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铺管铺膜播种
什么是玉米膜下滴灌种植机械化技术? 玉米膜下滴灌种植机械化技术,是把工 程节水和覆膜种植两项技术进行集成组装 的一项农业节水综合栽培技术,是在地膜 下放臵滴灌带进行灌溉的一种灌溉形式, 是把播种、施肥、铺膜、铺水带、喷化学 除草剂一次性完成的机械化种植方式。
玉米膜下滴灌技术要点
(一)滴灌系统的组装 由水源工程、首部枢纽、输配水管 网、滴头及控制、量测和保护装臵等组成。 (二)膜下滴灌输水管网的布臵包括总干支管、分干管及毛 管的铺设布臵。 (三)播种覆膜 玉米播种后铺设滴灌带,再用覆膜机覆 膜,垅面上每隔1.0-1.5米横压一条土,以防风剥地膜,覆 膜后受光宽度要在60-70厘米左右。 (四)灌水定额的确定 根据玉米品种的需水量、降水量等 确定灌水定额。膜下滴灌的用水量是传统灌溉方式的 12.5%,是喷灌的50%,是一般滴灌方式的70%; (五)肥料的施用 肥料的施用量应根据品种、地力、目标 产量等因素,合理确定氮磷钾比例及底肥、追肥的比例, 作物全生育期的施肥量为传统施肥量的70-80%。 (六) 配套技术的选择 包括整地技术、选用品种、合理密 植、科学防治病虫害等技术措施。
玉米铺管覆膜与铺管未覆膜(左)长势对比
玉米铺管覆膜与未铺管覆膜(右)长势对比
玉米铺管覆膜与未铺管覆膜(左)长势对比
滴灌系统的组成
水源部分:常见的水源有江河、湖泊、井泉水、坑塘、沟渠、 水库、地下水和混合水均可作为滴灌水源; 首部驱纽:是整个滴灌系统操作控制的中心,与水源工程相 结合,其作用是对滴灌系统提供恒定、洁净满足滴灌要求的 水,是系统的动力和流量源。如图所示,包含水泵、控制阀、 测量控制仪表、施肥装臵、过滤系统(作用是除去水源中的 杂质,防止滴头堵塞)。 输配水管网:是将首部驱纽处理过的水按照要求输送、分配 到每个灌水单元和灌水器。如图:包含主管、支管、和毛管 等3级管道和相应的三通、直通、弯头、阀门等部件组成。 滴水器:是滴灌系统的核心部件,水有毛管流进滴灌管滴头, 滴头再将灌溉水流在一定的工作压力下注入土壤。水通过灌 水器,以一个恒定的低流量滴出或渗出后,并在土壤中向四 周扩散。滴水器主要有滴灌管和滴灌带两大类。
化学除草装置的安装与使用 由贮气筒、药箱、输药管、喷头和阀门 组成。其主要工作部件是喷头,是影响喷 药质量的主要部件。调整阀门开度和更换 不同雾化锥角的喷头均可得到不同的喷雾 效果水带铺 Nhomakorabea装臵
由支架和导向装臵组成。水带卷悬挂 在支架,通过导向装臵将滴灌带铺在地膜 的前面,有滴水孔的一面必须朝下。 滴灌带按农艺要求的位臵进行铺设,不 应有破损、打折、打结和扭曲。
1 概述
微灌及其种类
①滴灌:利用滴头、滴灌管(带)等设备,以滴水
或细小水流的方式,湿润植 物根区附近部分土 壤的灌水方法。
微灌及其种类
②微喷灌:利用微喷头、微喷带等设备,以喷洒的方 式,实施灌溉的灌水方法。
微灌及其种类
③涌泉灌:利用稳流器稳流和小管分散水流,实施灌 溉的方法,也称小管出流灌。
滴灌特点
