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词解释1•层次分析法所谓层次分析法,是指将一个复杂的多目标决策问题作为一个系统,将目标分解为多个目标或准则,进而分解为多指标(或准则、约束)的若干层次,通过定性指标模糊量化方法算出层次单排序(权数)和总排序,以作为目标(多指标)、多方案优化决策的系统方法。
2. 城市化最通俗的概念是农村人口向非农人口的转化,农村生活方式向城市生活方式的转变的现象。
3. 城镇体系指区域内一系列规模不等、职能各异、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城镇组成的有机整体,简言之,是一定空间区域内具有内在联系的城镇集合。
4. 建筑容积率建筑容积率就是建筑总面积和用地总面积的比率5. 棊木农田是指中国按照一定时期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不得占用的耕地。
6. 农地整理通过采取各种措施,对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提高耕地质量,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改善农业生态条件和生态环境的行为。
7. 生态经济学生态经济学是生态学和经济学相互交叉而形成的一门学科。
从经济学角度,研究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的结构、功能及其演替规律。
生态经济系统内部各组成部分及其外部环境之间存在着有机联系。
生态系统平衡是其相互作用和协调的一种状态标志。
系统的运行目标就是实现其平衡状态。
8. 土地土地的原意:地球表面具有生产力的综合体土地概念的扩展:地球表血的自然经济综合体9. 土地供需平衡分析是在土地供给量和土地需求量预测和估算的基础上加以比较,依据土地供给和土地需求量两者之间的数量比较借以评价供不应求、供过于求和供需平衡状况。
通过各类用地预期的供给量和需求量计算,以达到协调各类用地的关系。
10.. +.地利用总体规划指在一定的规划区域内,根据地区的白然、经济、社会、条件、土地自身的适宜性以及国民经济发展需要和市场需求,协调国民经济各部门Z间和农业生产各业Z间的用地矛盾,寻求最佳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治理保护进行统筹安排的战略性部署和措施。
11.. +.地复星是指采用工程、生物等措施,对在生产建设过程中因挖损、塌陷、压占造成破坏、废弃的土地和自然灾害造成破坏、废弃的土地进行整治,恢复利用的活动。
12. 土地整治土地整治系指改变土地利用的不利生态环境条件的综合措施。
土地整治规划是指为了使土地资源得以永续利用人为地创造土地生态良性循环的途径和措施的总体安排,称作土地整治规划。
13. 土地利用规划是对一定区域未來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技术经济措施。
14. ±地利用潜力分析是在一定的技术条件投入条件下,土地所具有的潜在生产能力和提供效用的能力。
分析各类用地的潜力,是确定用地数量和调整用地布局的依据。
15. 土地利用分区依据土地利用的地域分异规律,对土地利用进行空间划分的过程。
分区的依据是土地利用的地域分异规律,-•般可分为土地利用的地域分区和用地分区。
16. 土地复垦率土地垦殖率二耕地面积/土地总面积X100%17. 土宜法根据土地质量评价结果,结合国民经济各部门发展対土地的需求和区域土地适宜性特点来确定各业用地的比例结构。
土地质量评价成果是前提条件。
18. ±地利用是人们依据土地资源的特殊功能和一定的经济目的,对土地的开发、利用、保护和整治。
是指由土地质量特性和社会土地需求协调所决定的土地功能过程。
19. 土地资源土地资源是人类赖以身存和繁衍的第一资源,是各种资源之首。
20. ±地利用结构国民经济各部门占地的比重及其相互关系的综合,是各种用地按照一定的结构方式的集合21. 土地集约度生产过程中,单位血积土地上投放的资本和劳动的数量。
集约度的高低与投入量的多少成正比。
