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解读提纲:1、为什么我们要重视对教材的钻研,2、案例:通过对《两位数乘十位数》教材的认识理解怎样来读教材。
通过对《四边形的认识》怎样来分析教材,根据对教学内容承载的前后知识来确定教学目标。
通过《小数的认识》《方程》等来深入地驾驭,创造性地使用教材3、我校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教学生一天为孩子一生——如何专业地读懂教材万州区电报路小学严勇各位老师,为了完成这个任务,我还是从上上周起就开始紧张了,这么专业的问题我真的无法驾驭,好在今天是抱着向大家学习的态度,我们来共同切磋交流,不当之处请多指正。
精心备课是上好一节课的重要前提,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要切实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关键是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样学生才能当堂消化,理解,课后才会少些遗漏少些负担,从我们听了很多老师的课来看,一堂课的成败很大一部分取决于对教材的把握理解是否到位,是否读懂教材要承载的那些东西?一、对话意识1、与《数学课程标准》对话——课程标准作为课程的顶层设计,课程标准的价值取向、基本理念、目标要求及内容标准必然对教师的教学产生重要影响,并成为教师课堂教学的基本依据。
特别要全面深入的理解第一部分的“基本理念”和第四部分的“课程实施建议”,这两部分中的每一句话都隐含着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
我们来了解新课标的一些新东西,对四个学习领域名称的修改:原课标: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修改后: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主要的关键词:——现称为“核心概念”(6个)原课标: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应用意识推理能力(10个)修改后:数感符号意识运算能力模型思想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推理能力数据分析观念应用意识创新意识修改前:双基,基本知识基本能力修改后:基本知识基本能力数学思想方法数学经验2、与教材对话教材是什么?张玉仁说:“在综合考虑数学本身的逻辑规律以及小学生认识规律和心理发展水平的前提下,用数学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基本事实和基本方法联系起来的整体。
这个整体不是知识、原则的罗列和拼凑,也不是各部分数学知识的简单求和,而是一个上下贯通、纵横交叉、紧密联系的知识网络。
”因此正确理解教材、用好教材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数学教学本质偏离与否。
基于以上的理解,我认为现代数学教学要立足教材,深刻领会教材意图,挖掘教材内涵,从而使课堂教学回归数学教学的本质。
能否领会编者意图,是衡量教师理解教材深浅的一个重要标志。
对编者意图理解得越深,越能充分发挥教材在教学中的作用,教学过程是将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认知结构的过程,首先要读教材分析,弄清这个内容的地位、作用、前后联系,以把握新旧知识的联接点和学生认知结构的生长点。
有什么良策帮助我们理解编者意图,更好的吃透教材呢?主要是多问几个为什么,为什么要出现这样的情境图?教材为什么这样安排?例题为什么这样设计?习题为什么这样编排,结论为什么这样引出?备课时主要思考为什么学?(价值)学什么?(本质)怎么学?(人本)例如,吴正宪老师执教的《搭配》,(插入电子课本图)教材就是几件摆放整齐的物品,我们就要思考:难道教材就是这些吗,它背后是什么,是不是学生会这6种搭配就行了,而吴老师在课堂上的表现是精彩纷呈,有意凌乱地出示有效信息——两件上装和三件下装,让学生思考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法。
(教材是整齐摆放),然后通过一个问题情境引出新课:每天起床都要做什么,小兰也遇到了这样一个问题,黑板上凌乱地贴出了5个图片,一件上衣一件下装有多少种穿法?学生自己独立搭配后,教师组织讨论,学生一开始的思维是非常乱的,说着说着就断了就不知道下面怎样摆放了,老师问:弄着弄着就。
这样是问到学生心理去了,学生:糊涂了,乱了,然后在老师的引导下,我们一点一点看到学生在老师的启发下,怎样建立了有序思考问题的思想方法,如何将实物变成图形再转化成符号思考(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认知有三个连续的阶段,即动作认知—图形认知——符号认知。
思维发展有三个阶段,即经历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的发展过程),这样去数学化,这样去建立数学模型。
对于教材,你能多挖掘一步你的课就能再往前一步,搭配这节课吴老师没有仅仅满足于学生会6种搭配就够了,而是将符号,将分类都带进来了。
(观看视频前1分钟+10到25分钟的视频)搜:吴正宪+搭配(第一个视频)读教材时,可以把各种版本的甚至国外的都看看,拿来借鉴,这样会拓宽你的视野,你在设计教学时就会眼界更开阔一些,思路清晰一些,比如估算国内一般问:200元买下面的东西够吗?国外的教材是:有下面几个问题,你觉得什么时候估算什么时候精算?①收银员将费用录入计算机②付账③。
经过这样的思考后教师肯定会提高驾驭教材的能力。
钻研教材、处理教材的另一方面就是精心选编练习。
如果你认为教材中配备的练习不合适就要自己选编练习,一定要克服在布置作业上的随意性,因为那样等于在浪费学生的时间,一个优秀的老师就应该具有根据教材灵活编写练习题的能力。
