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气管切开术后及并发症处理

气管切开术后及并发症处理

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术后及并症的护理
颅脑损伤患者常有意识障碍,咳嗽反射减弱或丧失、吞 咽反射抑制,导致消化道分泌物易误入呼吸道,同时颅 脑损伤多并发肺挫伤、肺水肿,表现呼吸急促,大量泡 沫样血性痰。因此,为保持呼吸道通畅,减少呼吸道死 腔 ,降低呼吸阻力,提高血氧饱和度,改善脑组织缺 氧,及促进细胞恢复,常需气管切开。但各种有创伤性 人工气管失去了正常气管温暖湿润环境和阻止细菌入侵 功能,且直接与下呼吸道相通,极易引起呼吸道并发症 而加重病情。由此可以看出,对于气管切开术后导致相 关并发症的护理,就显得极为重要。现将要点综述如下:
(5)、确实做好局部创口的护理,尽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 6)、合理使用抗生素,必要时行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调 整用药,尽量缩短用药时间。
谢谢
2、感染:机械通气病人发生肺部感染机会增加4-66 倍,病死率高达25%--50%。气管切开后肺感染率随气道 温化程度的隆低而升高,昏迷病人鼻饲过程中胃液反流误 吸与肺炎有密切关系。病人平卧位是引起误吸的重要因素。 病人的口咽分泌物进入下呼吸道是重要的感染源。0.01ml 的口咽分泌物中即有100000个细菌。故气囊放气时气囊 隐窝处的分泌物易进入下呼吸道,引起肺感染。
( 2)、 湿化方式的选择:包括盖套管的敷料湿化、气管 内直接给药、雾化吸入。气管内给药又分间歇给药及持续给药。 雾化吸入包括超声雾化和氧气雾化法等各种气道的湿化方式。 都有优缺点,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最适宜的气道湿化方式, 减少感染率。
气管切开后常见并发症防治2:
2、 预防感染:气管切开术后患者引发感染的危险因素包括: 疾病本身、侵入性操作、抗生素的应用、住院时间及环境因素 等。气管切开后感染严重影响患者的存活率及预后。预防感染 我们应做到以下几点:
临床常规护理3
正确的吸痰护理:
1、应严格无菌操作,物品专人专用,以免发生交叉感染。
2、吸痰前要检查吸痰器压力,吸痰管是否通畅,吸痰管的外 径不应超过气管套管内径的一半。
3、吸痰时吸痰管一定要在无负压的情况下轻轻插入深约812cm或不能插入为止。随后在有负压的情况下退出,分泌物多 的地方稍作停留,动作要轻柔,禁止粗暴操作,每轮吸痰不超过 2次,否则病人易产生剧烈咳嗽,喉头痉挛,呼吸抑制,导致缺 氧而加重病情(脑缺氧,水肿或出血)。
保持适当体位,防止套管脱落: 1、气管切开后患者的体位不宜过多变动,翻身改
变体位时动作应轻柔,保持头颈上半身在同一直线上, 并时转动,以免套管脱出而发生呼吸困难。
2、烦燥的病人应适当约束肢体,防止拔管。 3、颅底骨折合并脑脊液漏的病人,体位要有利于 引流,防止逆流造成颅内感染。 4、床旁需放备用套管,以防脱管时使用。 5、气管内管消毒取出时注意方向。
4、对咳嗽比较好的病人可适当刺激病人自行将深部的痰由气 管套管喷出,然后再从气管切开口内吸净残余痰液而避免深部抽 吸。
5、近年来已应用一次性吸痰三通管,可保证吸痰时供氧(使 用呼吸机者)。
气管切开后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
气管切开后常见并发症: 导管阻塞 感染 脱管
1、导管阻塞:可影响肺通气量或换气功能,导致缺氧 窒息,故应对气管套管内管清理。
3 、脱管:发生脱管时病人出现有效的呼吸通道发生 窒息。引起急性缺氧,甚至循环骤停。
气管切开后常见并发症防治1:
1、 加强气道湿化:
(1)、湿化液的选择:最常用的气道湿化液为0.9%盐 水250ml+庆大8万单位+氟美松5mg+糜蛋白酶10mg。对肺部 感染者可针对性的加敏感抗生素,以达到湿化气道、稀释痰液, 抗菌等治疗作用。还有人主张用0.45%盐水代替生理盐水。有 人用生理盐水200ml+1.25碳酸氢钠20ml+沐舒坦3mg行气道湿 化。或用1.25%碳酸氢钠进行气道湿化和预防肺部感染效果更 为有效。
临床常规护理1
一般环境因素: 1、气管切开后的病人应安置于监护室内,专人予以
全面日常护理,保持室内清洁安静,空气新鲜,室温 18-20度,相对温度60—70%。
2、每天用消毒水拖地板及擦拭家具。 3、每日通风30分钟以上,病室内每日进行紫外线消 毒,每次时间不少于30分钟,定时监测消毒效果。
临床常规护理2
(1)、建立建全的预防医院感染制度和措施,不断强化医 护人员 的院内感染知识。
(2)、重视医护人员手部清洁,应一人次一洗手、消毒, 以切断传播途径。对特殊感染的病人操作时,应戴无菌手套。
(3)、增强患者抗病能力:可根据需要给予胃肠道要素饮 食、静脉补充高营养等。
(4)、加强基础护理,每日早晚做口腔护理各一次,定时 吸痰、翻身拍背。每日行温水擦洗,保持皮肤清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