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伦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医学与伦理学1.医学与伦理密不可分,取决于医学所固有的人文属性,尤其是伦理属性。
2.医学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及人文科学的综合,应该称为”人学“。
第二节道德与伦理学1.“道”本意指道路,后来引申为反映客观规律性的道理、法则、规范等含义。
“德”本意通“得”,愿意为获得财富。
“伦”本意为辈分、人伦。
“理”本意为玉石的纹理。
“伦理”即人伦之理,也就是调整人际关系的条理、道理和准则。
2.黑格尔——《法哲学原理》:道德与个体联系在一起,而伦理与国家社会联系在一起。
两者的区分:道德,用于描述与个人实践相联系的客观现象,伦理用于描述与社会理性相联系的客观规律。
另外,伦理的强制性高于道德,低于法律。
3.道德是伦理学的研究对象。
4.道德:是在社会实践中产生的,由经济基础决定的,以善恶作为评价标准,以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内心信念作为评价方式来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利害选择,并追求自身人格完善的活动现象、关系现象、意识现象的总和。
5.道德的构成要素:①道德活动②道德关系③道德意识⑴三者的关系:道德活动和道德关系是形成相应道德意识的客观基础,巩固、深化、提高道德意识。
道德意识指导、制约道德活动及改变道德关系。
⑵道德本质一般本质:属于上层建筑,意识形态范畴,由经济基础决定特殊本质:特殊规范性(非制度化);实践精神(靠主体自律)⑶道德的主要特征:①阶级性与全民性相统一②变动性与稳定性相统一③自律性与他律性相统一④现实性与理想性相统一⑤协调性与进取性相统一⑷道德的基本功能:①认识②教育③调节6.伦理学:是指专门、完全以道德作为研究对象的学说体系,即研究道德现象并揭示其起源、本质、作用及其发展规律的学科或科学。
7.一般认为以亚里士多德根据雅典学院教学内容唯一亲手编写的著作《尼各马可伦理学》的问世标志着伦理学的产生。
8,伦理学的类型:①描述伦理学代表人物赫伯特·斯宾塞②元伦理学代表人物摩尔③规范伦理学代表人物孔子罗尔斯④美德伦理学代表人物亚里士多德麦金泰尔第三节医德与医学伦理学1.医德:是医者以善恶为尺度认识和调节医方与患方之间、医际之间、医学与社会之间及生态间利益关系所有医德活动现象、医德关系现象、医德意识现象的总和。
中外医德思想集大成者是古希腊的希波克拉底的“誓言”与中国唐代孙思邈《大医精诚》。
2.医德的特点:①具有鲜明的专业性②具有突出的传承性③具有显著的普适性3.医德的形态分别有风俗习惯、职业观念、学说体系。
4.医学伦理学:指以医德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科学,是人类尤其是医者认识医德生活的产物,是运用一般伦理学原理和主要准则,在解决医学实践中人与人之间,医学与社会之间,医学与生态之间的道德问题而形成的学说体系。
5.医学伦理学的研究对象:以医德关系道德为核心的医疗、预防、科研、健康诸方面的医德活动、医德意识。
主要课题:①医患关系——为核心,最基本,最重要的人际关系,也是医学伦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
②医际关系——最平凡、最密切的关系③医社关系④医学科研与医德的关系⑤生命科学发展带来的医德现象第二章医德思想的发展历程1.中世纪西方医学的代表作——《迈蒙尼提斯祷文》古罗马的盖伦古印度的妙闻近代德国教授胡弗兰德《医德十二箴》2.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医学伦理学首先诞生与英国,是托马斯●帕茨瓦尔等人努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1791年英国医学家托马斯●帕茨瓦尔为曼彻斯特医院起草的《医院及医务人员行动守则》,于1803年更名为《医学伦理学》,是世界上第一部《医学伦理学》。