3、与同伴对话一个人的智慧是有限的,教师经常会遇到凭个人的知识能力难以解决的问题和困难,必须依靠集体的力量才能解决,这一点在我们学校体现相当充分,经常会看到老师们为了某一个内容的处理在讨论在争论,我们作为学校教学管理人员非常欣慰,感谢你们为了孩子也为了自己的成长把好学放在第一位!4、与名师网友对话5、与学生对话这是我们目前还要努力的一件事,我们心中学生观还少了些,特别是对学生的知识起点的考虑少了些,学生已经掌握的是哪些,还没掌握的是哪些,掌握的程度如何,我们千万不能当学生是0知识起点。
对教材理解不深入,对学生关注较少,我们更多的关注了这节课学生要会做哪些题,作业尽量少出错,考试考高分这些趋于功利的东西,这些将学生更多的作为机器作为工具的做法使我们的数学课就是缺乏发展性,延展性。
“人课合一”是课堂的最高境界。
树立这样的观念:对数学教学内容的价值判断支配数学教师的全部教育过程!要把学生由操作工变成思想者!对教材本身的认识,对某个知识本质的认识是我们老师最应该补课的,因为我们大多是师范生,不比数学系数学专业的大学生。
行动研究案例一:《四边形的认识》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电子课本)见小学数学教师2011.7、8合期在意的是“数学思考”——“四边形的认识”教学解读及思考一次“同课异构”的教学研讨活动。
三位教师都执教了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的“四边形的认识”一节内容。
综观三节课,基本流程相同:找四边形——初步小结特征——分四边形——讨论分法——总结特征——巩固练习。
课中分类的环节都做得比较充分,现将分类环节的教学过程记录如下。
教例一当学生把6个四边形从十多个图形中找出来后,教师提出新的要求:这些四边形的边和角有什么特点?哪些四边形的特点是相同的?你能把它们分分类吗?学生自主分类。
教师巡视,有选择地请学生在黑板展示分法。
一位学生分成两类:教师请这位学生说说想法。
生:直角的一组,没有直角的一组。
师:这位同学是从哪个角度来观察图形的?生:从角的特征。
师:从角的特征,还可以怎样来分?……教师注意了引导学生关注分类时观察的角度,但对分得的结果却没有加以利用。
笔者以为,仅仅分好类是不够的。
“分”只是基础,引导学生以“角”或“边”的视角进一步认识某些四边形的特殊性,才是分类所需要达成的目标。
教例二当学生从8个图形中找出四边形后,教师又重新出示了6个四边形。
师:你能介绍一下这6个四边形的特点吗?老师先来说一个,比如4号四条边的长度是一样的。
生:3号的四条边、四个角都是一样。
生:2号图形的两条边是一样的,四个角是一样。
生:6号图形的四条边都不一样。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
现在请你们把这6个图形分分类吧。
学生自主分类后,反馈交流。
生1:A:1、2一类B:3、4一类C:5、6一类师:这位同学是按什么标准来分的?生2:1、2、3号有直角一类,4、5、6号没有直角一类。
师:还有其他分法吗?生3:1、2、5、6一类,3、4一类。
师:他又是以什么标准来分的?生:四条边不一样长,四条边一样长。
……这位教师注意了分类的标准,但在分类前对每个图形特殊性的观察与判定,给后面分类带来了框框。
因为有了对每个图形特殊性的分析,在学生的认知意识中,自然认为每个图形都可以归为一类。
所以,从分的一开始就有许多类产生。
分析学生的学习过程,本节内容的学习应该是一个从一般到特殊的过程,先确认这些图形都是四边形,接着认识一些比较特殊的四边形。
教例三教师请学生在钉板上用橡皮筋围一个四边形。
学生活动后,展示交流。
学生呈现的基本是长方形和正方形,教师自己提供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师:你们围的四边形都—样吗?请你们把这些四边形分类吧。
老师先给你们一些建议,首先想好分类的标准,需要时可以用尺量,同桌可以合作。
……这位教师出现的问题,则是由于学习材料的不足所造成的,请学生用钉板围四边形,优点是学习材料的产生具有生成性,缺点在于:—、由于钉板的特殊性,学生围的大部分图形是长方形或正方形,学习材料不够丰富;二,由于每个学生只围了一个图形,从心理上更为关注自己所围图形的特征,而缺少对其他图形的观察,从而造成对其他四边形的感知严重不足。
此时,要求学生分类则有关注点分散的弊端了。
当然,从总体上分析,三位教师的教学过程似乎都在力求找到分的结果,而对分后结果的应用价值认识不足,课后与三位教师进行了交流,了解到他们的想法:把“分的方法”作为了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旨在引导学生学会分类方法。
于是。
“分正确”便成为三节课共同的目标了。
笔者认为,这样的理解是对教材例2“把图形分分类”的误渎。
“四边形的认识”到底是怎样的一节内容?“四边形的认识”属于“空间与图形”学习领域中“图形的认识”这一内容,是学生在—年级“认识物体和图形”单元学习中,初步认识了特殊四边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础上学习的。
对比北师大版、苏教版、西南师大版和浙教版等多种国内新课程实验教材发现.只有人教版教材单独安排“四边形的认识”这节课。
经过研读人教版教材中与四边形有关知识的编排后发现,这与教材自身编排的序列有关。
在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之前,单独编排“四边形的认识”一课,可以看作是学生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之前的准备课,体现了人教版教材“步子小、有梯度”的编排特点:又因为在人教版教材四边形内容的编排中。
学生在学习长方形周长、面积之前,没有相应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时间,因此,在此安排这节内容,也有弥补教材“四边形内容序列”编排缺陷的作用。
基于此,笔者以为,”四边形的认识”一课的目标定位不应仅仅是四边形基本特征的学习,也不是简单的“把图形分分类”,它还应该承载着以下两个方面的教学内涵。
1.初步体验认识图形的方法和策略从人教版教材的编写情况来看,“图形的认识”除了一年级初步接触一些之外,系统认识是从三年级上册“四边形的认识”开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