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斯特地貌区旅游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研究——以贵州省西南地区(安顺、兴义)为例摘要:我国的喀斯特地貌主要分布在贵州、云南、广西、四川、湖南、湖北六个省区,贵州正好位于六省区的核心位置,是喀斯特发育最为激烈的中心区域,而贵州省又主要以西南地区最具特色。
在贵州西南部,随处都可以看到独具个性的自然景观,喀斯特景观就是这万千自然景观的基础。
本文以贵州省西南地区为研究主体,就喀斯特地貌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的相关问题,通过查阅文献、网络搜索、实地调查和综合分析,阐述了该地发展喀斯特旅游业的意义、发展现状、存在问题等,并提出了一些喀斯特地区发展旅游业的具体措施和策略。
关键词:贵州省西南地区喀斯特地貌旅游资源生态环境开发保护贵州作为我国旅游资源丰富的大省,地处西南腹地,集聚了溶洞、瀑布、石林为主的天然景观和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区等旅游资源优势,并且它是世界上岩溶地貌发育最典型的地区。
但是其自然资源和人文风情的整合度较差,导致其旅游资源一直处于周边省份尤其是云南、广西等旅游热点的阴影之下,影响了其在全国的知名度。
因此,如何提高贵州旅游资源的核心文化品位,树立个性鲜明的旅游产品形象,如何科学开发旅游资源,使贵州省变为一个民族文化和生态旅游竞相发展的大省,成为目前贵州旅游开发与旅游业发展所面临的首要任务。
一、贵州省西南地区主要旅游资源概况贵州省西南地区旅游资源丰富,主要由特殊的喀斯特地质地貌、原生的自然环境、浓郁的少数民族风情构成,形成了以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和民俗风情交相辉映的丰富旅游资源。
(一)、黄果树风景区位于中国贵州省安顺市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是国家首批5A级风景区。
黄果树瀑布是该景区的核心景点,是世界上唯一可以从上、下、前、后、左、右六个方位观赏的瀑布,以水势浩大著称。
黄果树瀑布属喀斯特地貌中的侵蚀裂典型瀑布,瀑布高77.8米,宽101米;其中主瀑高67米,宽83.3米,以其雄奇壮阔而闻名于海内外。
黄果树瀑布不只是一个瀑布的存在,以它为核心,在它的上游和下游20千米的河段上,共形成了雄、奇、险、秀风格各异的瀑布18个。
1999年被世界吉尼斯总部评为世界上最大的瀑布群,列入世界吉尼斯记录。
黄果树瀑布群的各瀑布不仅风韵各具特色,造型十分优美,堪称世界上最典型、最壮观的喀斯特瀑布群,而且在其周围还发育着许多喀斯特溶洞,如天星洞,洞内发育各种喀斯特洞穴地貌,形成著名的贵州地下世界,具有极大的旅游观光价值。
(2)、龙宫风景区位于贵州省安顺市南郊,与黄果树风景区毗邻。
龙宫风景区是以暗河溶洞为主称奇、并集旱溶洞、峡谷、瀑布、峰林、绝壁、溪河、石林等多种喀斯特地质地貌景观为一体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有着中国最长、最美丽的水溶洞、中国最大的洞穴佛堂、中国最大的洞中瀑布、全世界最低的天然辐射剂量率、全世界最多、最为集中的水旱溶洞等高品位风景资源。
贵州龙宫中心区有卧龙湖、迎宾洞、龙门飞瀑、龙潭天池、龙宫暗湖、蚌壳岩、虎穴洞等景点组成,上下辉映,别有洞天,宛如神话中龙王所居的水晶宫殿。
天池是一个山间湖泊,碧绿如玉,俗称龙潭,湖水下泻,从巨大的溶洞倾斜而下,水墙壁立,宽25米,高约50米,惊涛奔涌,蔚为壮观,此即龙门,据称为中国地下瀑布之冠。
(三)、马岭河峡谷风景区位于贵州黔西南州兴义市境内,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集雄、奇、险、秀为一体。
马岭河峡谷是一条在造山运动中的大裂水地缝,谷内群瀑飞流,翠竹倒挂,溶洞相连,两岸古树名木点缀其间,千姿百态。
马岭河峡谷风景区地处云贵高原隆起的乌蒙山与广西丘陵之间,碳酸盐可溶岩分布广泛,岩层断裂褶皱复杂,集中体现了喀斯特多层次、多类型地貌景观,与东西两边的黄果树瀑布和云南路南石林竞展风姿,构成冠盖中华的喀斯特风光,被誉为“地球上一道美丽的疤痕”。
