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艺术体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艺术体育

艺术是语言重要补充方法,就像讲话中我们会用大声代表生气,用笑声代表开心,用手舞足蹈代表焦急或者其他的心情来传递给对方。

所以,每件艺术品都应该有他独特的诉求,这种诉求就是艺术的生命力。

而体育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它以身体与智力活动为基本手段,根据人体生长发育、技能形成和机能提高等规律,达到促进全面发育、提高身体素质与全面教育水平、增强体质与提高运动能力、改善生活方式与提高生活质量的一种有意识、有目的、有组织的社会活动。

本章选取了历史上里程碑式的事件,向大家讲述古代社会丰富的艺术体育世界。

专题七艺术、体育(一)书法1、字体(1)篆书篆书是大篆、小篆的统称。

笔法瘦劲挺拔,直线较多。

起笔有方笔、圆笔,也有尖笔,手笔“悬针”较多。

大篆指金文、籀文、六国文字,它们保存着古代象形文字的明显特点。

小篆也称“秦篆”,是秦国的通用文字,大篆的简化字体,其特点是形体均匀齐整、字体较籀文容易书写。

小篆:鼻祖李斯,字通古,战国时代上蔡人(今河南上蔡县)。

后做了秦相,整理制定了秦代的标准书体大篆:汉字的古代体之一。

它的名字见于汉代著作,与'小篆'对称。

广义指'小篆'以前的文字和书体,包括甲骨文、钟鼎文、籀文和六国文字等;狭义专指周宣王太史籀厘定的文字,即'籀文'。

'大篆'的代表作品,有《石鼓文》和《秦公簋》铭文等。

(2)隶书隶书,隶书也叫“隶字”、“古书”。

有秦隶、汉隶等,一般认为由篆书发展而来,字形多呈宽扁,横画长而竖画短,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

根据出土简牍,隶书起源于战国。

传说程邈作隶,汉隶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对后世书法有不可小觑的影响,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

西汉中期以来,隶书的脱去篆体(包括结构、笔画的写法)而独立的形式,已经完全形成。

隶书的结构特点:①字形扁方左右分展②起笔蚕头收笔燕尾③化圆为方化弧为直④变画为点变连为断⑤强化提按粗细变化汉隶是我国两汉书法艺术的象征。

大致风格有:①工稳端庄类,如《西岳华山庙碑》、《礼器碑》;②方劲古朴类,如《张迁碑》、《鲜于磺碑》;③秀丽飘逸类,如《曹全碑》、《孔宙碑》、;④宽博厚重类,如《衡方碑》、《鲁峻碑》;⑤雄放态肆类,如《石门颂》、《杨淮表记》、《夏承碑》;⑥古拙雄浑类,如《郁君开通褒料道刻石》、《装岑纪功碑》。

(3)行书行书是一种统称,分为行楷和行草两种。

它在楷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源的,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

“行”是“行走”的意思,因此它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像楷书那样端正。

实质上它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

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

行书实用性和艺术性皆高,而楷书是文字符号,实用性高而艺术性相对不足;相比较而言,草书则是艺术性高,但是实用性显得相对不足。

行书到王羲之手中,将它的实用性和艺术性最完美地结合起来。

从而创立了光照千古的南派行书艺术,成为书法史上影响最大的一宗。

行书的布局谋篇:①错落大小②调整轻重③左右挥洒④上下贯穿以上四点是行书布局谋篇的具体方法,“和谐”则是布局谋篇的整体要求。

不论篇幅大小,字数多寡,都是一个统一体,和谐主要包括一下几点:①笔触和谐统一②间白和谐统一③风格和谐统一④字体和谐统一。

行书的用笔有以下几个特点:①点画以露锋入纸的写法居多;②以欤侧代替平整;③以简省的笔画代替繁复的点画;④以勾、挑、牵丝来加强点与画的呼应;以圆转代替方折;结构特点①大小相兼②收放结合③疏密得体④浓淡相融。

行书代表作中最著名的是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兰亭序》,前人以“龙跳天门,虎卧凤阙”形容其字雄强俊秀,赞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4)楷书楷书也叫正楷、真书、正书。

由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横平竖直。

《辞海》解释说它“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

这种汉字字体端正,就是现在通行的汉字手写正体字。

字体分类:1~3厘米的为小楷(小字),5厘米以上的为大楷(大字),之间的为中楷。

但这仅仅是笼统的分法,实际上,现实生活里很少出现过小于1厘米的小字和大到1.8米的大字。

楷体书法最为著名的四大家是:唐欧阳询(欧体)唐颜真卿(颜体)唐柳公权(柳体)元赵孟頫(赵体)钢笔楷书具有以下几个特点:①将就用笔②笔画分明③结构方整(5)草书草书是汉字的一种字体,特点是结构简省、笔画连绵。

形成于汉代,是为了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

草书分为章草和今草,而今草又分大草(也称狂草)和小草,在狂乱中觉得优美。

从草书的发展来看:草书发展可分为早期草书、章草和今草三大阶段:①早期草书是跟隶书平行的书体,一般称为隶草,实际上夹杂了一些篆草的形体。

②初期的草书,打破隶书方整规矩严谨,是一种草率的写法,称为“章草”。

③汉末,章草进一步“草化”,脱去隶书笔画行迹,上下字之间笔势牵连相通,偏旁部首也做了简化和互借,称为“今草”。

章法原则:草书之章法虽难以定形,但也有其必须遵循的原则:①气势贯通②错综变化③虚实相生2、名家名作(1)王羲之《兰亭集序》王羲之:字逸少,汉族,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

琅琊(今属山东临沂)人,后迁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

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

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

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

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在书法史上,他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

