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物工程大实验报告

生物工程大实验报告

生物工程大实验30L发酵罐上黄原胶发酵实验姓名:学号:学院:生命学院专业:生物工程年级:同组成员:1.材料和方法1.1菌株:HYJ1.2培养基1.2.1斜面培养基(100ml)葡萄糖 3.0;蛋白胨0.5;酵母粉0.3;氯化钠0.5;琼脂 2.0;pH 7.0-7.3灭菌条件:115℃,20min;培养温度:30℃;培养时间:24-48 h1.2.2种子培养基(100ml)葡萄糖 2.0;蛋白胨0.5;酵母粉0.1;牛肉膏0.3 g;pH 7.0-7.3灭菌条件:115℃,20 min;培养温度:30℃;培养时间:10-15 h1.2.3发酵培养基(100ml)葡萄糖 3.0;蛋白胨0.2;酵母粉0.1;Na2HPO4·12H2O 0.252;KH2PO4 0.3;K2SO4 0.1;MgSO4·7H2O 0.1;pH 7.0-7.3灭菌条件:115℃,20 min;培养温度:30℃;培养时间:48-62 h1.3. 培养条件1.3.1斜面培养1)配置400 ml的斜面培养基,分装试管,于115℃下灭菌20 min,之后摆斜面,冷却至室温后,将凝固后的斜面放于30℃培养箱过夜。

2)转接斜面菌种,将转接好的斜面菌放于30℃培养箱培养24-48 h。

1.3.2一级种子培养1)配置种子培养基:按照种子培养基配方配制3000 ml,分别分装到5000 ml 和500 ml的三角瓶中,装液量分别为100 ml/500 ml三角瓶(用于一级种子培养);1000 ml/5000 ml三角瓶(用于二级种子培养),于115℃下灭菌20 min。

2)接种:将培养好的斜面菌种接种到一级种子培养基中(100 ml/500 ml三角瓶),接种量为每瓶2-3接种环,放在30℃摇床培养10-15 h,转速为200 rpm。

1.3.3二级种子培养将培养好的一级种子接种到二级种子培养基中(1000 ml/5000 ml三角瓶),接种量为10%(v/v),放在30℃摇床培养6-8 h,转速为200 rpm。

1.3.4发酵罐培养1)配置发酵培养基20 L,考虑到接入的种子液的体积(10%, 2000 ml),所以培养基配置定容时为18 L。

2)将培养好的二级种子接种到发酵罐中,接种量为10%(v/v),温度30℃,发酵罐初始搅拌转速约为100 rpm,通风量1.5-2.0 vvm,初始pH为7.0-7.3,中间过程不控制pH。

1.4 检测方法1.4.1发酵液OD取一定体积的发酵液进行适当稀释,然后用分光光度计在620 nm波长下测定吸光度。

1.4.2葡萄糖含量取一定发酵液进行适当稀释,8000 rpm/min 离心15 min,取上清,采用SBA 检测。

1.4.3发酵液粘度发酵过程中取大约100 ml发酵液,用Blankspoon粘度计(DV-E,VISCOMETER)测定其粘度。

1.4.4黄原胶产量测定发酵结束后取10 ml发酵液,用3倍体积无水乙醇沉淀黄原胶,8000 rpm/min 离心15 min,去上清,沉淀的黄原胶50℃通风箱内干燥至恒重,用分析天平称重。

1.4.5 pH值测定用pH计测定发酵液的pH值。

1.4.6菌体干重的测定取发酵液10 ml加入20 ml去离子水稀释,放置在80℃水浴锅中用1 mol/l NaOH调节pH10后,水浴15 min,然后再用1 mol/l HCl调节pH7.0,迅速12000 rpm离心20 min,去上清,留沉淀,于50℃通风箱内干燥至恒重(8-10 h)。

1.4.7计划取样时间及待测参数:前24 h发酵过程中,每隔4 h取一次样测定pH、发酵液OD、黄源胶产量、菌体干重,葡萄糖含量、发酵液粘度。

2. 结果与讨论2.1实验图片其中A为斜面上菌的镜检图B为二级种子镜检图C为28.5h镜检图D为70h镜检图2.2 30L发酵罐上的发酵曲线a)发酵曲线汇总b)菌干重上图为菌干重数据以及拟合曲线(OD实际也是反映菌体浓度,因此在此不做讨论),可以看出实际的数据与拟合曲线拟合的并不是很好。

而且我们由于接种量比较大,为15%的接种量,且经过二级种子的培养也没有延迟期,故最大生长速率应该在20h左右,但由于发酵液后期产胶过大,粘度过大,而我们分离菌的方法比较简单原始,故后期很难将菌从发酵液中分离下来,故后期所测的菌的干重实际是菌和部分胶的重量,后期数据不准因而导致实验结果误差较大。

c)胶干重曲线其中A为原始数据作图,B为删掉0小时数据作图在0h我们取样时可能未等发酵液混匀后便取,因而测得的胶干重数据异常,可以看出A图数据拟合的并不是很好,在B图中我将0h胶干重设为0,可以看出拟合度大大提高。

