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音乐
中国古代音乐——我国音乐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它是中华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古代灿烂文明的一部分。
骨笛和骨哨的发现表明5000年前我国就有相当发达的
音乐文化。
从原始石器时代到青铜器发展顶峰的周期,我国音乐的主要形
式是融诗歌,音乐,舞蹈为一体的“古乐舞”。
《诗经》和《楚辞》是最早
的诗歌集,乐器的种类不断增加,周朝乐器分八类达数十种。
曾侯乙编钟
的发现表明在2400年前我国的音乐演奏,创作,理论和乐器制作已经达到
很高的水平。
从秦汉至隋唐时期,主要流行歌舞音乐。
国内外各民族和地
区间的音乐文化交流,促成了音乐空前繁荣的局面。
宋元以后,戏曲和唱音乐得到发展,出现众多剧种和曲种。
为近代音乐文化的多样化创造了条件。
我国最古老的乐器——距今大约有8000年,是河南舞阳出土的骨笛。
古曲——《春江花月夜》。
古琴——我国最古老的乐器之一。
1.《溪山琴况》——我国历史上全面系统论述古琴表演艺术的专著。
2.有名的古琴师:卫国的师涓,春秋时候晋国的师旷,郑国的师文,鲁国的师襄等。
3著名古琴曲——《高山》《流水》《阳春》《白雪》《雉朝飞》《阳关三叠》《梅花三弄》。
东汉末年:《广陵散》《胡笳十八拍》。
《酒狂》:阮籍,“竹林七贤”,魏晋时期。
《潇湘水云》:南宋,郭沔。
4.最早用文字谱记下来的古琴曲——《幽兰》(《石碣调幽兰》。
5《广陵散》(古琴曲)——描写的是战国时期工匠之子聂政为父报仇刺杀韩王的故事。
全曲共45段。
是我国现存的古老琴曲。
6《流水》(古琴曲)——是我国最古老的琴曲之一。
相传战国时期伯牙鼓琴,子期知音,所奏就是此曲。
谱源自《神奇秘谱》,经清代琴家加工,刊于《天闻阁琴谱》
曲子通过对山泉,小溪,江河,湖海的描绘,抒发了对大自
然壮丽山河的赞颂,曲式为民族传统的“起,承,转,合”结构。
筝——中国古老的民族弹拨乐器,最早见于《史记》记载。
《渔舟唱晚》(筝曲)仿唐筝(十三弦)现代筝(二十一弦)
“相和歌”——形成于汉代。
“相合大曲”是大型的歌舞套曲,也是“相和歌”的最高形式。
1
李延年——汉代音乐家,河北人,是我国最早明确记载善于吸收外来音乐进行创作的歌曲。
李龟年——唐代。
《阳关三叠》——唐代。
合唱曲。
古曲。
是由古琴弹奏吟唱的琴歌。
这是一首唐代的著名歌曲,歌词源自唐代王维的七言律诗《送元二使安西》。
因诗中有“阳关”和“渭城”,所以得名《阳关曲》或《渭城曲》。
又因其曲式有“三叠”的结构,所以又称为《阳关三叠》。
1954年,王震亚将此曲改编为合唱曲。
姜夔——南宋,《白石道人歌曲》,《扬州幔》(古代歌曲,宫调式)。
《月子弯弯照九州》(民歌)——南宋。
曾侯乙编钟——距今有2400多年,湖北随县擂鼓墩出土,目前已知音域最宽的乐器,有5个八度加一个小三度,被国际上誉为“世界八大奇迹”。
我国最早的音乐家——夔。
六代乐舞(雅乐最高典范)——《云门》《大咸》《箫韶》《大夏》《大?》《大武》。
礼乐制度开始建立,我国最早的音乐教育机构建立——周(最高官职:大司乐)。
八音——我国音乐历史上最早的乐器分类方法(标志着中国古代音乐向成熟阶段迈进)。
金,石,土,革,丝,木,匏,竹
宫,商,角,徽,羽——五声音阶中各音的名称。
《诗经》——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乐歌”总集,分为3个部分(风,雅,颂)。
楚声——指古代的楚地民歌,最为著名的作品是《楚辞》。
战国时期著名的楚国民歌——《阳春白雪》《下里巴人》。
孔子——春秋时期,听《韶》后“三月不知肉味”。
伯牙——春秋战国时期。
《列子.汤问》记载“余音绕梁,三日不绝”指——韩蛾,战国时期。
《乐记》——我国最早的一部具有较为完整系统,影响深远儒家音乐美学论著,成书于西汉。
2
《乐府传声》——戏曲声乐论著。
乐府——我国秦,汉时期建立的音乐机构,后指有关音乐文学的体裁。
“清商乐”——魏晋南北朝时期“俗乐”的总称。
1.“吴歌”:江苏南京一带的民间音乐。
2.“西曲”:湖北的民间歌曲。
南北朝时期的龟兹音乐家——苏祗婆。
嵇康——魏晋时期,《声无哀乐论》,“竹林七贤”。
“歌舞戏”——雏形戏曲。
是南北朝时期兴起的一种有故事情节,有角色与化妆、兼有歌舞
伴唱与器乐伴奏的综合形式。
万宝常——隋代。
唐玄宗李隆基——我国古代音乐历史中的帝王音乐家。
梨园——由唐玄宗在内延设立的以教习“法曲”为主的音乐机构。
“燕乐”——在宴会中使用的享乐音乐。
教坊——我国唐代以来设置的训练和管理宫廷音乐表演人员的机构。
宋元时期的说唱音乐形式——唱赚,诸宫调,鼓子词。
杂剧《窦蛾冤》——元代,关汉卿。
杂剧是我国最早的戏曲种类。
《海青拿天鹅》——元代,琵琶曲。
《唱论》——元代。
我国最早论述声乐的理论著作。
朱载育—世界上第一个提出十二平均律计算方法和创造出按照十二平均律原理发音的乐器。
十二律——指一个八度内的十二个半音。
十二平均律——把纯八度的音分成十二个均等的半音的律制。
3
朱熹——南宋。
重视家庭教育与小学教育,重视教学与读书方法,注重学习目的教育。
教师的任务是指引学生读书,“指引者师之功也”。
陆九渊——南宋。
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要抓住根本,立乎大者。
强调读书要熟读精思,反对为贪多而不求甚解。
陈亮——南宋。
主张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反对脱离实际的闭门读书,不着边际的高谈阔论。
王守仁——明代。
主张“致良知:把人的私欲灭掉,教育要陶冶人格。
重视躬行实践,重视独立思考,重视循序渐进,主张因材施教。
王延相——明清。
一.提出人掌握知识必须从“贝闻之知”开始
二.认为求知是思与闻的内外结合
三.主张思习结合以求会通
四.认为要使学习真正掌握知识,不能单靠说教。
戴震——清代。
自学自得。
张之洞——清末。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办好学校,培育人才看作国家根本意义的大事。
严复——清末。
“教育救国论”,科学方法问题。
张骞——近代。
明确把培养师资,兴办学校和救国图强结合起来。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