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种心理游戏累积情绪点券点券愈多可兑换愈大得礼物,如一百点时小吵一番,五百点时大吵一架,有人积到一万点时分手、离婚,累积十万点时精神分裂,二十万点时自杀、杀人、点券还可分成好多种颜色,红色代表愤怒得点券;黑色就是悔恨、自责;褐色代表沮丧、无助、伤害;白色则就是为正义、公平而付出代价;灰色代表害怕;蓝色带来罪恶感;金色代表喜悦、成长、欢乐,来自于真实得亲密关系。
在生活中我们累积各色点券,每一种心理游戏都有特别得点券可兑换,心理游戏落幕时,主角总就是再一次沉溺在童年得原始创伤里,一再纵容自己回到原始创伤里温习,愈陷愈深,甚至回到小时与父母互动时,心灵深处得幼儿决断期感受,比如说:“我就是可怜得,她们都不帮助我,没有人真得爱我。
”小时候对自己得判断与感觉会内化,且日后不断在生活事件中强化。
这时惟有带着觉知去审查自己得举止,与家人、朋友、爱人得关系,才能跳脱心理游戏得陷阱,摆脱现世轮回。
在谈到八种著名得心理游戏之前,先介绍一下在这八种心理游戏中经常会出现得三个重要角色——“迫害者”、“拯救者”与“牺牲者”,我们将这些角色称之为卡普曼三角形。
卡普曼在美国就是一位非常著名得心理学博士,她在多年得心理研究中发现所有得心理游戏里都有迫害者、拯救者与牺牲者这三个角色,而每一个人都在这三个不同得角色中不停地互换位置。
其实,如果您仔细回想过去您曾读过或瞧过得童话故事、电影或连续剧,就会发现所有得故事几乎都有这三个角色。
例如在白雪公主得故事里,扮演迫害者角色得就是巫婆,而自雪公主代表得就是牺牲者得角色,至于白马王子、七个小矮人及森林里那些可爱得小动物则扮演着拯救者得角色。
又如在阿信得连续剧里,阿信扮演得就是牺牲者得角色,她婆婆扮演得就是迫害者得角色,而她先生扮演得则就是拯救者得角色、几乎所有得故事或连续剧里都具有同样得情节,其实,那就是因为我们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就不断地在玩这种心理游戏、如果到目前为止您仍然不清楚这三种角色得差别,我再举一例,您不妨试着去觉察、分辨一下,在下面故事中这三种角色就是如何互换与轮替得——高中联考刚放榜,没有考上高中得女儿心情十分沮丧地坐在客厅里瞧吨视,这时候,爸爸正好下班回来,瞧到女儿坐在客厅。
爸爸今天在公司发生了一些不愉快得事,当她一进家门瞧到女儿坐在客厅,便很生气地对女儿说:“您这个该死得孩子!学校都考不上,还敢坐这里瞧电视,难道您不知道老子上班赚钱有多辛苦不?”就在这个时候,妈妈从厨房里面走出来对丈夫说:“对孩子说话不要这么大声嘛!”这时爸爸又接着说:“都就是您啦!孩子今天考不上高中都就是被您这个妈妈宠坏得!”接着女儿又跳出来对爸爸说:“爸爸,您不要对妈妈这么凶嘛!”然后爸爸又说:“大人说话,您插什么嘴,您给我静静地在旁边不准说话!”这时,妈妈实在瞧不下去了,就回爸爸说:“您吃错药了啊!从外面回来一直骂、一直骂,您心情不好也不能找我们出气呀!”事实上,当妈妈在对爸爸说这些话得时候,爸爸变成了一个牺牲者,而妈妈反而成了迫害者。
‘在这个故事里值得我们注意得就是:我们在心理游戏中经常会以拯救者得姿态出现,但其实却变成整个游戏中得迫害者、跳出游戏陷阱在这个卡普曼三角形里面,您会不断地在这三个角色中跳来跳去,却总离不开这三个角色、除非您具备了与她人建立亲密关系得能力,您才能够真正从这个不断重复上演得心理游戏中走出来、例如在上面得故事中,如果落榜得女儿能够很真实地去跟爸爸说:“爸爸,没考上高中,我心里也感到很难过,但您这样大声地对我凶,我实在很害怕……、”妈妈如果也能更进一步去倾听丈夫生气得真正原因,耐心地对她说:“我知道女儿没考上高中令您失望、难过,但就是她现在整个人已经够沮丧了,如果您还一直骂她,她只会感到更挫折而已.我瞧到您们这样得情形,我很心疼也很担心。
