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复习提纲材料

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复习提纲材料

表示消费大于收入;B点右边马上充分调整其消费。

当收入下降时,人们也不能断定收入的下降是否就一直会如此,因此消费也不会马上发生相应的下降。

只有收入变动最终证明是永久的,人们才会在最终证明是较高和较低的永久收入水平上充分调整其消费。

根据这一理论,政府想通过增减税收来影响总需求的政策是不能奏效的,因为减税而增加的收入,并不会立即都用来增加消费。

(4)生命周期理论与永久收入理论的区别与联系区别:生命周期理论偏重对储蓄动机的分析,从而提出以财富作为消费函数的变量的重要理由;永久收入理论则偏重于个人如何预测自己未来收入问题。

联系:①消费不只同现期收入相关,而是以一生和永久的收入作为消费决策的依据。

②一次性暂时收入变化引起的消费支出变动很小,即其边际消费倾向很低,甚至近于零,但来自永久收入变动的边际消费倾向很大,甚至近于1。

③当政府想用税收政策影响消费时,如果减税或增税只是临时性的,则消费并不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只有永久性税收变动,政策才会有明显效果。

3.各种乘数的计算(P395-397,P399-404)(5)几何法(6)IS的移动①投资需求曲线从i1提高到i2投资需求的变动如果由于种种原因(如投资边际效率提高,或出现了技术创新,或企业家对经济前景预期乐观等),在同样利率水平上投资需求增加了,即投资需求曲线向右上方移动,于是,IS曲线就会向右上方移动,其向右的移动量等于投资需求曲线的移动量乘以乘数。

反之,若投资需求下降,则IS向左移动。

②储蓄意愿增加储蓄函数的变动假定人们的储蓄意愿增加了,即人们更节俭了,这样,储蓄曲线就要向左移动,如果投资需求不变,(3)LM曲线的斜率:k/h斜率为正,即LM线向右上方倾斜,也就体现出货币市场均衡要求的产出与利率具有正向关系,即y与r同方向变动。

k、h的变动对LM曲线斜率的影响①h为定值,k大→k/h 大→LM陡峭,即货币需求对收入变动的敏感度高,交易需求曲线陡峭,则LM陡峭②k为定值,h大→k/h小→LM平缓,即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度高,投机需求曲线平缓,则LM平缓③一般认为:货币的交易需求函数一般比较稳定,故LM曲线的斜率主要取决于货币的投资需求函数,即,k一般较稳定,h是决定LM曲线斜率的主要因素。

(4)LM曲线的移动(斜率不变)实际货币供应量m变动。

m=M/P引起m变动的原因:名义货币供给量M变动;价格水平变动①名义货币供给量M增加在价格水平不变时,M增加,LM曲线向右下方移动,反之,LM曲线向左上方移动。

在图中,当货币供给量从m增加到m'时,LM曲线从LM右移到LM'。

A.m↑→LM在纵轴的截距(-m/h)越往负轴方向移动→LM右移经济学意义是:货币供给增加,使利率下降,从而消费和投资增加,国民收入增加。

B.m↓时,有相反结论,LM左移②价格水平的变动价格水平P上升,实际货币供给量m就变小,LM曲线就向左上方移动;反之,LM曲线就向右下方移动,利率就下降,收入就增加。

2.IS-LM模型的均衡状态和非均衡的四个区域(P429-432)(1)两个市场同时均衡的利率和收入:IS-LM模型中交点E点代表均衡利率(R*)与产出(Y*),它表示产品与货币市场同时处于均衡状态。

E点以外任何点代表的利率与产出组合,都不满足两个市场同时均衡条件。

(2)IS-LM中的非均衡状态①只存在货币市场均衡E '点位于LM曲线上说明货币市场达到均衡,但却处于IS曲线的左下方,说明产品市场上属非均衡状态。

产品市场上的总需求为C+i,总供给为C+S。

在IS曲线左下方的点,与跟它处于同一个收入水平的IS曲线上的均衡点相比,r低于均衡点,所以投资大于储蓄,有i>S,说明产品市场上总供给小于总需求,存在超额产品需求。

