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学书面作业答案

国学书面作业答案

国学书面作业答案《国学经典选读》书面作业一、阅读分析(每题12分,共60分)1、阅读《老子》第一章,回答问题: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两者同出,异名同谓。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①本章首句帛书的断句为:“道,可道也,非恒道也。

”刘笑敢认为帛书断句合理,他的理由是什么?请浏览网上课堂“自建视频”之《老子》辅导第二节来回答。

(2分)答:老子的思想中“自然”的价值为主体地位,老子的自然是自然而然之义,大自然的构成主体。

②如何理解“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2分)答:当我们把“道”称为“无”时,是指天长来分的宇宙初始。

“道”就好像“无”;当我们把“道”称为“有”时,是指“道”成为万物之母。

③请举属于“异名同谓”的3个例子。

(3分)答: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天地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微。

④你如何理解《老子》所言的“道”?(5分)答:客观存在的“道”,自古至今,恒常永存,人无法知道“道”全部,只能知其局部,所以当我们用言语表达宇宙终极之道时,我们所说的“道”(局部),并非客观存在的“道”(整体)。

2、阅读《庄子·大宗师》节选,回答问题:颜回曰:“回益矣。

”仲尼曰:“何谓也?”曰:“回忘礼乐矣。

”曰:“可矣,犹未也。

”他日复见曰:“回益矣。

”曰:“何谓也?”曰:“回忘仁义矣。

”曰:“可矣,犹未也。

”他日复见曰:“回益矣。

”曰:“何谓也?”曰:“回坐忘矣。

”仲尼蹴然曰:“何谓坐忘?”颜回曰:“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

此谓坐忘。

”仲尼曰:“同则无好也,化则无常也。

尔果其贤乎?丘也请从而后也。

”你如何理解颜回把忘礼乐、仁义视为进步?(3分)答:除去自身的一些复杂因素,不去考虑太多的方面,就会达到进步②何为“离形去知,同于大通”?(2分)答:沉入于望的境界,忘记外界的一切事物,甚至忘记自身形体的存在,达到与“大道”相合为一的境界③从颜回与孔子的对话看,“忘”与“坐忘”有何区别?(3分)答:“忘”是指思想上的忘。

“坐忘“是肢体上,心灵上的忘却。

④庄子笔下的孔子形象,既有真实孔子的影子,又有虚构成份,就本节文字而言,虚构体现在哪里?(4分)答:庄子自己信奉无为自然,所以他的思想本身,就是接受多天的,是可以容纳其他意见的。

孔子与庄子“道不同,不相为谋。

”他所言,“道”“德”“圣人”等均同名而异实。

他们的生死观,人生观,价,,值观迥异。

3、阅读《论语》节选《颜渊第十二》,回答问题:12.1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12.2仲弓问仁。

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12.3司马牛问仁。

子曰:“仁者,其言也讱。

”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①如何理解“克己复礼为仁”?(2分)答:克制自己,复归周礼,就是仁,也就是要约束自己,使每件事情归于“礼”。

②有人认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的意思是:邦国无人怨恨,家里无人怨恨,即所有人都不怨恨,方可称为仁。

你认为这种解释是否合理?为什么?(3分)答:不合理,因为怨恨不是这样定论的。

怨恨的产生没有规律性,可有可无。

怨恨发生了就“无法改变”,因为不能认为没有怨恨了就是仁了。

③举例说明你如何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与“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5分)答:自己都不想要的,就不要强加给别人。

自己想成功首先使别人也能成功,自己想被人理解首先要理解别人。

我的理解是两种观点首先都要纠正自己的思想,多与人沟通,只有做好了自己,才能让别人觉得你成功。

④孔子为何认为“言讱”即仁?(2分)答:口才不是很好的人,做事往往需要长时间考虑,这样的人是比较仁的。

4、阅读《荀子·性恶》,回答问题:①何为“性”与“伪”?荀子如何解说?(3分)答:“性”指天性,“伪”指伪装。

荀子认为要顺从天性,不应伪装。

②荀子如何定义“善”、“恶”?(2分)答:“善”是后天人为努力的结果。

“恶”是天生的。

③在本文中荀子批驳了孟子哪些观点?(3分)答:“性善论”和“人格论”④荀子强调“枸木必将待檃栝烝矫然后直,钝金必将待砻厉然后利”,你怎么看?(4分)答:我同意他的观点。

