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夜归鹿门歌》导学案(羿伟国)

《夜归鹿门歌》导学案(羿伟国)

《夜归鹿门歌》导学案(羿伟国)
《夜归鹿门歌》导学案(羿伟国)学习目标:1、结合诗人的背景和思想,把握诗歌的内涵.2、感知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洒脱的胸怀以及隐逸的情怀志趣.3、品味诗歌,并背诵全诗.重点难点:感知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洒脱的胸怀以及隐逸的情怀志趣.一、作者简介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本名浩,字浩然。

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世称孟襄阳。

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

曾隐居鹿门山。

孟浩然的一生经历比较简单,他诗歌创作的题材也很狭隘。

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其中虽不无愤世嫉俗之词,而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

孟浩然是唐代第一个倾大力写作山水诗的诗人。

他和王维并称为唐代山水田园诗歌代表,虽远不如王维的诗境界广阔,但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

天宝四载(745)宜城王士源辑录孟浩然诗,得218首,其书已佚。

现在通行的《孟浩然集》收诗263首,较王本多45首,其中窜入有别人的作品。

事迹见新、旧《唐书》本传。

◎生平:开元22年,韩朝宗为襄州刺史,约孟浩然一同到长安,为他延誉。

但他不慕荣名,至期竟失约不赴,终于无成。

开元25年,张九龄为荆州长史,招致幕府。

不久,仍返故居。

开元28年,王昌龄游襄阳,访孟浩然,相见甚欢。

适浩然病疹发背,医治将愈,因纵情宴饮,食鲜疾发逝世。

◎人格:洁身自好,淡泊名利;刚直不阿,卓然独立;独善其身,清白高尚。

◎诗歌:◎体裁:擅长五绝和五律。

◎题材:◎语言:清淡质朴,含蓄隽永。

◎风格:清远幽美,自然平淡,超凡脱俗。

◎诗集:《孟浩然集》山水田园之美,隐居之乐,羁旅之愁。

3、解释题意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携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

孟浩然是一位隐逸诗人。

40岁以前,他隐居于汉江西岸南园的家中;40岁到长安谋仕不遇,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决心追步先贤庞德公的行迹,又在汉江东岸,与南园隔江相望的鹿门山辟一住处,有时也去住。

这首诗就是写他“夜归鹿门”的情景。

所以题曰“夜归鹿门”,虽有纪实之意,而主旨却在标明这首诗是歌咏归隐的情怀志趣。

二、诗歌内容赏析1、分析第1句:诗歌开篇写了什么景象?2分析第2句: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人的志向是什么?3、分析第3句:诗人既选择归鹿门,那么他在归途中又见到什么景象呢?4,分析第4句:诗人回到鹿门隐居之所,他过着怎样的生活呢?5、请分析本文对比写法6、炼字提问:A对“渔梁渡头争渡喧”中的“争”字,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B这首诗第八句中的”惟“字可否换成”还“字?请简述理由。

当堂训练六、比较阅读:将此诗与王维的《归篙山作》诗对读,说说这两首诗的诗境有何异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