②只存在产品市场均衡C点位于IS曲线上说明产品市场达到均衡,但却处于LM曲线的右下方,说明货币市场上属非均衡状态。

当货币供给不变时:r↓→货币需求L(r)=ky-hr↑,此时有:L>M。

即在C点上,产品市场均衡,但货币市场上存在超额货币需求。

③两种市场都不均衡(即点既不在IS曲线上也不在LM曲线上)的左上方。

明:产品市场上总供给大于总需求,超额产品供IS曲线垂直(说明投资需求的利率系数为0,即不管利率如何变,投资都不会变)LM 曲线水平(说明当利率降到r0这样低水平时,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已无限大)财政政策完全有效(经济大萧条),货币政策完全无效。

凯恩斯极端的挤出效应为零(支出不影响投资)。

这种情况之所以称凯恩斯极端,是因为凯恩斯认为,当利率较低,而投资对利率反应又不很灵敏时,只有财政政策才能对克服萧条、增加就业和收入产生效果,货币政策效果很小。

(2)古典极端LM曲线垂直(说明货币需求的的利率系数等于零,利率变化无限大,政府支出对私人投资的挤出是完全的)IS曲线水平(说明投资需求的利率系数达到无限大,利率稍有变动,就会使投资大幅度变动)。

货币政策完全有效、财政政策完全无效。

古典主义极端的挤出效应完全(支出的增量等于投资的减少量)。

这种情况之所以成为古典主义的极端情况,是因为古典学派认为,货币需求只同产出水平有关,同利率没有多大关系。

货币需求对利率极不敏感,货币需求的利率系数几乎近于零。

因此LM是一垂直线,胡碰壁供应量的任何变动都对产出有极大影响,因此货币政策是唯一有效的政策。

3.挤出效应的影响因素(P443-444) (图形上,1.四大政策的目标(P457-459)(1)目标一——充分就业充分就业的意义:一切生产要素(含劳动)都有机会以自己愿意的报酬参加生产的状态。

经济学家对充分就业的描述:①一切生产要素都有机会以自己愿意的报酬参加生产②消灭了周期性失业,允许自然失业存在③空缺职位等于寻找工作的人数(2)目标二——价格稳定不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价格稳定不是指每种商品的价格固定不变,而是指价格指数(CPI、PPI、GDP平减指数)的相对稳定(3)目标三——经济持续均衡增长人均产量和人均收入的持续增长,GDP的年均增长率(4)目标四——国际收支平衡2.自动稳定器效用发挥的机制(P461-463)(1)政府税收的自动变化:(税率越高,自动稳定功能越大)A.衰退时,国民产出水平Y下降,个人收入减少①税率不变时,政府税收会自动减少,留给人们的Yd也会自动地少减少一些,从而使消费和需求也自动地少下降一些(与固定税相比)②累进税制时,纳税人的收入自动进入较低纳税档次,政府税收下降的幅度超过纳税人收入下降的幅度,从而起到抑制衰退的作用。

B.经济繁荣时,国民产出水平Y上升,个人收入增加①税率不变时,政府税收随个人收入增加而自动增加,Yd会自动地少增加一些,从而使消费和总需求自动地少增加一些②累进税制时,纳税人的收入自动进入较高纳税档次,政府税收上升的幅度超过纳税人收入增加的幅度,从而起到抑制通胀的作用。

(2)政府支出的自动变化(主要指政府转移支付)(3)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②作用过程:通过金融市场上对政府债券的公开买卖来调整准备金的数量,进而发生作用。