代表作品有:楷书《黄庭经》、《乐毅论》、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兰亭集序》、《初月帖》等。

《兰亭集序》:是中国晋代(公元353年),书圣王羲之在绍兴兰渚山下以文会友,写出“天下第一行书”,也称《兰亭序》、《临河序》、《禊帖》、《三月三日兰亭诗序》等。

《兰亭序》全文28行、324字,通篇遒媚飘逸,字字精妙,点画犹如舞蹈,有如神人相助而成,被历代书界奉为极品。

《兰亭序》书法,符合传统书法的最基本审美观:“文而不华,质而不野,不激不厉,温文尔雅”。

其笔法刚柔相济,线条变化灵活,点画凝练,书体以散求正,具有敬侧、揖让、对比的间架美感,成为“中和之美”书风的楷模。

欣赏《兰亭序》,会获得一种非凡的艺术享受。

(2)颜真卿《多宝塔碑》颜真卿:字清臣,唐代的大书法家,陕西西安人,祖籍山东临沂,曾任平原太守、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公,平叛殉职,人品书品为世所重。

书法初学褚遂良,又从张旭悟笔法,参和篆书笔意,正行书均自开天地,其楷书世称颜体,与柳公权有颜筋柳骨之说,颜早年书风用笔庄重雄厚,细横粗竖,蚕头燕尾,结体相背,气象开阔,晚年用笔清劲健硕,易方为圆,老辣自在,结体相向,气势磅礴。

对当时后世影响极大。

《多宝塔碑》:全称《大唐西京千福寺多宝塔感应碑文》。

此碑首题“大唐西京千福寺多宝佛塔感应碑文。

”正书三十四行,每行六十六字。

天宝十一年(公元 752年)刻於陕西兴平县千福寺,宋代移西安碑林,今尚存。

楷书,高285厘米,宽 102厘米,为岑勋撰文,颜真卿书,史华刊石。

《多宝塔碑》是唐代的书法家颜真卿在天宝十一年(公元752年)写的,反映的是他早期的书法风貌,字体工整细致,结构规范严密,用笔一丝不苟,因而这方碑石也是后人初学楷书最通行的范本。

(3)柳公权《玄秘塔碑》柳公权:(778年-865年),字诚悬,汉族,京兆华原(今陕西铜川市耀州区)人。

唐代著名书法家、诗人,兵部尚书柳公绰之弟。

柳公权书法以楷书著称,与颜真卿齐名,人称“颜柳”,又与欧阳询、颜真卿、赵孟頫并称“楷书四大家”。

他的书法初学王羲之,后来遍观唐代名家书法,吸取了颜真卿、欧阳询之长,溶汇新意,自创独树一帜的“柳体”,以骨力劲健见长,后世有“颜筋柳骨”的美誉。

柳公权是楷书书体的总结者和创新家,他在研究和继承钟繇、王羲之等人楷书风格的基础上,遍阅近代书法,学习颜真卿,溶汇自己新意,自创独树一帜的“柳体”楷书,为后世百代楷模,成为“唐书尚法”的突出代表之一。

他的字取匀衡瘦硬,追魏碑斩钉截铁势,点画爽利挺秀,骨力遒劲,结体严紧。

“书贵瘦硬方通神”他的楷书,较之颜体,则稍均匀瘦硬,故有“颜筋柳骨”之称。

传世碑刻有《金刚经刻石》、《玄秘塔碑》、《冯宿碑》等,行草书有《伏审》、《十六日》、《辱向帖》等,另有墨迹《蒙诏帖》、《王献之送梨帖跋》。

柳公权亦工诗,《全唐诗》存其诗五首,《全唐诗外编》存诗一首。

《玄秘塔碑》:全称《唐故左街僧录内供奉三教谈论引驾大德安国寺上座赐紫大达法师玄秘塔碑铭并序》,简称《大达法师玄秘塔碑》,唐裴休撰文,柳公权书并篆额。

因体势劲媚,骨力遒劲,结构严谨,字体清秀,有“柳骨”之称。

《玄秘塔碑》由刻玉册官邵建和及弟邵建初镌。

碑额篆字排三行,每行四字,共十二字。

碑正文楷书28 行,满行54字,总(1302)字。

《玄秘塔碑》立于唐会昌元年(公元841年)十二月,现藏陕西西安碑林,虽历经千年,字画仍清晰完好。

(4)欧阳询《仲尼梦奠帖》欧阳询:(557-641)是初唐的大书法家之一。

字信本,潭州(今湖南长沙)人,官至太子率更令。

幼时聪慧过人,博通经史,工于书法。

由篆隶书得笔,晋帖得韵,隋碑得神;形成笔力遒劲,结构险峻的“圆畅方挺”的新体。

“把两晋和南北朝以来,兴起、演变的楷、行、草书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名声远播国外,并且为历代书苑所推崇。

他传世的碑刻有《化度寺邕禅师塔铭》、《皇甫诞碑》、《九成宫醴泉铭》,墨迹有《张翰帖》、《卜商帖》(唐廓填本)、《千字文帖》及《仲尼梦奠帖》等。

《仲尼梦奠帖》:是中华十大传世名帖之一,纸本,纵25.5cm ,横33.6cm,为唐著名书法家欧阳询所作,是欧阳询现存的四件墨迹之一。

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

《仲尼梦奠帖》行书,九行,行九字,共七十八字。

(5)苏轼《寒食帖》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寒食帖》:又名《黄州寒食诗帖》或《黄州寒食帖》。

是苏轼撰诗并书,墨迹素笺本,横34.2厘米,纵18.9厘米,行书十七行,129字,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