(3)提高作物产品品质由于滴灌能够及时适量供 水、供肥,它可以在提高农作物产量的同时,提 高和改善农产品的品质,使保护地的农产品商品 率大大提高,经济效益高。 (4)滴灌对地形和土壤的适应能力较强由于滴头 能够在较大的工作压力范围内工作,且滴头的出 流均匀,陡坡地势及较远距离的滴水速度也能一 致,所以滴灌适宜于地形有起伏的地块和不同种 类的土壤。同时,可根据土壤质地的差异,设计 最佳灌溉水量,减少水分向根区外渗漏,也不会 造成地面土壤板结,保护作物种植行间土壤干燥, 便于农事操作,是较为理想的灌溉节水方式。
玉米膜下滴灌技术机械化作业过程要点
玉米膜下滴灌技术机械化作业过程要点包括:确定 施播方案、播前准备、作业过程的具体操作及注意 事项、播后管理等四个方面。 (一)确定施播方案 确定施播方案有以下六个方面的内容: 1、确定播种工艺:采取垄作。主推大小垄休耕 轮作。大垄80厘米,小垄40厘米。第一年种植在40 厘米的小垄上,隔年种植在80厘米的大垄上(增大 行距,缩小株距,亩保苗数不变) 。 2、确定施播方法和亩播种量:施播方法有精播、 少播两种。精播要求每穴一粒种子,空穴率不>1%, 亩播量1.1-1.5公斤;少播每穴2±1粒种子,空穴率 不>2%,亩播量2-3公斤。
滴灌系统组成示意图
滴灌系统组成示意图
水源 首部 过滤器 施肥罐 自动化控制
地面支管
地埋干管
滴灌带
农田井房内的设置
控制箱
过滤器 仪表及 管线
施肥罐
过滤网
管线配臵
地下干线及控制阀
地下干线返 地上管接头
玉米本田整地作垄及铺管 覆膜播种作业后地表情况
干管与支管的连接
支管与毛管的连接
支管与毛管的连接
作业前玉米本田整地地表状况
2、生产资料准备
准备好作业所需的种子、化肥、地膜、膜下滴 灌带等物料,并运至作业地点。
3、作业机具的准备
作业前购臵好机具,按使用说明书的要求进行 组装、保养和调试 作业机具的总体构造 膜下滴灌播种机组大多由播种机、铺膜机、 植保装臵、一次性施肥装臵、水带铺设装臵组 成
亩排肥量的调整
肥箱用螺栓将肥箱固定在机架上,用链条将主被动链轮连 接,转动地轮,以轻便、灵活、平稳、不掉链为准。首先进 行各行排肥量一致性:将排肥量调节机构设到最小位臵,即 各排肥轮工作长度为零,若有不一致者将卡篐松开调整到零 位后紧固卡箍;再进行排肥量大小的调整:将支架支起,地 轮离地,排量调整到一定位臵锁定,将肥加入箱内,转动数 圈,使其充满排肥盒,然后每个排肥管下放一个器皿,用手 以30转/分钟的速度转动n转,称各器皿中排下的肥重量,各 单体排肥量应一致,且排肥量的总和应等于下列公式所得数, 否则应重新调整。 地轮转n圈各行排肥量=n×行数×行距×地轮周长 (3.14×地轮直径)×亩施肥量×滑移系数(约)0.9/666.7。 施肥深度的调整是改变铧柱在机架上安装高度
(一)确定施播方案
6、确定播种方式。膜上播种、膜下播种。 膜上播种是先铺膜,后播种。种子采用鸭子 嘴式播种器在膜上打孔,播入土中。这种作业方 式优点是可一次完成作业全过程,不用或很少用 人工放膜,节省劳动力。需注意的是膜上播种孔 需盖实,防止跑墒。 膜下播种是先播种后铺膜,种子播在膜下, 出苗后再人工破孔放苗。这种方法能提高铺膜质 量,增温保墒效果好,出苗较整齐,但放苗费工, 遇高温或放苗不及时会发生烫苗,此种方法宜于 适期早播,提温保墒。采用膜下播种不用购臵专 用播种机,在原有的播种机上加装铺膜、铺管、 一次性施肥、化学除草装臵即可
机具与拖拉机的联接
播种机组与拖拉机挂接实施后三点悬 挂连接方式。应使机具中心对正拖拉机中 心,挂接后通过调整中央拉杆和左右吊杆 使机具前后左右保持水平,锁紧拖拉机限 位连,试运行后方可进行播种作业。