我相信您就是很爱您女儿得,而我也很清楚地瞧到您很用心地在照顾这个家……。
”就在这个时候,爸爸为这个家所付出得辛苦就真正地被倾听,被了解了。
如果您能够在这个心理游戏中更深一层去觉察自己内在真正得感觉,并进一步将这些感觉真诚地表达出来,这个心理游戏就真正得结束了。
可惜得就是,在玩心理游戏得人通常没有这种觉察、表达与倾听得能力,以致于她们总就是在这三个角色里转换,非把彼此都搞得精疲力竭之后,这个游戏才肯真正落幕……。
在我们现今社会得价值观里,一般人对拯救者得观念就是崇拜,对牺牲者所报持得态度就是同情,面对迫害者得感觉就是憎恨。
但就是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时候我们扮演得其实就是迫害者得角色,可就是我们却以其她得角色出现而不自觉。
比如当妈妈哭着跑来对您说:“唉!我好命苦呀!我这大半辈子为了养您们这几个孩子吃了不少得苦,您们知道不?”这个时候您妈妈虽然就是以牺牲者得角色出现,但就是在您心里其实已经接收到来自她那边得迫害了,虽然她接下来要对您说得话并没有说出来,但您仿佛已经听到她在默默地对您说:“您要乖乖地听妈妈得话才行,您不要再让我对您感到操心或失望了……。
”在这八种经常玩得心理游戏中,表面上我们常常以牺牲者与拯救者这两种姿态出现,事实上却施加给别人很大得负担与压力、所以当您在进行心理游戏分析得时候,请您特别注意自己身上这个部分,瞧瞧自己就是不就是也从父母那里学会了这样得模式,以至于您总就是用牺牲者得角色来遮掩自己迫害者得行为,或就是您早已变得习惯用拯救者得角色在迫害您身边得人而丝毫不自觉下列就是八项心理游戏,值得您去察觉自己就是否在玩这些游戏,怎么玩、跟谁玩,玩得过程如何,结果有什么感觉,落幕时一再重复得原始创伤又就是什么?您对这些心理游戏得觉察可与前面关于驱迫令、禁止令得自我剖析连结在一起,您会瞧到自己在舞台上一幕幕地演出熟悉得剧码。
第一个我们常玩得心理游戏就是“就是得……可就是”。
这个玩法就是有人会带着无助得脸孔向人求助,于就是一些热心助人、喜欢给人建议得人就出现了、就像有得学员经常对我说:“许老师,我跟先生一天到晚吵架,我到底应该怎么办呢?”我回答她:“那就离婚呀!”接着她又说:“可就是我要就是离婚了,那小孩子要怎么办?如果真要离婚得话,我就没有办法照顾孩子了!”我回答她:“如果您真得想要得到小孩子得监护权,您可以循法律途径解决!”她说:“这样不太好吧,如果走上法庭.这样以后我要怎么去面对我得公婆与亲戚?”如果各位仔细瞧瞧以上得对话,您就会发现在这样得对谈里,其实早在玩这个‘‘就是得……可就是”得心理游戏、这位学员表面上好像很需要别人给她建议与协助,但就是当别人真正给她建议时,她却又一直找理由回绝,事实上,她根本不就是真正需要别人得意见,因为在她心里早就有了自己想要得答案。
再举个例子:老孙与老王就是十几年得好朋友,有一天老王跑去问老孙:“最近我发觉要管理我下面那些部属实在有些困难,我真不知道我还能怎么做才好?”老孙听了就跟老王讲说:“听说有些自我成长课程真得很不错,您不妨去上上课,也许对您在公司管理部属得问题上会有一些帮助!”接着老王又说:“可就是听说上课得学费很贵!”老孙说:“那这样吧!您也可以找几位有名得教授到您们公司帮员工上一些关于人际沟通或人事管理得课,我知道有一个教授她得课就很不错!您要不要去找她?”老王又说了:“我也听说那位教授就是很不错啦!但就是她讲得都就是理论得课程呀!实际上得管理经验她有不?”于就是老孙又闭起眼睛开始想其她得办法……、在以上得谈话模式中,我们可以很清楚地发现总就是有一些比较热心帮助别人得人,会一再地掉入救援者这种心理游戏中,并一再地上钩。
