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1.人口的数量变化与人口的合理容量(共34张PPT)
1.人口的数量变化与人口的合理容量(共34张PPT)
④劳动力不足; ⑤青壮年负担过重 鼓励生育;接纳海外移民
①粮食供给不足; ②教育、就业问题突出;
③人民生活贫困化; ④人口素质偏低; ⑤产生持久的环境压力等 实施计划生育政策,降低人口自然增长率
人口数量比较稳定,但一些国家还会逐渐 减少
随着控制人口措施的实施,人口增长将趋缓
2.我国的人口问题及对策
上升。2013年后制约我国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是( B )
A.生育政策 B.城市化 C.育龄人口 D.资源状况
5.针对我国的人口问题,我国政府今后可能不会采取的措施是( D )
A.实施全面自主生育政策 B.适度延缓退休年龄 C.大力发展机器人产业 D.大量接纳外来移民
考点三 人口统计图的判读
要点研析
数值大,水平高;数值小,水平低。上图中该国人口死亡率在图示时 间范围内大部分时段低于出生率,反映人口死亡率水平低;2008年死 亡率与出生率接近,人口自然增长率接近于0
2.平面正三角形坐标图的判读
三角形统计图是一个三轴坐标图,给出一个正三角形,在内部作若干条三条 边平行线,并标注出三个坐标所代表的变量,通常用来表示三个变量的地理 事物局部与整体的百分比结构。读三角形统计图时必须注意,图中数据只表 示相对量,即“比重”或“比例”,不表示绝对量;图中每个点都能够读取 三个变量的坐标数值,各构成要素所占比重的总和必然是100%。
4.人口金字塔图的判读 (1)读构成 可直接读出该地区不同年龄段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如下图)。
(2)定类型
年轻型和成年型人口金字塔图对应传统型的人口增长模式,其中年轻型人口 处于加速增长阶段,成年型人口处于增长减缓阶段;老年型人口金字塔图对 应现代型的人口增长模式。
(3)析变化
①正常变化。 ②特殊变化。
3.1980年我国执行计
划生育政策后( B )
A.人口规模开始下降 B.人口规模全持面续放增开加二孩,人口增长速度在短期内会有所增 C.人口增速加开,生始但育减从政慢长策期不来变看,是人波口动自下然降增的长。速故度A项会错降误低。,但人 D.人口规模保口持总稳量定还放是开在单增独加二的孩。,故出B生项人错口误增。加,青少年儿童比重
1.人口的数量变化与人口的合理容量 (共34张PPT)
考点一·人口的自然增长与增长模式 考点二·人口问题 考点三·人口统计图的判读 考点四·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
考点一 人口的自然增长与增长模式
考点图解
请
要点研析
点 击
相
题组精练
关 栏
目
人口增长模式示意图
人口增长模式的判断
不同国家和地区在不同时期的人口增长模式不尽相同,都表现出各自不同的 特征,具体可用以下方法判断
曲线上升,表示数量增加,水平提高;曲线下降,表示数 量减少,水平低。例如上图,读某国家人口出生率变化曲 线可知,从1800年到2008年,该国人口出生率波动下降
曲线越陡,反映变化速 度越快;曲线越缓,反 映变化速度越慢。上图 中,1925年到1950年, 出生率曲线最陡,反映 人口出生率降速最快; 而1875年到1900年, 曲线平缓,反映人口出 生率变化小
3.四边形人口统计图的判读
四边形人口统计图中有两边分别表示两个变量(一般是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 率),另外两边表示一个变量(通常是人口自然增长率),如下图:
对于人口出生率和人口 死亡率,根据一般的直 角坐标图的判断即可得 出数据,而人口自然增 长率的读取,我们一般 以第三个变量作四边形 的一条对角线,读数时 沿对角线方向读取即可。
(1)沿着三个坐标轴数值增大的方向画出三个箭头,如图 中的箭头①②③。 (2)过图中标出的点“*”,分别画出与上述三个箭头平行 且延伸方向一致的三条斜线。注意:在图中平行斜线应 取a,而不是取b(因为斜线b的延伸方向与箭头②不一致)。 (3)读出上述斜线与三个坐标轴的交点坐标,这就是待求 点在三个坐标轴上的坐标。在图中待求点“*”的三个坐 标是0~14岁为23%,15~64岁为73%,65岁及以上为4%。
人口增长过快、青少年及儿童比重过大
①经济发达,生产力水平高;
①经济落后,现代化水平低,需要的劳动力多;
②有良好的社会保险和福利制度;
②社会保险和福利制度不完善;
③人口受教育水平高,生育意愿不强
③政治独立、经济发展、医疗进步
①社会经济负担加重; ②影响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③老年人生活孤单、生活困难;
请
点
击
相
题组精练
关 栏
目
1.曲线图的判读
一个转折点,划分为 两个阶段。如上图,以 1825年为界,死亡率可 划分为两个阶段; 则 可认为1825年之前是人 口增长的第一阶段,即 高出生率、高死亡率、 低自然增长率阶段; 2008年前后,出生率和 死亡率接近,在1%附 近,可认为人口发展进 入新的阶段,即低出生 率、低死亡率、低自然 增长率的“三低”阶段
(1)从时空分布规律判断
①根据所处历史发展阶段(时间):一般地,农业社会及其以前属于原始 型;工业化初期属于传统型;后工业化时期属于现代型。 ②根据国家类型(空间):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属于传统型;个别发展中国 家如中国、古巴等属于现代型;发达国家则属于现代型。
