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张力障碍(全)[整理]
17
●Wooten等发现常染色体显性 遗传的本病患者,血浆多巴胺 -羟化酶(D H)增高,而认为 肌张力障碍运动是由于在中枢 交感神经过度活跃下D H周围 合成增强所致。
18
病因与发病机制
临床表现
19
临床表现
• 特发性肌张力障碍的一般临床特征 起病年龄:多见于5~15岁的少儿。 性别无差异。 • 过去史:一般无围产期及婴儿期损伤史。 • 起病:大多无任何诱因,但也有在头部 外伤或感染为契机起病。 • 初发症状:常以足过伸、过屈伴内翻或一 侧肩低垂等姿势异常为初发症状。
22
临床表现
分型与临床特征
·一般,肌张力障碍通常是根据不同病
因、发病年龄和身体受累部位三种参数 进行分类。近年有根据异常基因分类, 其中主要为DYT1基因突变 · 不同病因的各种继发性肌张力障碍, 其临床表现迥异
23
分型与临床特征
· 特发性肌张力障碍的临床表
现则与发病年龄关系密切, 发病年龄越小,受侵部位越 广泛,症状也越重,少儿起 病者多侵犯四肢及躯干(全 身型);成人起病者多侵犯 面部和颈部(局限型)。
8
遗 传 病 学
9
遗传病学
• 特发性肌张力障碍分为遗传性与无遗传性二大类, Oppenheim报告的Ashkenazi 区Jewish(犹太)家系 的肌张力障碍患者,大都属有遗传性型(常染色体 隐性遗传),称做Oppenheim型肌张力障碍 (Oppenheim’s dystonia)。 • 1944年Herz分析120例本病患者,发现家族中有 同样发病者,而提出本病与遗传有关。 • 据近年欧美流调资料:犹太人一般为常染色体隐 性遗传;非犹太系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其渗透 率约40%,携带者约60%~70%。 • 故过去曾报告非犹太人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肌 张力障碍家族,实际上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6
定义与概念的变迁
• 近年,肌张力障碍医学研究基金会(Dystonia
Medical Research Foundation)名词委员会提出新的
定义为:由于持续性肌肉收缩引起的扭转性、反
复性不自主运动为核心所构成肢位或姿势异常的
一种综合征。
7
流行病学
据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本病多 见于犹太人,发病率为:美国的犹 太籍人1/3.8~4.0万,携带者约1/200 人;美国白人为1/20万。男性略高于 女性(1.4: 1)。
3
目前临床常用名为
• 肌张力障碍(dystonia)
• 畸形性肌张力障碍(dystonia deformans)
4
肌张力障碍,此例患者被Ziehen 历史与概念 认为属癔病范畴。迨至1911年, Oppenheim与Flatau等分别肯定 本病属器质性疾病,不同于癔病。 1919年Mendel通过对33例患者的 详细分析,确定了本病的临床特 征,并命名为扭转性肌张力障碍。 1944年Herz经120例患者的观察, 进一步确认了本病为一独立的疾 病单位。
28
无遗传性者(特发性扭转性肌 张力障碍) △ 全身性 △节段性(segmental) △局限性(fotal): 痉挛性斜颈、 书写痉挛、 口舌下颌肌张力障 碍、眼睑痉挛
特发性肌张力障碍的分类
29
继发性(症状性)肌张力障碍
(symptomatic dystonia): 症状性肌张力障碍 的病因众多,一般可分为伴随于遗传性疾病 及并发于非遗传性疾病二大类。
5
肌张力障碍定义与概念的变迁
• 固定于或比较固定于某一个姿势(Denny- Brown,1962) • 肌张力障碍是一组累及全身骨骼肌或部分肌群的 协同肌(agonist)和拮抗肌(antagonist)同时发生不 协调收缩,引起持续或间歇性以颈、躯干、四肢、 面部肌肉的强烈、扭转样不自主运动和姿势异常。 (Rondot,1982)
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基转移酶(HGPRT)
胱硫醚合成酶(cystathionnine synthstass)
戊二酰基辅酶A脱氢酶(glutaryl CoAdehydrogenase)
磷酸丙糖异构酶(triose phospha isomerase)
35
生化指标而病因不明确的神经变性疾病所致的症状性肌张力障碍
肌张力障碍
dystonia
杨任民
安徽省中医学院神经病学研究所
1
同义词和曾用名
• 肌张力障碍 (dystonia) 曾称畸形性肌张力障碍
( dystonia musculorum deformans; Schwalbe 1908,
Ziehen 1911, Oppenheim 1911); • 进行性脊柱前凸性步行障碍 (dysbasia lordotica progressiva, Oppenheim 1911及Fraenkel 1912); • 扭转性神经症(torsion neurosis , Ziehen 1911);