二问答题第一章一土地的概念1. 土地的原意:地球表血具有生产力的综合体2•土地概念的扩展:地球表面的自然经济综合体二土地的特性1空间性2自然性3永续利用性4属性的两重性5数量(而积)的有限性三土地的功能1生产功能2承载功能3仓储功能4景观功能四土地利用规划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土地资源合理分配和土地利用合理组织这一特殊才盾。
实质是人类対未來土地利用及其发展趋势作的预先估算过程。
目的在于维持人类生存、优化组织土地利用,保护整个人类利益。
职责是土地供需预测,协调供需矛盾,追求满意效益,引导持续利用。
五如何编制土地利用规划?1准备工作2制定方案3论证4实施5反馈AA*―・第一早一地租地价理论与土地利用规划之间有何联系?1对于土地资源的综合评价和合理开发利用,以及制定土地利用政策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2规划是影响地价的重要因素,“规划即地价”,应根据地价(级差地租)的空间分布规律合理规划(配置)各业用地。
3根据土地用途与地租之间的关系,合理确定土地用途和通过规划來影响土地价格。
二如何利用土地区位理论来编制土地利用规划?1. 依据区位理论,合理地确定土地利用方向和结构,确定各项用地的合理配置点。
2. 通过制定合理的级差地价政策,调控城市区域土地利用及各种生产要素的投入。
三人地协调理论的中心思想?人类与环境ZI'可相互影响,相互改造,相互依存四编制土地利用规划应遵循哪些原则?维护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原则因地制宜原则综合效益原则逐级控制原则动态平衡原则第三章一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内容?1土地利用现状分析2土地供给量预测3土地需求量预测4确定规划目标和任务5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6土地利用分区7确定实施规划的措施二小康指标体系屮包括哪些指标?如何量化?人均GDP基尼系数第四章■土地质量评价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之间有什么联系?是进行土地利用决策、科学地编制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对未来一定时期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的总体部署,因此,对有关基础数据的预测是规划编制重耍内容,对未來土地满足各项用地的需求是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的依据。
二通过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应掌握规划地区的那些情况?摸清土地资源家底和土地利用状况,为制定人地协调发展与强化地域系统功能的土地利用规划提供科学依据土地开发利用程度;土地集约经营程度;土地利用综合效益第五章■农业用地需求量预测?农业用地包括耕地、园地、林地、农副产品用地等。
果园用地需求暈1、确定果品内部需求量(V)2、确定果品的商品率(P)3、确定果品总产量(W)W=V/1-P4、确定果品加权平均单产(YF)5、确定成年果树栽植面积6、确定果园面积S2=S1/1- (K1+K2)林地需求量预测(一)生产林需求量预测生产林包括用材林、经济林和薪炭林。
1、用材林需求量(F 1 )取决于用材林单位面积蓄积量(V)、年伐量(Y)、轮伐期(R)和木材白给率(s),按下式计算:F 1 = Y ・ R ・ s/V2、经济林需求量预测预测方法与果园用地需求量预测方法相同。
3、薪炭林需求量预测预测方法与用材林需求量预测方法相同。
(二)生态林需求量预测生态林包插防护林、特用林等,应分别根据其发展冃的和规划,落实用地范围后,在图上逐片量算用地面积。
牧草地需求量预测(一)确定放牧牲畜标准头数(H)按放牧牲畜发展头数和标准牲畜单位计算放牧牲畜的标准头数。
