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孔子定义的“儒商”

孔子定义的“儒商”

《论语?雍也》第六篇第二十八章: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誓,可谓仁之方也已。


这一章的提问者是端木赐,我们现代所说的“儒商”的始祖。

在这一章里,孔子确定了“儒商”的定义:“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端木赐,字子贡,出生于公元前520年,比孔子小三十一岁。

他是孔子学生中最富有的一位,与贫穷的颜回形成了两个极端。

当然,端木赐的富有不是来自于父母的馈赠和遗产,是靠自己敏锐而老到的经商才能赚得的。

孔门学说之所以能够传播得如此深远,在一定程度也都得益于端木赐的慷慨解囊,是他用自己的财力去支持并推广孔子学说。

孔子活着的时候,子贡非常尊重孔子。

孔子死后,有学生逢迎子贡,说孔子的学问没有子贡高,并表示愿意跟着子贡学习。

子贡很严肃地驳斥这些人,说,贬低孔子是无知,毁谤孔子如同毁谤日月一样不自量。

孔子死后,子贡在孔子的陵墓前筑庐守墓三年,像对待自己的父亲一样为孔子守孝。

如何行“仁”
子贡能言善辩、口齿伶俐,有外交才能,而且深谙低买高卖的商业之道,所以有些自视清高。

但他非常认同孔子的学说。

所以,当他致富后,便想实现老师所说“仁”的境界。

于是有了这段经典的对话。

子贡问孔子:“假如有这样一个人,广泛而无条件地救济民众,这个人怎么样,可以算得上是您说的仁人了吗?”子贡在这里说的这个人,很可能是暗指自己,其含蓄的意思是问:“老师,如果我拿出钱来帮助大家,而且不要好处,那我是不是就具有了‘仁’的品德呢?”
“仁”是孔子学说的本源,是孔子所认为的君子人格的首要表现。

那么,“仁”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单从说文解字的角度来说,“仁”是一个“人”加上一个“二”,可以理解为是要处理好两个人之间的关系。

我们在现实生活中,需要处理的关系说到底就是两个人之间的关系,家里有父母、夫妻、孩子之间的关系,单位里有同事、上级、下级之间的关系,社会上有同学、朋友之间的关系。

所谓“做人”,就是要处理好上述种种关系。

人做到位了,自然有人愿意帮助你,扶持你,提拔你,喜欢你,尊重你……
所以,“仁”的本质,就是做人。

孔子把做人进行了可操作性的划分:子女对父母的关系重在孝,父母和子女的关系重在亲,夫妻的关系重在顺,兄弟之间的关系重在悌,和上级的关系重在忠,和下级的关系重在敬,等等。

处理好这些关系的逻辑层次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先从自己做起,严格要求自己,这就是修身;把自己管理好了,才可以齐家,用服众的方式,让家庭和和睦睦;在这个基础上,才可能具备治国的能力,进而平天下。

但是,做人的根本首先要明理,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

孔子认为,每一个人都应该具备“仁”的德行,但“仁”的内涵又是极其丰富的,不是三言两语能够说明白的。

所以,当颜渊、仲弓等弟子向孔子求问“仁”的时候,孔子的回答看起来是不一样的,但其本质却是一样的。

而子贡的这个问题,是从施与的角度求解“仁”的,话里话外有一种有钱人的高人一等的自我炫耀感,但大方向是正确的。

所以,孔子并没有打击子贡的这种显摆,反而幽了一默,说:“能做到这种地步,何止是达到了‘仁’!那一定是圣人了。

我做不到!就连唐尧虞舜那样拥有绝对威望和权力的明君也做不到啊!”在不落痕迹地批评了子贡的想法之后,孔子不失时机地提出了“仁”者的标准:“有仁德的人,自己想立于天地之间创一番事业,首先一定会帮助别人达到目标;要自己通达,首先要帮助别人通达。