从数据来看,胶干重测量还是不错的,当然由于提取胶的方法比较简单,会有部分菌带到胶中,这也是不可避免的误差。

可以看出在15小时左右时胶的产生速率最大,而到30小时左右时胶的产生速率有所下降并在逐渐降低,这与底物的消耗、溶氧的降低等因素有关。

d)残糖曲线从图中可以看出所测的数据与拟合直线拟合的较好,这证明实际的操作比较规范。

从一开始糖的消耗来看,消耗量较小,原因可能是菌种有延迟期;但从8h开始,糖的消耗量迅速增加,到30h左右残糖量已经到了一个较低的值,这证明在这段时间内菌体大量繁殖消耗了糖分。

到发酵后期,发酵液中溶氧量和菌对糖的消耗量处在一个很低的水平,此时菌体进入衰退期。

e)溶氧曲线在最初的4个小时内通风量变化不大,转速也较低的情况下氧变化比较小,因为此时菌体处于适应期,没有大量繁殖,消耗的氧气不多。

在对数生长的初期,比耗氧速率达到最大值,但此时细胞浓度还很低,摄氧率并不高。

随着细胞浓度的迅速增高,培养液的摄氧率也迅速增高,并在对数生长的后期达到峰值。

于是表现为发酵液中溶氧迅速降低,最后低至负值。

由于接种量为15%,比一般接种量偏大,所以菌体生长及产生速度也偏快,因此在最初的10h内溶解氧就降到了一个很低的水平。

之后由于培养基中营养物质的消耗,以及培养装置氧传递能力的限制,到对数生长阶段结束,溶氧已经降到了一个极低的水平,虽然细胞浓度可能还会有所增加,但溶解氧量也不会再升高。

此后,由于本实验菌种产生的黄原胶分子量较大,粘度较大,因此即使再加大通风量提高转速,发酵液的溶氧量也不会再增加。

f)粘度曲线本次实验统一使用S4转子进行粘度的测量,可以看出前8个小时并未测出发酵液的粘度,但从测得的胶干重来看,此时应该会有一定的粘度,可能由于转子测量范围有限,因此并未测出一定的数值。

可以看出在30h左右粘度开始迅速增加,此时菌体数量已达到一个比较稳定数值,开始大量产生黄原胶,所以随着产胶量的不断增加,发酵液的粘度在不断变大。

在后期随着营养物质消耗殆尽以及代谢产物不断增多,菌体数量也会逐渐减少,因此产胶能力也下降,所以虽然粘度仍不断增加,但其增长速率已经大大下降,最后会达到一个峰值。

g)pH曲线从最上方汇总的发酵曲线中可以看出,随着发酵过程的进行,发酵液的pH 有下降的趋势。

在生产阶段,一般发酵液的pH趋于稳定,稳定在最适合产物生成的pH范围。

2.2 菌体比生长速率2.3 产物比生成速率2.4 底物比消耗速率3、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系统学习了微生物发酵的全过程,包括发酵过程中各个环节的基础理论,如菌种培养及种子的扩大培养、发酵过程控制、发酵动力学等。

了解了发酵设备的种类及结构。

学习实验室阶段发酵方法及如何进行工艺放大。

由于我们组做这个实验总共做了两遍,因此对发酵罐已经比较了解。

整体来说两次实验都比较顺利。

但最后测量菌体干重时可能由于操作不规范(我认为是我们在调节pH时没有很好的把握好应该加多少酸碱量,所以每个管加的量都不大一样)以及本次实验固有的误差的影响,菌干重的测量数据不够好。

在写实验报告的过程中我感觉我确确实实学到了很多,通过与老师和同学的沟通交流中,我现在已经比较熟练的用Origin作图,这是我最大的收获。

4、致谢附件:发酵实验原始数据黄原胶发酵实验数据记录表发酵时间(h)粘度(cP)胶干重(g/l)葡萄糖(g/l)发酵OD62菌体干重g/l)温度℃溶氧(%)转速(rpm)通风量vvmpH0 0 3.66 26 1.12 0.66 35.2 40.8 150 1.6 6.7 4 0 3.00 25.5 3.9 0.36 34.7 20.0 250 1.75 6.7 8 0 4.17 23.5 8.07 2.78 34.6 37.2 350 1.7 6.7 12 8.7 5.83 17 11.34 5.06 35.1 11.5 350 2.15 6.7 16 169 7.91 14 11.88 6.95 34.7 -14.4 400 2.2 6.5 20 486 8.66 12 11 8.23 35.0 -17.7 400 2.3 6.5 24 360 8.96 10 17.78 10.85 35.1 -17.4 400 2.0 6.5 29.5 930 9.47 8 21 13.24 35.4 -17.6 400 2.4 6.3 38.5 2700 10.03 7 16.65 43.67 35.6 -17.3 400 2.4 6.3 42.5 3570 10.11 6 15.8 58.81 35.4 -17.6 400 2.1 6.3 47.5 3990 11.12 5.5 20.15 58.9 35.8 -17.5 400 2.1 6.1 53.5 4020 11.3 4.5 15.25 65.87 36.3 -17.6 400 2.4 6.1 63.5 4440 11.93 4 16.85 61.35 36.4 -17.6 400 2.1 6.0 70 6150 12.40 3 17.6 63.4 36.2 -18 400 2.45 6.0。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