③公开市场业务的操作④公开市场业务的评价a是央行控制货币供给量最为主要的手段b比其他政策更具灵活性,易于准确控制银行体系的准备金,可利用债券的具体规模来控制c可以连续地、灵活地使用,且纠错能力强,能及时纠错(3)法定准备率①作用过程:利用货币创造乘数原理(M/H=(rc+1)/(rc+rd+re)),rd的调整可以扩大或收缩信贷,进而增加或减少货币供给量,进而影响利率,最终影响总需求②操作萧条时,rd↓→M/H ↑,商业银行对外贷款↑→M ↑→r↓→i、C ↑→总需求↑繁荣通胀时,rd ↑→M/H ↓,商业银行对外贷款↓→M ↓→r↑→i、C ↓→总需求↓③评价:作用猛烈,很少使用,一般几年才改变一次(二)货币创造乘数(1)法定准备金率:中央银行以法律形式规定的商业银行在所吸收存款中必须保固定价值的资产的实际价值降低,人们会变得相对贫穷,于是人们的消费水平就相应地减少,因而总支出水平和收入水平下降。

(3)价格水平上升,会使人们的名义收入增加,名义收入增加会使人们进入更高的纳税档次,从而使人们的税负增加,可支配收入下降,进而使人们的消费水平下降,因为总支出水平和收入水平下降。

(二)几何推导(1)价格P变动→M/P变动→LM移动→Y变动对应的价格水平与均衡收入之间的组合构成了总需求曲线AD,此时货币市场和产品市场同时均衡。

在长期中,实际工资产量水平的变化而业愿意供给任意所需求的3.AD-AS模型中两线移动导致的四种状态(P497-499)(1)萧条①投资减少,AD向左移动到AD1的位置,E1表明经济社会处于萧条状态,其产量和价格均低于充分就业的数值。

②AS的形状表明,产量和价格的下降比率不同:在小于充分就业的水平时,越是偏离充分就业,经济中的过剩的生产能力就越来越多,价格下降的空间就越来越小,即价格下降的比例要小于就业量下降的比例。

(2)高涨总需求增加,AD向右移动到AD1的位置,E1表明经济社会处于高涨状态,其产量和价格均高于充分就业的数值。

(3)长期充分就业产量或收入保持不变,总需求的增加只会引起价格的增加,即引起通货膨胀(一)原因②当总产量达到y2以后,继续增加总供给,就会遇到生产过程中所谓瓶颈现象,即由于劳动、原料、生产设备不足而引起的成本提高,价格上涨。

AS开始逐渐向右上方倾斜。

——瓶颈式通货膨胀③当总产量达到yf时,整个社会的经济资源得到最优的利用,如果总需求继续增加,总供给不再增加,AS呈垂直状,需求增加,AD右移,物价上升——通货膨胀(3)成本推动通货膨胀(成本或供给通货膨胀)无超额需求情况下供给方面成本提高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持续和显著的上涨。

①工资推动:工资-价格螺旋②利润推动(垄断、寡头企业)(4)结构性通货膨胀(适用于在工资问题上逐渐衰落的部门向正在迅速发展的部门看齐、非开放部门向开放部门看齐的情况)①社会经济结构的特点:a.生产率提高的速度不同:有高有低b.经济发展过程不同:正在发展、正在衰落c.同世界市场的关系不同:开放部门、非开放部门②用生产率提高快慢不同的两个部门说明结构性通货膨胀(在工资和价格上要求公平)结构性通货膨胀率用工资增长率超过生产率增长率的百分比来表示。

(二)经济效应(1)通货膨胀的再分配效应①通胀不利于靠固定的货币收入维持生活的人,相反,则有利于那些靠变动收入维持生活的人②通胀对储蓄者不利③通胀可以在债务人和债权人之间进行收入再分配(2)通货膨胀的产出效应①需求拉动的通胀伴随着产出增加②成本推动的通胀引起失业(总需求不变)③超级通货膨胀导致经济崩溃民众与企业对通胀的预期→导致过度消费,储蓄和投资减少工资-价格螺旋→企业增加生产和扩大就业的积极性丧失企业对通胀的预期→增加存货→┅→无法筹集到所需资金→企业生产收缩恶性通胀→经济混乱2.菲利普斯曲线的形状、意义(P519-525)→主要看ppt上的内容(1)短期菲利普斯曲线①改造后的短期菲利普斯曲线表示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替换关系:失业率高,则通货膨胀率低;失业率低,则通货膨胀率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