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材料3 ……我目前正在改组中国国民党,使本党能有更多的农民、工人参加进来。 为谋求社会的根本改革,还要唤起民众觉醒。 材料4 中华民国就像我的孩子,他现在有淹死的危险。……我向英国和美国求 救,他们站在岸上嘲笑我。这时候,漂来了苏俄这根稻草。因为要淹死了, 我决定抓住它. ─1922年孙中山谈话 据材料1—3分析从1912年到1924年,孙中山的思想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据材 料4分析变化的原因。 变化:由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到明确反帝,唤醒吸收民众。
民权为平民所有 建立各阶级联盟
联 俄 联 共 扶 助 农 工
三 大 政 策
节制资本平均地权
关注工农生活状况
新三民主义或真三民主义,是联俄、联共、 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三民主义,没有三大政策, 或三大政策缺一,在新时期中,就都是伪三民 主义或半三民主义。 ——毛泽东 新三民主义和三大政策之间是怎样的关系?新 三民主义是否等同于三大政策?
——1794年马葛尔尼勋爵
1、近代中国“失去纪律与安全”了吗?请举例。
2、是否曾努力在其破旧的基础上重建过?
“师夷长技以制夷”地ຫໍສະໝຸດ 阶级抵抗派“师夷长技以自强”
地主阶级洋务派
维新: 君主立宪
资产阶级维新派
四 万 万 黄 种 人 已 为 欧 人 注 籍 之 奴 。
中国!路在何方?
屠龙大会
两 千 万 里 山 河 已 为 白 种 殖 民 之 地 ,
原因:辛亥革命后维护共和斗争失败;英美列强拒绝帮助;苏俄的帮助
二、新三民主义
1、新三民主义提出的背景
(1)十月革命鼓舞; 共产国际、中共的帮助(客观) (2)多次斗争失败的教训; 孙中山与时俱进、顺应潮流的精神(主观)
2、新三民主义的提出
1924年中国国民党“一大”(广州) 核心内容:三大政策,即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华商纱厂1895年至1898年间的纱锭设备分布情况
年份 1895 1896 1897 1898 上 海 133,972 133,972 139,272 161,084 苏浙地区 — 11,048 54,440 54,440 合计其他各地 174,564 185,612 234,304 306,180
1905年8月
《民报》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建立民国,平均地权。
3、内容
民族主义
前提
三民主义
民权主义 创立民国
核心
民生主义
补充和发展
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
平均地权
推翻清王朝反动统 治,实现民族独立
民族革命
推翻封建帝制, 建立资产阶级共 和国
政治革命
“核定地价” “国民共享”
社会革命
民族独立、民主自由和民生幸福
1896年断发后的孙中山
“所有希望完全成泡影,…… 孙先生的志向益发坚决,在檀香山 就积极筹备兴中会(1894年),找 人入会,一定要反抗满洲政府。”
——陈少白 《兴中会革命史要》
改良思想 (君主立宪制) 1896年断发易服后的孙中山
民主革命思想 (民主共和制)
2.提出——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1)时间 (2)机关报 (3)纲领
… …不让这些死者白白牺牲; 以便国家在上帝福佑下得到自由的 新生。并且使这个民有、民治、民 享的政府永世长存。
——1863年11月林肯在葛底斯堡的演讲
受美国“民 有、民治、民 享”思想启迪 三民主义的意思,就是民有、 民治、民享。意思就是国家是人 民所共有,政治是人民所共管, 利益是人民所共用。
——孙中山
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中国谋幸 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 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 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 制,故要社会革命。
孙中山:《三民主义和中国前途》
4.评价
内容
对应的同 盟会纲领
具体含义
评价
反映了人民的意愿和时 代的要求 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 没有明确提出反帝要求 从理论上解决了革命政 党迫切需要解决的夺取 政权与建立政权的问题 缺少具体的可操作的办 法 解决土地问题反映孙中 山维护广大人民利益的 美好愿望和对世界潮流 的敏锐观察 没有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 和彻底解决农民土地问题
民族主义 驱除鞑虏 暴力推翻清王朝 (民族革命) 恢复中华 实现民族独立自主
民权主义 推翻帝制 (政治革命) 创立民国 建立民主共和国 国民主权 核心 民生主义 核定地价 平均地权 (社会革命) 国民共享
前提
补充和 发展
≠平分土地
5、三民主义的实践
三民主义对中国革命 辛亥革命 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中华民国成立 你能用已学习过的史 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实说明吗?
