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天然药物化学经典书籍介绍

天然药物化学经典书籍介绍

天然药物化学经典书籍介绍
《中药大辞典》
《中药大辞典》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出版的第一部大型中药专业工具书,由南京中医学院(现南京中医药大学)编纂,于1958年至1966年完成初稿,1972年至1976年修订,1977年出版,出版时南京中医学院与南京医学院合并,故署名为江苏新医学院。

书中共收载中药5767味,其中包括植物药4773味,动物药740味,矿物药82味,以及传统作为单位药使用的加工制成品等172味。

《中药大辞典》先后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科技成果奖、首届中国辞书类一等奖。

第二版于2006年出版,共收载药物6008味,增补了初版后近30年来有关栽培(饲养)技术、药材鉴定、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炮制、现代临床研究等方面的中药研究成果。

《中草药成分化学》
林启寿编著,科学出版社。

本书按天然成分化学类型分章讨论中草药各类成分的化学,包括理化性质,鉴别方法,结构测定以及提取分离方法,生物活性等方面内容,是植化工作者常用参考书。

《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启动在2009年开始《全国中草药汇编》(第三版)修订工作。

据悉,现行的《全国中草药汇编》最初编纂于上世纪70年代,10年间不断进行研究实践,记载了植物药资源共计4000余种,对各种药物名称、来源、生态、环境、栽培、采制、化学、药理、性味归经、主治用法、附方制剂等都有系统记述。

《中草药学》
南京药学院编,江苏人民出版社,江苏科技出版社。

本书共分三册,上册论述中草药理化鉴别,中草药各类成分的结构类型,理化性质,提取分离方法及中药制剂学等方面内容(1987)。

中册与下册为各论,收载中草药九百余种,按中草药植物系统编排。

本书每药及成分的主要内容附有文献来源,中册(1976),下册(1980)。

《中草药有效成分提取与分离》(第二版)
上海药物研究所编著(1983),上海科技出版社。

本书以中草药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为主要内容,介绍了常用提取分离方法。

某些常用中草药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实例,实践性较强,是植化工作者的常用参考书。

《中草药有效成分的研究》(第一分册)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编著(1972),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本书涉及常用中草药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鉴别及含量分析等内容,是植化工作者的常用参考书。

《中草药有效成分分析法》
沙世炎,徐礼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本书共分两册,上册(1982),下册(1984)。

上下两册收载常用中草药有效成分的理化鉴别,含量测定方法等内容。

共收集常用中草药约200种,并附有中草药名称索引,化学成分索引(中文)及中草药拉丁名索引,中草药成分英文索引,参考文献。

《植物药有效成分的提取与分离》
李伯延主编,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1993年第一版。

本书分上下篇两部分,上篇介绍植物化学研究成果和应用,各种分离技术,并对化学成分类别,检识方法,各种分离材料的结构、性能、常用溶剂,设计方案等内容作了论述。

下篇介绍各类化学成分的分布特点,结构类型,生理活性,理化性质及提取分离方法,并举了不少实例,便于参考应用。

《天然产物化学》
徐任生主编,科学出版社,1993年12月第一版。

最新版为天然产物化学(第二版)本书扼要叙述各类主要天然产物的化学结构、物征,其结构的近代研究方法及某些全合成与生物合成途径,不仅有植物、中草药的各类化学成分,还包括海洋生物、昆虫激素及信息素;不仅有常见的天然产物成分的分离方法与结构测定,也包括立体化学和化学反应;还收载了近年来最新的资料与质谱,核磁共振等新技术在结构研究中的应用,反映了我国科学家的研究成果和特点,是一部具有我国特色的较新颖的天然产物参考书。

《中国经济植物志》
商品部土产废品局,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编著(1961),科学出版社。

上册收载纤维类、淀粉类、油脂类、鞣质类植物。

下册收载芳香油类、树脂及树胶类、橡胶类、药用类、土农药类等植物。

《中国药用海洋生物》
海军后勤部卫生部等编著(1977),上海人民出版社。

本书收载药用海洋生物147种之多。

《南海海洋药用生物》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编著(1978),科学出版社。

本书共收载各类海洋生物213种(药用)。

《黄酮体化合物鉴定手册》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植化室编译(1981),科学出版社。

本手册收集到1974年止国内已发表的黄酮体化合物共1674个,按黄酮化合物类别编号,以分子式、碳、氢、氧数顺序排列,列出了各化合物的中、西文名称、分子式、熔点、比旋度、植物来源与主要参考资料内容。

本手册第二部分翻译了Mabry.T.J等编著的“黄酮体化合物的系统鉴别”一书,并根据编者的实践补充了一些其他必要的内容。

书中附有中文名称、西文索引。

《有机化合物波谱分析》
姚新生,陈英杰等编著(1981),人民卫生出版社。

《光谱解析在有机化学中的应用》
洪山海著(1980),科学出版社。

《薄层层离及其在中草药分析中的应用》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编著(1978),科学出版社。

《核磁共振》
梁晓天(1976),科学出版社。

《核磁共振氢谱》
赵天增编著(1983),北京大学出版社。

《中药研究文献摘要》
刘寿山编著,科学出版社。

共分四册,第一册收集1820-1961年有关研究文献摘要,第三册收集1975-1979年文献摘要,第四册收集1980-1984年文献摘要,全书收载中药研究的国内文献摘要,内容涉及生药、药理及化学成分的研究,并附有文献来源等。

《植物药有效成分手册》
江纪武,肖庆祥编著(1986),人民卫生出版社。

本书收载药用植物的天然活性成分1375个,各成分按英文名称字母顺序排列,其内容包括名称、异名、化学名、结构式、理化常数、光谱数据、植物来源、作用、用途及主要文献出处。

并附有六种索引,查阅甚方便。

《中国种子植物科属词典》
侯宽昭编著(1982),科学出版社。

主要收载各科属植物分布状况,包括世界分布情况,以及植物的形态特征,各属种数等内容。

《天然有机化合物13C核磁共振化学位移》
龚运淮编(1986),云南科技出版社。

本书包括上、下两篇,上篇简要论述了13C核磁共振的基础理论及其应用。

第二篇主要收载了各类有机化合物(2926种化合物)的13C核磁共振化学位移数据。

并附有参考文献出处及中文、西文索引等。

《核磁共振高分辨氢谱的解析的应用》
梁晓天著(1982),科学出版社。

《黄酮类化合物》
(英)J.B Harborne编著,戴伦凯等译(1983),科学出版社。

本书摘译自J.B Harborne等1975年所著《The Flavonoids》一书。

内容包括黄酮类化合物方面的一些技术进展,特别是核磁共振和质谱的应用。

关于黄酮化合物的合成,在植物体内的代谢,生理和功能以及生化
系统学和演化等内容,均有涉及。

《化学化工药学大辞典》
黄天守编(1982),台北市大学图书公司出版。

本书按英文名称顺序排列,内容涉及分子式、分子量、结构式元素分析值、制法、理化性质、用途及文献出处等,查阅方便。

分享自药家网,本文地址:/thread-18442-1-1.html。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