30
继发性(症状性)肌张力障碍分 类 ●伴随于遗传性疾病者 △Wilson病 △少年型Huntington舞蹈病 △ Hallerroden-Spatz病 △少年性腊样质-脂褐质沉着 症(ceroid-lipofuscinosis)
31
伴发于遗传性疾病的继发性肌张力障碍分类
△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 △家族性肌萎缩性肌张力障碍 型截瘫 △遗传性肌阵挛-肌张力障碍 △伴神经性耳聋的肌张力障碍 △其他
疾 病 名 称 1. Leigh病 2. Fahr病
3. 苍白球色素变性(pagmentary degeneration of the globus pallidus, Hallervonden-Spatz disease)
异常的生化指标 血丙酮酸增加 Ca2+沉着 Ftonic lipidosis of Niemann-Pick病)
5. 腊样质脂褐质沉着症(ceroid lipofuscinosis)
成纤维母细胞内空泡形成
36
(继)
6. 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 IgA降低 症(ataxia telangiectasia) 7. 神经棘红细胞增多症 (neuroacanthocytosin) 8. Hartnup病 9. 神经元核内包涵体病 (neuronal intranuclear inclusion disease) 棘红细胞增多 支链氨基酸等氨基酸尿及 增加 嗜酸性包涵体
1. 肝豆状变性(Wilson病) 2. GM1神经节苷脂累及症(GM1gangliosidosis)
酶异常(缺乏)
铜蓝蛋白缺乏 -半乳糖苷酶(-golactosidase)
3. GM2神经节苷脂累及症
4. 异染性脑白质营养不良
(metachromaticleuko-dystrophy)
氨基己糖苷脂酶(hexosaminidase)
24
分 类
25
根据病因分类
特发性 继发性 心因性
26
特发性肌张力障碍(idiopathic dystonia):
是指原因不明的、无明显其它神经系统 体征的肌张力障碍。根据有无遗传家族史又
可分为遗传性与散发性二类。
27
肌张力障碍-帕金森综合征 △明显一日内波动的遗传性进 行性肌张力障碍 △家族性阵发性舞蹈-手足徐动 症 △早发性遗传性非进行性良性 舞蹈病 △伴意向性震颤的家族性良性 舞蹈病
10
遗传病学
• 日本报告的特发性肌张力障碍,大多为 散发型(非遗传性型),偶有报告为常 染色体显性遗传。 • 菲律宾人报告呈X性连锁遗传。 Kupke等(1990)证明特发性扭转性肌张力 障碍患者的基因定位于X染色体的长臂近 端(Xq21)。
11
的后裔及北美非犹太系的二个 肌张力障碍大家系检测,结果 遗传病学 是由于第9号染色体长臂(9q34) 上的DYT1基因突变所致。 Kramer(1990)报告Ashkenazi区 Jewish家系后裔的肌张力障碍患 者及非Ashkenazi区Jewish家系的 部分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少年 型患者的基因也定位于9q32-34。
20
躯干呈腰椎前弯,骨盆扭转; 临床表现 常伴痉挛性斜颈、震颤、痉挛 性构音障碍以及皱眉蹙目等不 自主运动。 ●肌张力一般减低,但肌张力 异常改变常可受姿位影响。 ●腱反射大多正常,偶可亢进。 ●可伴姿位性震颤或辨距不良, 但无共济失调。
21
Jewish家系后裔 或非Jewish家系
后裔患者的临床特征: ●年龄:5~50岁,平均12~13岁 ●初发症状:四肢肌张力障碍占 90%以上 ●起病年龄愈早,进展愈快,并 有累及全肢体倾向, 但临床表现 形式可多样性 ●病程20~30年,有长达60载者。
2
同义词和曾用名
• 小儿进行性扭转痉挛(progressive torsion spasm of childhood;Flatau及Sterling, 1911); • 扭转性肌张力障碍(torsion dystonia, Mendel, 1919); • 特发性扭转性肌张力障碍(idiopathic torsion dystonia; Eldridge, 1976) • 遗传性扭转痉挛(hereditary torsion dystonia)。
37
根据受累部位分类:
●
全身性 偏侧性
●
●
局限性
节段性
●
●
多灶性
38
●仅累及手的书写动作者称书 写痉挛(writer’s cramp)。 ●累及眼睑或/及面部者 △仅累及眼睑者称眼睑痉挛
(blepharo spasm)
△仅累及面肌者称面肌痉挛
(facial spasm)
△同时累及眼睑及面肌者称 Meige综合征
12
遗传病学
• 因此目前认定,本病基因异常主要定位于9q,其原 因为谷氨酸密码碱基946-948的GAG排列缺失。 • DYT1全长约8kb,编码一种扭转A(torsin A)蛋白, 由332个氨基酸构成,分子量为37813Da,此蛋白 与热休克蛋白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