弯曲的木头必将需要矫正后才能变直,钝的金属必将需要磨砺后才能变锋利,就像朽木只有进行了雕刻才能有利用价值。

5、阅读《韩非子·显学》节选,回答问题:夫圣人之治国,不恃人之为吾善也,而用其不得为非也。

恃人之为吾善也,境内不什数;用人不得为非,一国可使齐。

为治者用众而舍寡,故不务德而务法。

夫必恃自直之箭,百世无矢;恃自圜之木,千世无轮矣。

自直之箭,自圜之木,百世无有一,然而世皆乘车射禽者何也?隐栝之道用也。

虽有不恃隐栝而自直之箭、自圜之木,良工弗贵也。

何则?乘者非一人,射者非一发也。

不恃赏罚而恃自善之民,明主弗贵也。

何则?国法不可失,而所治非一人也。

故有术之君,不随适然之善,而行必然之道。

韩非为何说圣人治国“不恃人之为吾善也,而用其不得为非也”?(3分)答:只有自己明确了自己的态度,做一个正直的人,才能做好事。

②既然自直之箭、自圜之木稀少,为何良工“弗贵”?(3分)答:因为很多东西天生外表不错,淡内在可不变好。

所以很多工匠宁愿用贵的,以体现其价值。

③何为“隐栝之道”?韩非以此比喻什么?(2分)答:矫正木材的工具,比喻爱材之人。

④你如何评价韩非的“不随适然之善,而行必然之道”?(4分)答:同意他的观点。

只有进行长期的管理,治理才会有善的一面。

偶尔出现的也只是偶然,不是主观的存在,必须加强力度。

二、评论综述(40分)孟子说:“口之于味也,有同耆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谓理也、义也。

”而庄子则说天下无“正处”、“正味”、“正色”,两人针锋相对。

你若认同其中一方的观点,请举例驳斥反方的观点。

你若对双方观点都不认同,也请举例分别反驳双方观点。

要求字数600字以上。

答:我比较同意孟子的观点,孟子说:“口之于味也,有同耆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心之所同然者何也?出自《孟子》的《告子章句上》。

我们认为人类都有共同的人性。

物质享受如此,精神享受也如此。

说到底,还是“人之初,性本善”观点的发挥。

孟子这段话,成为二十世纪中叶理论界讨论“共同人性”。

‘共同美”的主要依据之一。

这恐怕是孟子本人怎么也不会想到的罢。

孟子本人则只知道刍拳悦口,理义悦心,说得亲切生动,有滋有味,令人真想亲口尝一尝那理义到底是什么滋味。

然而,美苦众生,凡夫俗子又有几人真能像圣人那样亲切体味到理义之乐如口福之乐一样呢?因为,理义之乐与口福之乐的确是有所不同的。

“理义之悦我心”所涉及的,实际上是道德判断的方面,是精神满足的问题;而“刍豢之悦我。

”所涉及的,实际上是感官知觉的方面,是物欲满足的问题。

前者是抽象的精神的,后者是具体的物质的,是两个不同领域的问题,不能混为一谈。

这大概正是孟子所疏忽的地方罢。

当然,说他有所疏忽,并不意味着他所说的一切都没有了道理。

事实上,只要不推到极端,不说得那么绝对,共同的人性也罢,共同的审美感觉也罢,都的确是存在的。

至于说共同的口味,共同的听觉,共同的对于美人的欣赏和喜爱,那更是人之常倩,无可辩驳的了。

关键是我们在承认这些共同性的同时,也要承认个体的差异,承认同中有异,异中有同,这样才相于把自助。

没有退路的被动位置上,把有道理的说法都变成没有道理的了他的学术核心就是“仁义”和“仁政”,即实行所谓“王道”,其理论基础就是民本思想,重视人的生存权利,因此孟子对那些不行仁政,残酷掠夺百姓的王侯深恶痛疾。

首先,孟子是反对王侯间的无休无止的相互征战的。

其次孟子认为应该让利于民,让民众有得以休养生息的机会。

最后,孟子在自己的论证基础上,进一步指出面对上层贵族奢靡浪费;黎明百姓饥寒交迫的社会现实,这都是统治者不可推卸的责任。

仁政和民本发展到一定程度,即使王道。

王道亦是孟子哲学的中心概念,还有孟子世世代代的儒学家们,孜孜追求的那个最高理想社会——大同社会“仁政王道在,火焰万丈长”。

经历历史的洗涤,时光的锤炼,正直的精华也不会因为岁月的沧桑而褪色。

《庄子·齐物论》探讨“正处、正味、正色”,内容如后:庄子在这整段话结束时这么说:“天下万物无不起起伏伏,不会始终如一;阴阳变化... 庄子的观点过于前卫,在他所处的那个时代能得出无“正处”、“正味”、“正色”的观点,是非常了不起的。

但是我们社会的历史发展的进程来看,我们还是需要一个相对趋同的社会,有同样的价值观来引导人民大众。

综上所述,较之庄子,我比较同意孟子的观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