜者,名曰重华。
(介绍人)○《史记·其武安侯列传》:武安者,貌侵,生贵甚。
(介绍人)○《史记·西南夷列传》:夜郞者,临牂柯江,江广百馀步,足以行船。
(介绍国家)注意1:由“者”与名词性词语构成的复指短语,也可以不用作被说明的对象,而是用在一般的句子中充当句法成分。
此时在有关的名词性词语之前常有数词,也可以没有。
例如:○《论语·先进》:三子..者出,曾哲后。
(用数量词“三”)(加“者”的名词性词语作主语。
)○《战国策·楚策三》:今仪困而雎收楚,、欲得,必善二人..者。
(用数量词“二”)(加“者”的名词性词语作宾语。
)○《史记·项羽本纪》: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没有用数量词)(加“者”的名词性词语作论断句的谓语。
)注意2:通常由“者”构成的复指之前常用“有”。
例如:○《庄子·逍遥游》: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
○《战国策·齐策四》:齐人有谖者,贫乏不能自存。
3)由于“者”可以和名词性词语组合,而所字短语是名词性的,所以所字短语之后,还可以再用“者”字复指。
例如:○《庄子·养生主》:臣之所好者道也。
(“所好”是所字短语,“者”是复指。
)(我所喜好的养生之道)○《战国策·齐策四》:孟尝君曰:“视吾家所寡有者。
”(“所寡”是所字短语,“者”是复指。
)(看我家里缺少的是什么东西。
)4)“者”还可以和方位词或时间词组合在一起,构成复指关系。
例如:○《墨子·尚贤中》:是故上者,天鬼富之;外者,诸侯与之。
(上、外是方位词)○《论语·先进》:暮春者,春服既成。
(暮春:时间词)5)“者”还可以用于偏正复句中的前分句句末,这样的偏正复句最常是假设关系,也可以是其他偏正复句。
例如:○《庄子·至乐》:若不得者,则大忧以惧。
(前分句句末用“者”。
假设复句。
)○《史记·楚世家》:伍奢有二子,不杀者,为楚国患。
(前分句句末用“者”,假设复句)○《荀子·劝学》: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前分句句末用“者”,让步复句)2、所“所”与“者”最突出的不同是:“所”可以和介词组合在一起,而“者”不能。
我们知道,“者”字短语所指称的是主语,介词一般不能单独充当谓语,它也就没有主语,所以“者”极少和介词组合为者字短语。
可是介词可以带宾语,而“所”字短语则指称宾语,所以它可以和介词,尤其是有较强动词性的介词“以”等组合在一起。
“所”大约是由名词虚化而来,它更多地反映了名词跟动词性词语,乃至于介词相组合的特点。
由于介词是有一定动词性的虚词,所以当“所”与介词组合时,“所+介”既有与“所+动”的相同之处,也有与“所+动”的不同之处。
介词是虚词,故而用“所+介”不能像“所+动”那样用做主语、宾语等句法成分,只有“所+介”与其后的谓词性词语再组合在一起,组成“所+介+动”,它们才是个体词性词语,而后可以用做主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