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
中国第二届世界史研究生精品课程班
招生简章
一、宗旨
中国的快速崛起要求我们加强世界历史学科建设,这是国内知识界和教育界人士正在增加的共识。
大家切身感受到,中国的快速崛起是一个世界性现象,也是一个历史现象。
改变着世界秩序,也改写着世界历史。
无论是其产生的正面效应,还是面临的严峻挑战,对中国和世界来说都是一些前所未见的问题,需要从事基础学科研究的学者做出根本性回答。
以研究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大国兴衰规律为己任的世界历史学科,应该回答这样的问题。
但是,由于各种原因,中国世界历史教学和研究,已经严重落后于发达国家,越来越不适应中国国际地位快速提高的时代要求。
因此,有计划培养中国新一代世界历史学者,成为当务之急。
国务院学位办公室从2003年开始,大力推出研究生教育创新工程,面向全国高校研究生举办“世界历史研究生精品课程班”,为完成这个任务提供了重要契机。
作为中国世界历史学科重镇的北京大学历史学系,积极响应有关号召,在2003年成功举办“中国第一届世界历史研究生精品课程班”,在社会上引起较大反响,对有关高校的世界历史教学和科研,起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我系会商北京大学研究生院等单位,决定在今年暑假期间举办“中国第二届世界历史研究生精品课程班”,欢迎全国高等院校研究生报名参加。
二、特点
(1)本课程班授课教授质量高:将在继承我国世界史人才培养优良传统,注重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素质培养之基础上,强调教学内容的前沿性、科学性和国际性。
依托北京高校和科研机构雄厚的研究力量,并邀请全国和欧美国家的著名教授前来授课。
(2)本课程班创新点多:教育观念创新:开门办学,邀集海内外一流教授,培育全国最优秀研究生,注意招收“西、少、边”地区院校研究生;教育体制创新:打破师生单位所有制,实现教育资源共享;教学内容创新:安排成组重点专题,方便学生在比较的视野中深化思考;授课方法创新:用最短时间把有关专题的前沿和精髓介绍给学生,并为学生留出时间和授课教授进行切磋。
(3)本课程班学员在学习期间,可以利用北京大学图书馆和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图书和信息资源。
(4)本课程班欢迎旁听,不收取费用。
三、授课计划
本届课程班开设“美国历史与国际关系研究”和“欧洲研究与史学理论”两组专题,每个专题14讲,共计28讲,每讲4个小时,有关主持人和主讲教授如下:
第一组专题:“美国历史与国际关系研究”(主持人:美国宾州印第安纳大学历史系王希教授)
王希——美国宾州印第安纳大学历史系教授、北京大学长江学者、北京大学
历史学系兼职教授(8讲)
1、“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史学的发展”(Trends and Challenges of the Study of American History since 1960s)
2、“人民主权” 思想的英国起源与美国的建立”(The English Origins of “Popular Sovereignty” and the Founding of Ameri can Republic)
3、“斯科特案与美国公民资格的种族化”(The Dred Scott Case and the Racialization of American Citizenship)
4、“美国内战与美国人历史记忆的政治”(The Civil War and the Politics of Americans’ Historical Memories)
5、“自由主义在美国历史中的转型”(Liberalism and Its Transformations in American History)
6、“美国历史上的国家建设”(1) (国家制度) (State-building in American History)
7、“美国历史上的国家建设”(2) (公民队伍与核心价值观) (Nation-building in American History)
8、“在全球化时代对美国史研究和教学的重新思考”(Rethinking the Study and Teaching of America in Global Perspective)
何顺果——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1讲,下同)
“美利坚文明的历史起源”
资中筠——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研究员、前所长
“从宏观历史看今天美国是否正在进入新阶段”
宋成有——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关于东北亚史学科建设的几个问题”
沈志华——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冷战与中苏同盟的命运”
许振洲——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政治合法性问题研究”
徐蓝——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
“二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第二组专题:“欧洲研究与史学理论”(主持人:北京大学历史学系高毅教授)
张芝联——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欧洲启蒙与现代文明”
马克垚——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封建社会的农业生产力问题”
刘家和——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
“中欧古史治学传统比较”
陈乐民——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研究员、前所长
“欧洲文明能够的特质”
Federico Masini——罗马大学东方学院教授、院长
(待定)
于沛——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所长
“关于全球化的历史哲学思考”
钱乘旦——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英、法、德三国现代化的不同道路”
彭小瑜——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教皇外交与近代欧洲政治”
董正华——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农业现代化的理论与国际经验”
高岱——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关于殖民主义研究的几个理论问题”
李强——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
“西方政治思想史的研究方法与流派”
王鹤——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研究员
“欧洲一体化——多角度透视”
秦晖——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
(待定)
说明:原定部分教授的讲座因行程、时间或联系等问题取消,改由其他教授代替;Federico Masini教授和秦晖教授讲授题目仍在联系中,特此说明。
四、管理办法
开办时间:本课程班将于2005年7月15日至8月1日在北京大学校园内开办。
学员于7月15日到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办公室报到,7月16——7月31日为正式开课时间,8月1日结业。
课程班主持人: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副主任高岱教授。
教务员:卫茗老师。
费用管理:
(1)课程班正式学员和非正式学员免收学费和管理费;
(2)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为正式学员支付学习期间全部食宿费用,来回和市内交通费用自理。
正式学员统一安排在北京大学校内旅馆住宿;
(3)非正式学员住宿费交通费用用自理,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尽力安排非正式学员就近住宿,代为办理北京大学食堂就餐卡。
学习管理: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为正式学员和非正式学员办理北京大学校门出入证件和图书馆临时借书证,提供校园地图,适当补贴正式学员资料复印费用。
历史学系为正式学员出具成绩证明。
结业要求:研讨班采取讲授主讲和师生研讨相结合方式进行。
学员结业需要按时参加所有课程(10%),积极参与课堂讨论(20%),参加结业考试(20%),提交一份结业论文(50%)。
结业论文在课程班结束1周内提交课程班教务员。
结业考试及格分数为70分。
成绩计算:课程班共计112学时,总学分3学分。
学员结业后由北京大学研究生院发给正式结业证书。
学员凭结业证书和成绩证明,将成绩记入所在学校成绩册。
五、招收学员办法
招生人数:40人。
招生对象:(1)全国各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硕士生(二年级以上含二年级)、博士研究生均可报名;(2)欢迎全国各有关高校青年教师和研究生报名非正式学员。
报名手续:(1)正式学员报名时提交本人签字的申请书、所在院系所签章的资格证明和学习成绩单;(1)非正式学员报名时应提交本人签字的申请书、所在
院系所签章的资格证明和身份证复印件。
报名材料在2005年7月5日前,寄达北京大学历史系教务处卫茗老师。
报名材料时间以到达北京大学日期计算,材料上务必注明申请人三种有效联系方式(电话、手机和电子邮件地址)。
录取通知:申请人如果被录取为正式学员,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将通过上述联系方式通知申请人本人,学员报到时再发给书面录取通知书。
申请人如果被确定为非正式学员,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也会通过上述方式通知本人。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将通过电子邮件给正式和非正式学员发送入学注意事项。
联系方式:邮编:100871;电话:(010)——62751654;传真:(010)——62751650;电子信箱:hisjk@.
简章使用范围:本招生简章请宣传张贴。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
2005年6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