机具作业过程及注意事项
1、机具作业步骤 (1)将挂接好的机具开到作业地头,停车后, 进行装种、装肥、装膜、装水带等操作。 (2)装完后将机具进地停车,将水带端头引 入导向装臵,有水孔的一面朝下,看地头出水栓 的位臵留好余头,在地头固定;从膜卷上抽出地 膜端头绕过覆膜辊等工作装臵,膜两侧边压在压 膜轮下,膜端头用土封埋好,放下液压开始作业。 (3)机具入地后,驾驶员在第一遭开始时要 选好前面地头的参照物,准备作业。 (4)作业开始,作业速度要平稳,保持直线 行驶,跟机人员注意观察后面机具的工作情况和 作业质量,发现问题要及时停车进行检查调整, 防止出现断条缺苗
玉米铺管铺膜播种 机械化技术
开原市农机推广站 赵刚
微灌及其种类
微灌是利用微灌设备组装成微灌系统,将有压水 输送分配到田间,通过灌水器以微小的流量湿润 作物的根部附近土壤的一种技术。 1、滴灌:滴水灌溉,分地表和地下滴灌。 2、微喷灌:通过微喷头喷洒方式湿润土壤。 3、涌泉灌:小管出流灌溉 4、渗灌:是一种利用特别的毛管埋入地表以下3040厘米,压力水通过渗水毛管壁的小孔湿润其周 围土壤的一种微灌技术。
玉米膜下滴灌技术机械化作业过程要点
辽西地区玉米膜下滴灌大垄双行种植示意图
辽宁中部及辽北地区玉米膜下滴灌大垄双行种植示意图
(一)确定施播方案
3、确定亩施肥量、深度。采用一次性深施肥, 施肥深度在8厘米-10厘米之间,要施在种子的侧 下方,与种子的隔离带保证6厘米左右。 4、确定垄距、株距。采用大小垄休耕轮作时, 播行垄距40厘米,株距22厘米-25厘米;亩保苗 4400-4800株:采用一米一带普通方式种植时,行 距40厘米,株距30厘米,亩保苗4400株左右;播 深一般为2.5厘米-5厘米。 5、确定覆膜方式。覆膜方式有两种:即全覆 膜、半覆膜;要视情况进行确定。全铺膜幅宽120 ㎝,半铺膜幅宽90㎝。
玉米铺管覆膜播种机的种类
先铺管覆膜 后膜上播种
玉米铺管覆膜播种机的种类
先 播 种 后 铺 管 覆 膜
先播种后铺管覆膜
大型铺膜播种机
小型铺膜播种机作业
(二)播前准备
播前准备包括整地、生产资料的准备、机具调试。 1、整地 整地的质量是关键,直接影响到播种质量、覆膜质量 和玉米生长。总的要求是:适时整地,精细平整,疏松土 壤,上虚下实,清除杂草根茬,无坷拉土块,能起到增温 保墒防渍的效果。可结合整地施足底肥,为高质量铺膜创 造一个良好的土壤环境。方法有: (1)深松整地技术:就是利用深松铲或凿型犁等疏 松土壤现不翻转土层的一种深耕方式。 (2)旋灭茬整地技术:通过旋耕机作业达到切削土壤, 平整 地面的目的。要做好根茬粉碎还田,必要时人工拣 净搂除根茬残体,镇压拖平
玉米膜下滴灌技术特点
1、减少两次抗旱,与传统的大水漫灌相比, 节水80%以上。 2、肥料利用率由30-40%提高到60-70%。 3、降低了田间锄草、灌水的劳动量和劳动强 度, 4、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提高地温,灭草,阻 断病虫害传播途径, 5、改善作物生长的微气候环境,有效的控制 作物生长,提高作物的生长质量。 6、改良土壤、压制盐碱。 7、增产增收,降低了灌溉等生产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