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应试教育的研究

关于应试教育的研究

关于应试教育的研究摘要:1.应试教育始终存在的原因2.应试教育的弊端关键词:应试教育考试制度教育弊端人才培养竞争道德虚化前言:多年来,应试教育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之一。

对此,我们应当思考,应试教育的出现究竟是我们的教育指导思想出了问题,还是整个社会出了问题?为什么我们一直在提素质教育,但学校教育还是围着高考转?从深层次上分析,这是个社会问题,而不单单是教育问题。

而应试教育又存在哪些弊端?这些弊端是否严重?正文:一·应试教育始终存在的原因1.贫富差距的存在。

我国城市和农村及社会各个阶层之间的贫富差距还比较大。

在这样一个环境下,很多家庭特别是农村的孩子都认为要有出路只有上大学,而且是上好的大学,上了好的大学就有好的工作、好的生活。

家长有这样的想法并没有错。

但能上大学特别是上好大学的毕竟是少数,这就带来了激烈的竞争。

为满足社会和家庭对孩子的这种期望,学校卷入其中,不得不以更多学生能考上大学和好大学作为奋斗目标。

为实现这一目标,应试教育也就不可避免了。

这种社会需要和现实是教育界无法抗拒的。

如果没有整个社会教育理念的革新,仅靠教育界自身是很难扭转这一局面的。

办高中不谈升学问题,这所高中对社会就没有吸引力。

现在我们不能回避谈这个事情,需要引起重视的是我们目前把“应试”做到极端了。

2 .教育考试制度的弊端。

科举制度可以说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科举制度通过选拔为平民开辟了一条进入上层社会的道路,这套制度发明以后为世界各国所采用。

但它走到极端以后也带来了弊端,一个就是科举制度成了求功名的敲门砖。

一旦金榜题名,终生受益,功利性极强。

另一个弊端是出现了大量作弊现象。

这两种弊端给今天的学校教育带来的负面影响大于正面。

现在我们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把传统考试方法引向如何选拔人才,而不是应试能力的培养。

3 .传统文化的原因。

应试教育也反映出整个社会在人才这个问题上的认识误区。

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风的愿望强烈,这本无可厚非。

但关键在于何为龙?何为凤?究竟什么是人才?目前对龙和风的理解太单一了,唯有考上大学才能成名、成龙、成风。

这是长时间以来形成的一个观念。

现在这种观念已经从高中阶段扩展到初中、小学、幼儿园,也就是说,我们的孩子都在沿着应试教育模式下人才观的轨迹和思路在成长。

我认识一个密西根大学的教授,他两个孩子,男孩做木匠、女孩做室内装饰,家长很尊重孩子的意愿,让他们根据自身的兴趣和能力去学习和就业。

他们认为只有这样孩子才能身心欢愉地工作和生活,才能成为有用之才。

而多少年来,在传统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的文化背景下,我们的孩子都是按照家长的意愿来塑造。

这种文化带来的后果是孩子只会考试,不会做独立的人。

此外,另一个客观原因是有待改进的分配制度,即教授工资就高、木匠工资就低的死工资制度,以及社会地位的巨大落差,这种状况也使得社会更看重高考的一考定终生的“威力”,考不上大学或好的大学将“贻误”孩子的一生,这不能不成为每个家长必须面对的严峻现实。

4 .人才使用的不计成本。

现在我们的社会用人不计成本,认为什么事情都是学历越高的人来做越好,这实质上是最可怕的误导。

现在一些单位招聘,一定要硕士以上,还要名牌大学的,所以就造成大家都去考名牌大学,盲目追求高学历。

在这方面中美的社会文化有很大差距。

美国的博士生未必好找工作,硕士生、本科生有时倒好找工作。

为什么?因为有一个人才成本的定位问题。

定什么位?定工资的位。

在美国用人有工资标准规定,用博士生要比用硕士和本科生贵,有些岗位并不需要博士生,企业就不愿意用博士二·应试教育的弊端1.应试教育导致道德教育虚化。

应试教育的体制认可的是“分数才是硬道理”于是,从家长到校长,从学生到老师,都瞪圆了双眼盯着学生的考试分数,只有学习成绩好才能一俊遮百丑,有哪个学校、哪个老师、哪个家长真正把培养孩子的品德放在第一位?于是,我们的道德教育越来越弱化、虚化,甚至基本上只是个幌子而已。

2.应试教育导致青少年理想视野狭窄。

高度竞争的应试,使学校和家庭把目光完全聚焦在孩子的升学考试上,几乎完全放弃了对孩子人生终极目标的引领。

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考,考,老师的法宝。

忙碌的老师,辛苦的家长,也只能急功近利,且顾眼前,缺少大视野,大气度和高境界。

思想狭隘的学校、家长,也只能用上名牌大学、考研、读博、娶好老婆、找好工作、升官发财去刺激孩子的欲望。

有无数的家长经常告诉孩子的一句话就是:“你只要把学习成绩搞上去,别的什么都不用管。

”这种教育环境下培养的孩子难免狭隘自私、只顾自己,缺少高尚的思想境界,只有一点赖以谋生的专业知识。

3.应试教育妨碍孩子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意识的发展。

我们的应试教育,为了保证考试的“公平”,需要全国的同龄孩子们在模式基本相同的学校里,开设基本相同的课程,使用基本相同的教材,接受基本相同的教法,做着基本相同的练习题,使用模式基本相同的试卷进行考试,使用基本相同的评分标准进行评分,即使那些论述题、简答题,也有明确而具体的评分标准,要按照给定的“答案要点”分条给分,弯弯的月亮只能象小船,象香蕉就是错的,把学生创造性思维引进死胡同。