3。旧三民主义与新三民主义内容比较
旧三民主义 新三民主义 新发展
民族 反对民族压 主义 迫,反对满洲 贵族的统治
民权 推翻君主专 主义 制政体,建立 国民政府,国 民一律平等 民生 主义 平均地权、 核定地价
联俄 对外:反对帝国主义侵 ①不反帝→ 联共 略,中华民族自求解放;
对内:中国境内各民族 一律平等。 反帝②反满 →民族平等
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没有明确反帝主张;
认清帝国主义面目,提出明确反帝主张。
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享有人身、言论、著作、 集会、结社、迁移等项自由和请愿、诉讼、选举及被选举等项 权利。 ——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一是给反对帝国主义的个人及团体以自由权利;二是剥夺 效忠于帝国主义和军阀的团体或个人的自由权利。使政治机构 民主化,主张召开国民会议,实行新的选举制度,使人民能够 真正参加管理政权。 ——1924年《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
通过上表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一 三民主义(旧三民主义) 1.背景:
政治 经济
阶级 思想
民族危机日益加深 改良救国方案失败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资产阶级革命派登上历史舞台 西方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
中国民主革命 的先行者—— 孙中山先生
“窃尝深维欧洲富强之本,不 尽在于船坚炮利,垒固兵强,而 在于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 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此 四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 本也。我国家欲恢扩宏图,勤求 远略,仿行西法以筹自强,而不 急于此四者,徒惟坚船利炮之是 务,是舍本而图末也。 --孙中山《上李傅相书》 (1894年6月)
1911
1912
1.冲击封 建体制
2.推动社 会生产力
3.革新 风俗习惯
4.民主共 和观念深 入人心
5、三民主义的实践
革命!路在何方?
1911 1912 1913 -1922
辛亥革命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二次革命”
反袁独裁
护国运动
反袁复辟
专制
护法运动
维护《临时 约法》
民主
“法、美共和国皆旧式的,今日惟俄国 为新式的。吾人今日当造成一最新式的共和 国”。 ——1922年孙中山 “我党今后之革命,非以俄为师,断无成 就!” ——1924年孙中山
(2)局限性:
新三民主义在理论上、纲领上仍未超出资产阶级民主主 义的范畴。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辞世
孙设想一场由全体中国人推进的毕三次 革命之功于一役的革命:推翻满清与帝制的 民族革命;建立共和与民权的民主革命;平 均地权并节制资本主义罪恶的民生革命。这 种宏大的革命方式,在世界历史的革命中也 是罕有其匹的。
——徐中约《1600—2000中国的奋斗》
“必须唤起民众,联合世界上平等待我 实行国营和私营经济并存,今日中国实践证明 之民族 ,共同奋斗 !” ——孙中山遗言
其正确性。
“中国实业之开发应分两路进行,(一) 个人企业,(二)国家经营是也。凡夫事物 “唤起民众,结成广泛的统一战线”。(抗战期 可以委诸个人,或其较国家经营为适宜者, 间中共提出) 应任个人为之,由国家奖励,而以法律保护 之。……至其不能委诸个人及有独占性质者, 应由国家经营之。”
以俄为师 以欧美为师 孙中山的思想认识有何变化?
材料1:“八月以来,义旗飙发,诸友邦之抱和平之望,持中立之态,而报 纸及舆论,每表其同情。邻谊之笃,良足深谢。” —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言书》 材料2:“革命以来迭次发生乱事,均因各国援助一派武人,逞其野心所致。 故非排除扰乱中国之外国势力,中国之统一和平乃决不可能。” —1924年孙中山《在神户欢迎会上的演说》
材料一:“若夫革命主义,为吾辈所倡言……八月以来,义 旗飙发,诸友邦之抱和平之望,持中立之态,而报纸及舆论, 尤每表其同情。邻谊之笃,良足深谢。” ——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言书》
材料二:“革命以来迭次发生乱事,均因各国援助一派武人, 逞其野心所致。故非排除扰乱中国之外国势力,中国之统一 和平乃决不可能。” ——1924年孙中山《在神户欢迎会上的演说》 从1912年到1924年,孙中山的思想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 ①民权由资产 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和 阶级掌握→平 封建军阀之个人及团体, 民共有 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 ②普遍平等的 民权 利。 平均地权,节制资本, 关注工农 扶助 实行“耕者有其田”。 农工
认识 三民主义学说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核心纲领
新 三 民 主 义
民生
民族 民权
反帝国主义侵略
4、新三民主 义的实践
1924 1924--1927
国民党“一大” 国共合作建立 国民大革命运动
5、影响
在新三民主义的指导下,国共进行了第一次国共合作,推 动了以北伐战争为主要标志的第一次大革命高潮的到来。
6、评价
(1)进步意义:
反帝反封建 、民主共和
新三民主义同中共的民主革命纲领在若干基本原则上是一 致的,是国共两党的合作的政治基础,推动了国民大革命 的发展和高涨。
创立民国:
“今者由平民革命以建国民政府, 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大总统由 国民共举,议会以国民公举之议员构成 之,制定中华民国宪法,人人共守。敢 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