特色万峰林景区是马岭河峡谷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兴义市东南部成千万座奇峰组成,气势宏大壮阔,山峰密集奇特,整体造型完美,被不少专家和游人誉为“天下奇观”。
万峰林分为东峰林、西峰林两大景区,景致各异,相映成趣,分别被称为大自然的水画、天然大盆景。
(四)、民族风情贵州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众多,风情独特,有浓郁的民族风情。
各民族的音乐、舞蹈、节日、风俗、民居、服饰等独具魅力。
布依族传统舞蹈有《铜鼓舞》、《织布舞》、《狮子舞》等;传统乐器有唢呐、月琴、洞箫、木叶等;传统剧种有地戏、花灯剧等;布依织锦、蜡染布和民族工艺服装等产品远销东南亚、日本和欧美等地;传统音乐“八音坐唱”有“声音活化石”、“天籁之音”之称,享誉海内外。
苗族最早的乐器是芦笙,芦笙曲调是最早的曲调之一。
苗族的音乐,可分为民歌、芦笙、唢呐和琴箫曲调。
工艺上,刺绣具有独特的技巧,针法多种多样;蜡染历史悠久,独放异彩。
银饰工艺精巧,是苗族服饰中,最耀眼的部分,在裙子、衣服、头饰、手饰等中都有运用。
此外,彝族舞蹈“阿妹戚托”质朴、纯真、自然,被称为“东方踢踏舞”。
布依族的“三月三”、“六月六”、“查白歌节”,苗族的“八月八”等民族节日,多姿多彩,让人留连忘返。
特别是布依族“八音坐唱”、布依铜鼓十二则、查白歌节、土法造纸、布依戏等还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五)、红崖天书原名“红岩碑”,是深藏贵州省安顺市的一处神秘景观,位于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城东约十五公里的晒甲山上。
数百年来,经历代学者先贤孜孜不倦不断探索,山岩上那些仿佛文字的古怪符号,蕴藏着无穷怪异,这引起了国内外史学界的格外重视。
红色岩壁上那些褐红色的神秘符号,非雕非凿,了无刻痕,经数百年风雨剥蚀,却能依然如故,色泽似新。
这种呈现眼前不难察觉的神秘,更能激发人类去探索红崖天书那扑朔迷离的内涵。
(六)、何应钦故居兴义城南的泥凼镇是已故国民政府行政部长、行政院长何应钦先生的故乡。
1890年4月,何应钦出生于镇南一幢木结构中式房屋内。
房屋原是普通民居,是1874年何应钦之父修建的。
后随着何应钦职级的不断升迁,其家人先后改建加高了三次。
为了配套,又新建两幢厢房,最后成为巍峨高大、宽敞明亮的标准三合院建筑。
楼房中的石柱、石凳、石缸、石壁,雕龙画凤,刻制精细;墙上镌刻的“鱼跃鸢飞”,书法精湛;花鸟虫鱼,栩栩如生。
二、喀斯特地区开发旅游资源的意义旅游业的发展以整个经济发展水平为基础并受其制约,同时又直接、间接地促进经济的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旅游业日益显示它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如促进产业调整和优化,增加大量的就业机会,促进对外交流与招商引资等。
喀斯特地貌区大多以丘陵和高原地形为主,交通不便捷,商业不发达,经济较落后。
利用其丰富的旅游资源,大力发展以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带动喀斯特山区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具有重大意义。
(一)、有利于完善基础设施,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旅游业的发展涉及到社会经济文化的许多领域,一个地区的旅游业的发展,除了要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外,完善基础设施也是不可缺少的,这就需要政府在各行各业搞好基础设施建设,搞好社会服务工作。
喀斯特地区经济相对落后,基础设施少,要开发旅游资源,必然要先搞好交通运输、电力水利、网络通信、旅店宾馆、餐饮服务等基础设施建设。
没有足够基础设施的旅游业地,其发展是滞后的,不协调的,不持续的。
(二)、促进相关产业的兴起和调整,促进经济发展旅游经济的基础活动由旅行社、旅游饭店、交通运输三大部门去实施,但还不能满足旅游者的需求,除这些之外,必然要涉及到金融业、建筑业、环保产业、食品工业、农副产业以及饰品加工、美术工艺、文化体育等行业。
