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成人高考《教育理论(专升本)》模拟试卷(3)总分:150分及格:90分考试时间:150分教育学部分<br>一、选择题:1-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以杜威为代表所倡导的教育理论主张被称为()A. 现代教育派B. 传统教育派C. 形式教育论D. 实质教育论(2)体育的基本组织形式是()A. 课外体育锻炼B. 课间操C. 体育课D. 运动会(3)以纲要形式规定的有关课程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是()A. 课程计划B. 教学方法C. 教材D. 学科课程标准(4)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变化()A. 起决定作用B. 起加速作用C. 起延缓作用D. 起加速或延缓作用(5)教育是一种()A. 生物现象B. 自然现象C. 社会现象D. 心理现象(6)前苏联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最早探讨教育问题的是()A. 苏霍姆林斯基B. 凯洛夫C. 马卡连柯D. 克鲁普斯卡娅(7)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A. 教学为主B. 德育为主C. 教师为主D. 学生为主(8)教学的特殊组织形式是()A. 课堂教学B. 小组教学C. 现场教学D. 复式教学(9)教师是教育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在教育过程中起()A. 主导作用B. 起决定作用C. 不起主导作用D. 起基础作用(10)夸美纽斯的教育代表作是()A. 《大教学论》B. 《教育论》C. 《教育漫活》D. 《爱弥儿》(11)班主任做好班级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是()A. 了解和研究学生B. 组织和培养班集体C. 进行个别教育D. 协调各方面教育影响(12)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教育,这体现了教育的()A. 永恒性B. 历史性C. 阶级性D. 相对独立性二、辨析题:13-14小题,每小题6分,共12分。
首先判断正确或错误然后说明理由。
(1)我们在制定教育目的时,既要考虑社会需要,又要考虑人的自身发展需要。
(2)教育制度就是指学校教育制度。
三、简答题:15-17小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1)班主任工作的主要内容有哪些?(2)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的基本观点是什么?(3)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法有哪些?四、论述题:18小题,15分。
(1)联系实际,论述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德育原则。
心理学部分<br>五、选择题:19-30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学生解答问题时,能做到“一题多解”,说明其下列哪种思维能力强()A. 再现思维B. 求同思维C. 辐合思维D. 发散思维(2)个性心理特征的结构成分主要包括()A. 认识、情感和意志B. 感知、记忆、思维、想象C. 能力、气质和性格D. 需要、动机、兴趣、爱好(3)在智力技能形成过程中,需要把智力活动模式以展开的、外显的方式予以实施的阶段是()A. 原型定向B. 操作定向C. 原型操作D. 原型内化(4)操作技能的特点是()A. 物质性、外显性、展开性B. 物质性、外显性、简缩性C. 观念性、内隐性、简缩性D. 观念性、内稳性、展开性(5)人们常常以日出日落来判断东西方向,以人体为参照来判断左右,这属于()A. 形状知觉B. 大小知觉C. 深度知觉D. 方位知觉(6)注意的两个基本特点是()A. 指向性与选择性B. 指向性与集中性C. 紧张性与集中性D. 紧张性与选择性(7)游览过八达岭长城的人,头脑中重现长城的形象是()A. 后象B. 表象C. 想象D. 联想(8)“人心不同,各如其面”,这句俗语为人格的什么作了最好的诠释()A. 稳定性B. 独特性C. 整合性D. 功能性(9)1937年出版《人格:心理学的解释》一书,标志着用科学方法系统研究人格问题的开始的人是()A. 卡特尔B. 塔佩斯C. 奥尔波特D. 霍兰德(10)精神分析的人性观属于()A. 积极人性观B. 被动人性观C. 消极人性观D. 主动人性观(1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A. 弗洛伊德B. 班杜拉C. 马斯洛D. 艾利斯(12)一种与生活愿望相结合并指向未来的想象叫()B. 联想C. 做梦D. 幻想六、辨析题:31-32小题,每小题6分,共12分,首选判断正确或错误,然后说明理由。
(1)记忆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再现(又称之为回忆)等三个环节。
(2)当客观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信息在一个极短的时间内保存下来,这种记忆叫短时记忆,它是记忆系统的开始阶段。
七、简答题:33-35小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1)什么是意识?意识有哪些特点?(2)试分析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和范围。
(3)什么是情绪,并简述情绪与认知的关系?八、论述题:36小题,15分。
(1)如何促进学生有效掌握科学概念?答案和解析教育学部分<br>一、选择题:1-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 :A(2) :C(3) :D(4) :D(5) :C(6) :D(7) :A(8) :D(10) :A(11) :A(12) :A二、辨析题:13-14小题,每小题6分,共12分。
首先判断正确或错误然后说明理由。
(1) :正确。
社会需要与人的自身发展是辩证统一的。