凡事能够从帮助身边的人和事做起,做到推己及人,就可以说是仁的方向了。


巧合的是,在佛教典籍《金刚经》中,释迦牟尼与其最年长的弟子须菩的对话录中也有类似问答。

须菩提向释迦牟尼提问:“请问世尊,如果有人把非常非常多的最贵重的宝贝布施给大家,救济世界上所有的众生。

这个人福报和善报应该很大吧?”释迦牟尼回答:“如果这个人从自己开始,多做好事和善事,多多帮助其他人,度化其他人,他所得的福报和善报要胜于单纯
的捐钱捐物。


看来,孔子和释迦牟尼虽然所处国度不同,但他们宣扬的理论是相通的,都是劝谕大家发自内心地帮助别人,而不是“作秀”式的捐钱捐物。

如何做“儒商”
近几年,中国的商界向西方淘来了一个新词汇——商业伦理。

与此同时,“企业的社会责任”也变成了一个炙手可热的词汇,被众大牌企业领导人频频挂在嘴边,好像不如此就是落伍。

子贡如果生活在今天,也应该是一位卓有见地的企业家,兴许也能进个什么百强的。

相比子贡,我们今天的企业赶上了更好的物质条件和科技水平,但最大的遗憾是,缺少像孔子这样能够教他们做人做事的好老师。

当子贡有了钱、成了富人后,首先想到的不是去包二奶、换豪车、办移民,也不是给自己的老师施舍一点钱财,让老师成为自己的应声虫,或为自己谋个红顶子或者教授头衔戴戴。

子贡思考并追求的是,在自己拥有了社会财富后,如何去回报社会。

当然,老师也是分三六九等的。

孔子并没有因为子贡富有而迁就于他,他以自己的师德和人品,通过言传身教影响弟子们。

我们从孔子给子贡的回复里,可以看到作为管理者应该具备的修养:如果你想做一番大事业,拥有一定的社会地位,你一定要建立一套和激励机制,让和你共同创业的伙伴们认同你的这个事业,让他们看到事业成功以后自己也能有所得;如果想按照自己设定的职业生涯一路顺畅地走下去,一定要帮助追随你的员工们做好他们的职业规划,并支持他们一路走下去。

作为企业家,要时刻铭记,这是你的事业,不是员工的事业。

员工们没有义务来帮助你完成你的事业,你和员工之间只是赤裸裸的金钱雇佣关系,员工出卖自己的时间和能力,换取一定的报酬。

企业家只有把这个问题想明白了,才不会牢骚满腹,不会痛斥员工没有感恩之心。

实际上,不止和员工,你和供应商等合作伙伴之间的关系大抵也如此,就是赤裸裸的利用关系!
那么,如何让员工和周围的朋友真心地来帮助你?
孔子给了我们答案:“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你为员工们着想,员工们才会为你着想;你替朋友考虑,朋友才会替你考虑。

你努力帮助对方成功,对方才会帮助你成功,这才是共赢。

对方成功了,你自然就成功了。

如果中国的企业,都像中国移动和中国石油这样,嘴里喊着“正德厚生,臻于至善”的口号,实际上却拼命地盘剥消费者的钱袋,则很难长久而“立”。

也许你居于垄断地位,消费者暂时得忍着,但一旦有更好的替代者时,消费者会毫不犹豫地抛弃你。

这个世界,没有谁比谁傻,只有谁比谁聪明!
期待着中国的企业家们,做名副其实的儒商,像子贡这样思考,按孔子说的那样执行。

企业的社会责任,不是拿来说的,而是用来做的!你帮助大家,大家能看到;你欺骗大家,大家也能看到。

人民的眼睛永远是雪亮的!
让我们用孟子的话来告诫自己吧——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君臣的相处之道如此,为仁者的相处之道亦如此!
随机读管理故事:《鱼王的儿子》
有个渔人有着一流的捕鱼技术,被人们尊称为渔王。

然而渔王年老的时候非常苦恼,因为他的三个儿子的渔技都很平庸。

于是个经常向人诉说心中的苦恼:我真不明白,我捕鱼的技术这么好,我的儿子们为什么这么差?我从他们懂事起就传授捕鱼技术给他们,从最基本的东西教起,告诉他们怎样织网最容易捕捉到鱼,怎样划船最不会惊动鱼,怎样下网最容易请鱼入瓮。

他们长大了,我又教他们怎样识潮汐,辨鱼汛。

凡是我长年辛辛苦苦总结出来的经验,我都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他们,可他们的捕鱼技术竟然赶不上技术比我差的渔民的儿子!一位路人听了他的诉说后,问:你一直手把手地教他们吗?是的,为了让他们得到一流的捕鱼技术,我教得很仔细很耐心。

他们一直跟随着你吗?是的,为了让他们少走弯路,我一直让他们跟着我学。

路人说:这样说来,你的错误就很明显了。

你只传授给了他们技术,却没传授给他们教训,对于才能来说,没有教训与没有经验一样,都不能使人成大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