逼得绝大多数学生不得不在答题时先要揣摩好命题者的心思。

即使是那些最能体现学生个性特色的写作,也在评卷老师深层意识里暗藏着“主题”“思想”“意义”方面的标准。

应试教育到底是在培养、发展学生的个性与创新能力,还是泯灭个性、扼杀创新?答案不言而喻。

这一教化结果大多时候是通过一次次的考试来实现的。

4.应试教育打击了多数孩子的自信心。

以考试成绩论英雄的应试教育,只能使个别“尖子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和学习的兴趣,让他们的自信心不断得到强化。

而这种应试教育制度很容易使多数成绩不拔尖的孩子产生“我不如别人”的自我意识。

多数学习成绩处于中下游的学生,往往会形成“我不是人才”的消极信念和自卑心理,从而长久抑制他们的潜能的发挥,进而导致他们一生平庸。

5.应试教育磨灭了孩子的多种天赋。

我国的教育,虽然一直强调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中小学也开设了体音美课程、德育课程、劳动技术课程,但在“差一分就上不了大学”的高考现实面前,老师和家长只能逼迫孩子在高考考试科目上下功夫了。

在这种应试教育体制下,学校只关心升学率,家长只看重考试成绩,学校和家长都无暇顾及孩子多元潜能的开发,孩子的才华和天赋,会早早被应试教育制度扼杀!6.应试教育磨灭了孩子的学习兴趣。

应试教育机械的教学机制,以单调乏味的讲课方式、被动被迫的学习形式、无休无止的补课,不断地消磨着中国中小学生的学习热情。

更让孩子郁闷和痛苦的是,他们几乎无法按照自己的兴趣去学习,自己喜欢的书没有时间读,自己喜欢的事没有时间做,自己不喜欢的东西却被强迫着学。

一切都要看升学考试考与不考,只要是升学考试不考的内容,再有兴趣也不能学、不敢学、没有时间学。

于是,老师和学生都只能朝一个方向奔——朝着高考试题的范围去教,去学,天知道有多少华罗庚、杨振宁、丁肇中被这个高考试题掐死在摇篮里!大部分学生的第一选择是尽可能考上“高层次”的大学,而个人的天赋、兴趣、爱好则不敢顾及,这种无奈的现实,使许多人不得不去学习和从事自己并不喜欢的专业,这种对个人兴趣的压抑,其实也是对个性和创造性的扼杀。

7.应试教育导致了学生身体素质的下降。

应试教育把应试和谋生树为一个个目标,学生从小心中充满了对应试和谋生的焦虑,身心不能自由健康地发展,距离教育的本质意义越来越遥远,这是先进教育的发展方向吗?在中国,成千上万的中小学生天天睡眠不足,而成千上万的大学生在天天睡懒觉,这是中国教育的一道独特的风景!如此下去,我们还有可能把中华民族的下一代摧残成东亚病夫!谁为一代人的身体素质下降负责!可是这种灾难不仅仍在加深,而且越来越理直气壮。

为了应试的需要,竟然不相信人的肉体和精神的基本需求,在“分数才是硬道理”的体制下,几乎要把初高中变成监狱,变成“考试集中营”。

这样,孩子们的身体素质能不下降吗?8.应试教育诱发了精神疾病,导致心理畸形。

近年来,中小学生杀父母、杀同学、杀老师的恶性事件屡屡发生,中小学生患抑郁症、自闭症等精神疾病的数量越来越多,中小学生离家出走、沉迷网络、心理变态、性格畸形的情况更是不乏其例。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大多是由畸形的应试教育制度造成的。

能否考上大学,成了家长、老师关注孩子、关注学生的重中之重。

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成绩越关注,孩子的心理压力就越大。

沉重的学习压力,让中国的孩子过早地丧失了童年的乐趣,使他们的心理很不舒展,不舒展就容易发生“病变”。

9.应试教育限制了教师专业化成长。

应试教育何止只是对学生的逼迫,也是对老师的逼迫,在升学率,各种硬指标的压力下,他们不得不去逼迫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下,试问他们如何去考虑自己的生涯规划,如何设计自己的专业化成长。

10.导致了中小学校的无序竞争和畸形竞争。

由于应试教育的评价标准是升学率,所以,为了提高升学率,各个学校便不择手段展开了激烈的竞争。

到现在,这种竞争已经成为无序的竞争,畸形的竞争。

结语:对于应试教育的问题,我认为我们应该跳出教育看教育,要从全世界的视野来进行改革。

高考总是存在的,我们要做的是怎样才能做到扬长避短,要选的是选拔之长,要避的是应试教育压抑人才成长之短。

参考文献:《当前教育的五大热点问题》《应试教育的弊端》《有关应试教育的研究报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