一方面,教育总是按社会的需要来培养人,人的自身发展离不开社会的需要;另一方面,社会是由个体的人组成的,社会需要并不排斥个人自身兴趣、爱好、才能的发展,因此制定教育目的应反映出社会需要和个体发展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
(2) :错误。
教育制度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的教育制度指国民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为实现国民教育目的,从组成系统上建立起来的一切教育设施和有关规章制度;狭义的教育制度是指学校教育制度。
该观点忽视了教育制度的广义涵义,因此是错误的。
三、简答题:15-17小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1) :(1)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2)教育学生努力学习,完成学习任务;(3)指导学生课余生活,关心学生身体健康;(4)组织学生参加劳动和其他社会活动;(5)指导班委会、共青团和少先队工作;(6)做好家长工作,争取社会有关方面配合;(7)评定学生操行。
(2) :教育目的应根据社会要求来确定,教育目的除社会要求外,无其他目的,教育结果只能以社会效率加以衡量。
(3) :(1)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和读书指导法;(2)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有演示法和参观法;(3)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有练习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和实践活动法;(4)以探究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5)以情感陶冶(体验)为主的教学方法有欣赏教学法和情境教学法。
四、论述题:18小题,15分。
(1) :(1)这一原则的基本涵义是指在德育工作中,教育者既要尊重、信任学生,又要对学生提出严格的、坚持不渝的要求。
把严和爱有机地结合起来,促使教育者的合理要求转化为受教育者的自觉行为。
(2)这一原则是教育者对待受教育者的基本情感和态度。
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是辩证统一的,尊重信任是严格要求的条件,只有两者紧密结合,才能取得最佳教育效果。
(3)贯彻这一原则的具体要求是:①教育者要尊重、热爱学生;②按照教育目的、德育目标的要求,对学生(尤其是后进生)严格要求、认真管理和教育。
心理学部分<br>五、选择题:19-30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 :D(2) :C(3) :C(4) :A(5) :D(6) :B(7) :B(8) :B(9) :C(10) :C(12) :D六、辨析题:31-32小题,每小题6分,共12分,首选判断正确或错误,然后说明理由。
(1) :错误。
记忆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再认或再现(又称之为回忆)等三个环节。
(2) :错误。
当客观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信息在一个极短的时间内保存下来,这种记忆叫感觉记忆或瞬时记忆,它是记忆系统的开始阶段。
七、简答题:33-35小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1) :意识是心理的高级的、完整的形式,它是人在劳动中,和语言一起发生和发展起来的、人所独有的、凭借语言实现的心理反映。
意识的基本特征是:(1)自觉性——先有正确的动机、明确的目标、周密的计划、具体的方法和手段,然后再行动。
(2)能动性——人不是消极被动的反映,而是积极的、主动的反映,有意识的、主动的调节和支配实践活动。
(3)社会历史制约性——社会意识与个体意识的发生、发展、变化等都受社会因素制约与影响。
(4)第二信号与抽象逻辑思维活动特点。
(2) :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心理活动)的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心理现象主要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
这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两个方面。
(1)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2)个性包括个性心理动力(或称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
(3) :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情绪与认知的联系:(1)认知是产生情绪、情感的前提和基础。
人们通过感知觉、记忆、思维等认识过程,有了对事物各种属性的认识,才能有主客体之间需求关系的反映,从而产生情绪与情感,没有对事物的认识就不能产生情绪和情感。
(2)情绪对认知有动力作用。
人的情感不仅以认识为基础,反过来又会影响人的认识过程。
情绪与认知的区别:(1)认知反映客观事物本身的属性,情绪则反映主体与客体之间的需求关系。
(2)认知活动随意性强,情绪活动随意性弱。
(3)情绪比认知活动有更强和鲜明的机体表现。
八、论述题:36小题,15分。
(1) :教学是引导学生获得科学概念的主要途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掌握概念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合理利用日常概念;(2)充分利用感性材料与经验;(3)注意“变式”在掌握概念中的作用;(4)词和感性材料的结合;(5)正确下定义;(6)在实际应用中掌握概念;(7)运用求同与求异方法,形成正确概念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