3.生命伦理学或生物伦理学,是20世纪60年代首先在美国产生,是迄今世界上最广泛、最有生命力的交叉学科。
4.1932年6月,上海出版了由宋国宾主编的《医业伦理学》。
第三章医学伦理学基本理论1.生命论:指关于医学实践中人的生命,尤其是病人的生命的地位,价值等的理论思考成果,其理论形态是生命神圣论,生命质量论和生命价值论。
2.生命神圣论:指强调人的生命价值至高无上,人的生命神圣不可侵犯的生命理论。
3.生命神圣论的历史意义:①唤醒了人们关心重视生命的良知,促进了民族的生存和繁衍;②促进医学职业的形成和发展,从道德的角度进一步强化了医学的宗旨;③为医学伦理学的其他基本理论的形成及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
但是其又有一定的局限性:①缺乏成熟的理性基础;②过于抽象,具有模糊性和片面性4.生命质量论:指主张以人的体能和智能等自然素质的高低,优劣为依据来衡量生命存在对自身,他人和社会的意义,强调人的生命存在质量,从而给出相应对策的生命理论。
包括主要质量,根本质量和操作质量。
优势是增强了科学性,但主要是自然科学方面,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方面被轻视。
5.生命价值论:指主张以个人生命对他人和社会及自我的意义大小为标准确认其质量以及神圣性,从而可以做出相应选择的生命理论。
6.生命价值论的意义:①有利于全面认识生命存在的意义②为求解当代医学难题提供了全新的思路③有利于做出科学决策第二节医德本位论1.医学人本论:指以人为本的理论在医学领域中的具体体现,是关于在医学利益关系中以病人为本的医学伦理学理论。
2.医学人本论的主要观点:①明确提出医学是人学,医学是属于人的,医学的目的是为了人,医学是服务全人类的事业;②明确强调人性化的医学服务,坚决反对利用医学残害人类,伤害人类;③明确强调尽可能充分地满足与人的全面发展,密切相关的健康需求。
3.医①以病人的生命为本学⑴以病人为本②以病人的健康为本人(核心内容)③以病人的整体为本本①以医务人员提高职业综合素质为本②以提升医务人员整体服务质量为本论(2)以医务人员为本③以医务人员实现正当权益为本的(重要内容,也是医院管理伦理的核心内容)内容4.医学功利论:也称功利主义,指主张利益是道德的基础,人具有趋利避害的本性,追求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就是善,因而应以行为的效用作为道德评价标准的伦理学理论,又称效果论。
代表人物:边沁,密尔分行为功利论类规则功利论多元功利论一元功利论评价:①效果难以定量和计算,也难以预测②有可能导致社会不公正,即有学者所反对的“多数人对少数人的暴政”5.公正论:又称正义论,指以自由主义修正功利论但并未完全超出功利论的伦理学理论,也被称为新自由主义。
代表人物:罗尔斯⑴医学公正论:指强调健康公益,主张合理地兼顾医疗卫生领域中的多元主体的健康利益,坚持医疗卫生资源分配的正义性,坚持医疗卫生服务公平性的医学伦理学理论。
⑵主要①医学公正论强调医学事业的公益性内容②医学公正论强调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性第三节医德关系论1.义务论:又称道义论,源自希腊语。
意思是“应该有”或“应当”的学说。
2.医者义务论:是以一定的医德规范形式向医者提出职业要求并约束其行为的理论。
它强调的是医者的“应当”,即对病人及于此相关的医德责任。
内容:①是医学实践的客观的要求与医者自我追求的统一②是一个历史范畴③医德义务具有区别于法律义务的不同特点3.医者美德论:指以医学品德,医学美德为中心,研究和探讨医务人员应该具有什么样的医学品德或品格,医德高尚的医者及其医德素质是什么样的,以及如何养成与提升等问题的医学伦理学。