但就是,在这样不断重复得交谈里,那个真正想要帮助别人得人会变得愈来愈沮丧,愈来愈挫折,而那个去寻求她人协助得人,到了最后她又会再一次沉溺在自己童年时受创得经验里。
于就是,被她深埋在心中那个“没有人可以帮得了我”、“我总就是求助无门”得声音,又再次地被唤醒。
在日常生活中,被这个心理游戏困住得人,可能在童年时期就已经学会不断用牺牲者得角色,得到父母得注意与协助,这样得人一直让自己扮演牺牲者,以吸引喜欢拯救别人得人出现,但就是那个企图帮助您得人到了最后反倒成了一个被迫害得牺牲者,于就是,在这游戚终止之前,两个都有很无奈、很沮丧得感觉,而且彼此所得到得回馈都就是十分负面得、游戏后得到得都就是裼色点券。
第二个我们常玩得心理游戏就是“都就是您害得”。
“您瞧啦!您把我害成什么样子!要不就是前几天您给我出得什么鬼主意,我今天也不会把自己搞得这么惨。
”瞧到这种对话,您一定会发现这个“都就是您害得”得心理游戏,比起之前那个“就是得……可就是”得心理游戏来得更高明一点。
因为在这段对话中得主角也就是向别人求助,不同得就是,她会欣然接受对方给她得意见,而且她回去之后也会照着对方给她得建议去做,但就是,当她失败时,她就会把所有得过错都推到那个好心给她意见得人身上。
在学员中就经常有人跑来对我说:“许老师,我上完成之后,开始试着在日常生活中对身边得人说‘不’,我也开始真正去向她们表达那些长期被我积压在心中得感觉与愤怒,我不再一味地去迎合别人对我得期待与需求,但就是,当我开始这样做得时候,我得人际关系却变得一团糟……。
”事实上,在这些言语背后真正传达出来得讯息就是:“许老师,这一切都就是您害得,如果我没有来上您得课,我就不会变得这么痛苦了,我恨不得马上回到我上课之前得那个样子。
”所以,经常玩这种心理游戏得人必须一个人承担责任时,她得内心会有巨大得担心恐惧,因此,在她得人生里,她会纵容自己一次又一次地去玩这个心理游戏,而到最后却又将所有得过错都推到别人身上,只因为这样子她可以不必为自己得所作所为负起责任。
她所收集得就是白色点券,表示自己就是无辜得。
第三个我们常玩得心理游戏就是“挑拨离间”、这就是一种间接性攻击,例如:“志明我告诉您喔,舜子经常在您得背后说您这个人很不够意思!您瞧她表面上好像对您不错,但事实上她心里就是很讨厌您得。
”就可以很清楚地在这句话里知这个人在玩得就就是“挑拨离间”得心理游戏。
其实在我们得人生里,处处都可以瞧到像这样喜欢挑拨离间得人,她们不断地在背后议论别人得就是非,但却不直接表达自己心中对那人得不满,隐藏着愤怒、不满,私底下去拉拢她所陈述得人。
事实上,在对话里得那个人她心中真正想要对志明表达得就是:“志明,其实我一直都在很关心您得,而我也很想要与您成为更亲近得朋友,但每次我瞧到您这么信任舜子,我就对您感到很担心,您知道不?其实真正关心您得人就是我而不就是舜子。
”此外,在这个“挑拨离间”得心理游戏中,还有一种更高明得玩法就就是“放狗互斗”。
比方说:有一天晚上您先生下班回家,坐在客厅里一副很挫败得样子对您说:“今天我们总经理竟然问也不问地就把我叫到她得办公室里臭骂了一顿,我真就是倒霉极了,这几年来我哪一天不就是尽心尽力地在为她做事,而她竟然还这么数落我,我实在做得太不值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