游客的这些需求,必然刺激相关产业的兴起、调整和发展,而这些产业发展有利于喀斯特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社会经济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有利于对当地旅游业的宣传,树立品牌形象由于旅游者的文化背景、知识层次千差万别,除了给旅游地带来可观的经济收入外,还带来了丰富的信息,是名副其实的“窗口”行业。
改革开放以来,大量的国内外游客给贵州西南部喀斯特地区带来难以估量的信息,对于大力开发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的合作与交流,对于宣传喀斯特地区自然景观和民风民俗,塑造多彩贵州新形象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旅游业能更好、更快地让其他地区乃至世界了解贵州,了解喀斯特地区旅游资源的价值。
(四)、是当地实现脱贫致富的好路径旅游扶贫是国家扶贫攻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喀斯特地区旅游业肩负的重要使命。
贵州西南喀斯特地区贫困面大、贫困人口多,而开发旅游资源正好架起了“发展旅游业”和“扶贫”之间的桥梁。
由于旅游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就业门槛低、范围广、层次多,在喀斯特贫困地区发展旅游业,可以为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找到就业岗位,增加收入,同时,旅游者的涌入,会带来新的思想、新的观念、促进当地居民文化素质的提高,真正意义上实现了人们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同步增长。
(五)、有利于自然、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喀斯特地区的生态环境比较脆弱,不易恢复,而生态环境的破坏对旅游业产生的不利影响直接且显著,故保护生态环境的任务极其艰巨。
人文景观和民风民俗都是独具特色和不可复制的,一旦破坏,就无法复原。
然而,旅游业又是一项对生态环境、人文景观和民风民俗都依存程度都很高的产业,无论哪个游客,都希望旅游目的地的生态环境保护的最好,人文景观和民风民俗保存得最完整。
喀斯特地区要想更快、更好地发展旅游业,就必须在各方位做好保护。
精心、科学管理的旅游业,不仅能不破坏自然和人文环境,不损耗自然和人文资源,还能促进环境的改善和资源的合理利用,对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六)、有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城镇化建设自国家旅游局2006年提出“2006中国乡村游”的旅游宣传主题以来,我国以“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新风尚”为口号的乡村旅游不断发展,这给欠开发的喀斯特乡村地区带来了发展机遇。
喀斯特地区在开发乡村旅游时,将会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积极进行“村村通”道路和卫星电视建设,农田水利和电网通信设施建设,治理乡村社区环境等。
乡村旅游所聘用的服务人员主要来自当地居民,在经营旅游服务的同时积极推销花卉、饰品、特产等,既降低了经营风险,又增加了农特产、工艺品的附加值。
这些都将拓宽当地农民的增收渠道,促使其向非农领域转化,加快了城镇化步伐。
三、贵州省西南地区开发喀斯特旅游资源的优势贵州省西南地区旅游业因为交通、资金等限制因素,一直以来,都很难有效开发和利用,但近几年来,各地政府积极探索适合喀斯特地区实际的旅游发展之路,并取得一定成效。
在解决了部分限制因素和不断突破发展瓶颈之后,贵州省西南地区喀斯特旅游资源开发和利用也逐步形成一定优势。
(一)、地理位置优越贵州省西南部,位于贵州、云南、广西三省交界处,是三省之间交通网的中心部分,故交通比较集中、便捷。
如有贵昆线(贵阳——昆明)、南昆线(南宁——昆明)两条全国主要铁路枢纽;有汕(头)昆(明)高速、贵(阳)黄(果树)高速、毕(节)水(城)兴(义)高速等多条高速公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