主要内容:①仁慈②忠诚③严谨④正直意义:①是医学伦理学建设和学习之目的和价值的集中体现;②有利于医务人员塑造完美的人格。
局限性:①具有明显的个体性,经验性和自律性②比较理想化4.病人权利论:指在医学活动中,特别是在医患关系中,病人具有要求医方珍视自己的生命价值和质量,同情和关心自己,尊重自己的人格,维护自己的利益的医学伦理学理论。
第四章医德基本原则与准则第一节医德规范体系1.医德规范体系:是指由所有医德要求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共同组成的医学职业行为规范系统。
2.医德规范体系的构成:①医德原则②医德准则③医德范畴医德原则:居于最高层次,是反映医德体系根本性质,体现医德基本精神,高度概括医德关系及其要求的医德规范。
医德准则:居于中间层次,是医德原则的具体体现和现实体现,是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做出判断和行为选择的具体依据,是评价医务人员行为善恶的直接标准。
医德范畴:居于最低层次。
作用:①为义务人员提供行为准则,提升其职业精神;②维护医疗行业的社会信誉第二节医德基本原则1.医德基本原则:指医德规范体系中居于统帅和主导地位的最高规范,也可简称为医德原则。
2.我国当代的医德原则:①防病治病;②救死扶伤;③实行社会主义医学人道主义;④全心全意为人民的身心健康服务(是社会主义医德基本原则的最高要求,也是社会主义医德的核心内容)3.我国生命伦理的四原则:①尊重原则②不伤害原则③有利原则④公正原则4.尊重原则:指医务人员尊重病人的伦理原则。
⑴尊重原则的内容:①尊重病人的生命及生命价值;②尊重病人的人格;③尊重病人的隐私权个人的私密信息不被泄露身体不被随意观察④尊重病人的自主权:指具有行为能力并处于医疗关系中的病人,在医患交流后,经过深思熟虑,就有关自己疾病和健康问题所作出的合乎理性的决定,并据此采取负责的行动。
行使自主权的条件:①病人有正常的自主能力,决定是经过深思熟虑并与家属商讨过②医务人员为病人提供真实,适量并且病人能够理解的医疗护理信息③病人的自主选择和决定不能与他人,自身及社会利益相冲突完全做主医方做主半完全做主医方做主的条件:①病人昏迷,病情十分危急,需立即进行处置和抢救②病人患“不治之将治疗症”,本人或其家属治疗权完全授予医生③“无主”病人需急诊急救,而本人不能行使自主权④病人患有对他人,社会有危害的疾病,而又有不合理的要求和做法5.不伤害原则:指在医务人员的整个医疗行为中,无论动机,还是效果,均应避免对病人造成伤害。
不伤害是底线原则。
①有意伤害与无意伤害②可知伤害与不可知伤害③可控伤害与不可控伤害④责任伤害和非责任伤害有意伤害:指医方出于打击报复心理或极其不负责任,拒绝给病人以必要的临床诊治或急诊抢救;或者出于增加收入等狭隘目的,为病人滥施不必要的诊治手段所造成的故意伤害。
责任伤害:指医方有意伤害以及虽然无意但属可知可控而未加认真预测与控制,任其出现的伤害。
不伤害原则的伦理要求:①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动机和意向,杜绝有意伤害和责任伤害②尽职尽责防范无意,但却可知的伤害,把不可避免的伤害控制到最低③选择利于大于危险或伤害的措施6.双重效应:指某一诊治行为既有预期的积极效果,也伴有非预期的消极效果。
7.有利原则:指把有利于病人健康放在第一位,并切实为其谋利益的伦理原则。
注:有利包含不伤害,不伤害是有利的起码要求和体现。
有利原则的主要要求:①树立全面的利益观,真诚待病人②提供最优化服务③努力预防或减少难以避免的伤害④选择受益最大,伤害最小的决策⑤坚持公益原则8.公正原则:指以形式公正与内容公正的有机统一为依据分配额实现医疗和健康利益的伦理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