(二)确定牧草地的载畜量(c)牧草地的载畜量一般根据牧草地单位面积产量(u)、草地利用率(r)、放牧天数(n)和牲畜tl食草量(f)计算,用公式表示:c= (u • r) / (n • f)(三)确定牧草地需求量(G)规划期牧草地需求量按以下式计算:G = H /c其他农用地血积1、副业用地需求量:因各地自然条件不同而有差异2、渔业用地需求量:一般利用现有水面、提高水面利用率、单产二建设用地需求量预测?建设用地又称非农业用地。
主要用于场地,与土地生产力无关系。
建设用地需求量预测内容主要有居民点用地、水利工程用地和公路交通用地居民点需求量用地预测1. 指标概算法:Z=NJz—居民点规划占地面积N—规划人口数J—人均用地定额2. 需求推算法:3. 两区累加法水利工程用地需求量1. 渠道工程用地:Q=sV=a)C (7RI)Q—渠道设计流量(m3/s)3—过水断面(m2)C—糙率系数R—水力半径i—渠道比降2. 水库工程用地:V=(HBL)/KV—库容H—近坝处水库蓄水深度B—近坝处水面宽度L—近坝内水面长度K—系数,6、43. 公路工程用地需求量:A=(2N)/DPA—昼夜平均交通量(辆/昼夜)N—公路年平均货运强度(t)d—汽车运输天数(d)P—每辆汽车载重量(t)第六章一什么是土地利用结构?如何优化?指国民经济各部门占地的比重及其相互关系的综合,是各种用地按照一定的结构方式的集合。
结构合理,才能保持土地利用系统的良性循环,取得土地利用的最大效率。
二拟泄土地利用结构方案的编制原则1切实保护耕地原则2统筹兼顾原则3因地制宜原则4公众参与原则5上下结合原则6依法原则三拟定土地利用结构方案的编制依据1政策法律依据2土地供需依据3计划规划依据四土地利用布局有儿种模式?土地利用布局是对土地利用形式按土地利用结构在空间上布局,因此,把土地利用结构的时空布局形式称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模式,有土地利用分区模式和土地利用类型模式。
五如何配置各种用地?农业用地配置包括蔬菜地、大田作物用地、林业用地、人工饲料地、副业用地配置等,根据各类用地对自然条件、交通条件、市场条件等进行合理选址。
建设用地配置(工业用地配置、交通用地配置、居民点用地配置、渠道配置)居民点用地配置:1建筑要求2卫生保健耍求3兽医防疫要求4组织生产和生活的要求工业用地配置:1应选择产品到达消费地的完全计划费用最小的地点2费用最小的地点3符合生产和建筑的要求4维护生态系统平衡的要求交通用地配置:1现有公路的调查2确定主干道的走向3公路选线的原则渠道配置:1•灌溉排水渠道在水源和容泄区水位即定的条件下,尽可能获得最大的自流灌溉和排水面积。
2•渠道布置应保证工程费用少,渠道输水损失小。
3•渠道选线应尽量少占或不占耕地。
4. 上级渠道的布置应为下级渠道的合理规划和其他土地规划项目的合理规划创造良好的条件。
第七章一居民点的概念1、是人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产物2、居民点是城市、城镇和乡村的总称3、居民点的发展:人类住区二居民点的分类①划分标准历经数次变动②居民点划分层次:城市一城镇一乡村三层次组成③以行政界限代替二城镇化的概念1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H益增加;2城市数量日益增加;3城市规模的口益增大。
四怎样预测城镇化1•商品粮供应率预测法2. 国民生产总值预测法3. 基础投资规模预测法4. 农业人口转化预测法5. 多指标综合预测法五怎样预测居民点的远景人口规模?人口自然增长法劳动平均法六怎样选择居民点用地?组织生产和生活的要求:1•位置适中,对外联系方便2.与高等级公路保持距离(150米)3.水源水质条件好建筑要求:1.地形朝向2.水文地质条件3.土质条件4.安全条件5.节约用地条件卫生保健要求:1•通风舒适坏境2.位置较高3.上风上游4.处理好与其他建筑的关系兽医防疫要求:畜牧场和居民点位置保持适当距离七如何测算居民点用地面积1. 指标概算法①每户宅基地指标、每人占地指标或按耕地而积概算指标②人均定额指标:2. 需求推算法农民建房新增建设用地农村居民点新增占地面积3. 两区累加法先分别计算生活区和生产区的占地面积,然后两区占地面积类加即可得到居民点用地面积第八章-交通运输用地规划有什么作用交通运输用地规划的关键就是确泄合理的交通结构保证运输的安全、经济迅速获得最大的运输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