(2)从人口增长特征判断
①定性描述:原始型是“高—高—低”型;传统型是“高—低—高”型;现 代型是“低—低—低”型。 ②定量描述
(2016·天津文综)读图,回答下题。
3.以下四图中,与该省人口增长
率变化过程基本符合的是( C )
2000~2014年的人口数量变化不 是太大,反映出该时段的人口增 1990长~率20相00对年平之稳间,人故口D数项量正是确逐。 年增长的,但每年净增长的数量呈 减少趋势,反映出1990~2000年 该省的人口增长率呈下降趋势。
(2014·全国课标Ⅰ卷)下图显示某国移民人数及其占总人口比例的变化。读 下图,完成1~2题。 1.下图所示的①、②、③、④四幅图
中,符合该国人口增长特征的是( A )
A.① B.② C.③ D.④
2.该国人口自然增长数量最多的
时段为( C )
A.1910~1930年 B.1930~1950年 C.1950~1970年 D.1970~1990年
人口流动规模大
解决措施
调整计划生育政策,转变人口生育观念
大力发展科技教育,提高人口素质
加强经济建设,提高和改善落后地区的社会经济条 件
积极发展交通、经济,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增加就 地就业机会
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独生子女家庭增多 发展社会保障事业,增加就地就业岗位和机会等
(非 (意2105劳11~94动86·0福4年~岁建龄2)0文人人30综口口年数)数人我之与口国比劳2养口负抚少0。动2明老比不担养2儿05下年显年1下断加比年抚5图龄,人降上重是年后养示主口,升,指之,比要数也,劳后老是量就劳动,年人增是动力老抚口加新年逐年养寿所生龄渐抚比命致儿人不养上的,减口足比升增年少减。增,长龄,少长少,老,儿年社抚人会 和老年抚养比的变化趋势结。构读是图主要影响因素。 回答1~2题。
率为正值,说
根成据1~相2关题知。识,读图完1950~1970下年降人幅口度死最亡大率,从B2项6%错下误降到死明约亡出1率0生%误,率,A大项于错
1950~1970年人口自然增长率
由约19%上升到约22%,D项正
1、有关世界人口变化确过程的表述,正确 Nhomakorabea是( D )
A.1950~2010年人口死亡率大于人口出生率
量的变动态势是( B )
A.基本稳定 B.逐年增加
上海市人 口增长率 一直大于0, 故上海人 口总量一 直呈上升 趋势。
C.先增后减
D.整体趋减
考点二 人口问题
要点研析
请
点
击
相
关
题组精练
栏
目
1.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人口问题及解决措施
问题 原因
影响
措施 趋势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人口增长缓慢、人口老龄化
我国的人口问题具有双重压力,既具有发展中国家人口数量多、净增数量大 的问题,又面临着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严重的问题,因此我国要继续坚持计 划生育的基本国策,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同时要建立健全社会养 老保障体系,应对迅速老龄化问题。
人口问题 人口性别结构不合理(男性比重偏高)
人口素质较低 人口地区分布不平衡
B.1950~1970年人口死亡率下降幅度最小
C.1990~2010年人口自然增长率基本不变
D.1950~1970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上升
(2013·浙江文综)下图 为1950~2010年世界 及亚洲、欧洲、非洲、 北美洲人口变化过程。 根据相关知识,读图 完成1~2题。
③人口自然 增长率较高, 应为北美洲
ABCD人....1口9根放力基缓先先快9增2据宽会数慢减增速年加左生逐大持 后 后 减以,新图育渐,续增减少后如出可政不大增出果生知策足量加生仍人,,,接的实口我并大纳人行会国适力外口严逐人度发来进格渐口延展移入的减老缓机民2生越婚0计少龄退器会育高1育3划。化休人加率,年年生严年产剧低我后龄育重龄业我于国我后政,;可国农人国,策为随以人村口城,缓着缓口,增市解我解压即长化老国劳力在速水龄出动,当度平化生力不时会大问人不符情越大题口足合况慢提,的的我下。升我减状国,,国少况国城而政,;情市城府我我。化市可国国水人能劳人平口会动口 4.目前,我国城市人口的生育率低于农村,而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迅速
4A..不全同面生放育开政二策孩可,能人对口我增增国加长放率未,速开总来可度单体人减将独上口缓持二是产或续孩下生降增,降的低加由的影老图,响龄示故是化可D(,项知C故错,C)误项未。正来确30。年人口出生
B.生育政策不变,人口规模在未来30年持续下降 C.放开单独二孩,人口年龄结构将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D.放开单独二孩,人口出生率在未来30年持续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