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方法理论
社工扮演协调者的角色要做到:1、启发思考,澄清期待,寻找需求,挖掘动力,强化发展目标;2、说明承担角色、小组作用,提供信息、协调关系,利用资源实现目标。
社区工作
主要内容
社区工作的三种模式
地区发展
社会策划
社区照顾
特点
较多关注社区共性问题;
居民能力重建与整合;
过程目标重要;
重视居民参与。
注重任务目标的实现;
通过治疗,促进个人行为改变。以治疗个人行为作为的主要目标,1、帮助组员在心理、社会和文化适应方面康复、发展和完善;2、预防消极因素
促进组员产生社会归属感,形成相互支持。基于人与环境和人际关系而建立;重点集中于组员与组员间的互动过程。目标焦点:既在个人,也在环境
组员
组员有民主参与社会生活的动机和潜能(同一区域、社区、阶层的人群,特别关注弱势人士)
非正规照顾的服务质量难以保证;
社区对困难人士的排斥和歧视问题。
实施过程包括前后相连的三个主要阶段:进入家庭、评估和介入。特点:
1、以家庭为工作的焦点
2、关注家庭功能失调的评估:家庭形态和结构;家庭系统的弹性;家庭系统的回馈;家庭生命周期;家庭成员症状与交往方式的关系
3、强调家庭功能的恢复:改变家庭成员的看法、改善家庭结构、改变家庭错误观念。
小组工作
模式
社会目标模式
儿童阶段
(3~12岁)
脑重接近成人水平,动作的熟练程度与协调能力日益增长。
语言和记忆功能增强,开始具体化的逻辑思考。
朋辈群体成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自我概念开始形成。
面临主动性或内疚感的冲突。
形成“有能力”的美德。
青少年阶段
(12~20岁)
出现第二性征,生理机能日益成熟。
由叛逆逐渐稳定,开始形成比较稳定的价值观、人生观和待人处事的方法。
形成“智慧”的美德。
个案工作
基本模式
内容
特点
理论假设
治疗技巧
心理社会治疗模式
(1)对人的成长发展的假设
人的成长受生理、心理和社会因素的影响
(2)对服务对象问题的假设
服务对象的问题与服务对象感受的压力有关
(3)对人际沟通的假设
(4)对人的价值的假设
每个人都是有价值的,有待开发的潜能。
汉金斯首次使用“心理社会”概念
人本治疗模式
罗杰斯:以当事人为中心的治疗模式
以人本主义心理学为基础,假设:对人性的基本看法、自我概念、心理适应不良和心理适应失调。
治疗策略:创造一种有利的辅导环境让服务对象接近自己的真实需要,变成一个能够充分发挥自己潜在能力的人。这种人的特征:是理性的人,适应力强,承当责任终于自己,心里上极大自由,丰富创造力
形成“爱”和“关怀”的美德
老年阶段
(65~)
毛发脱落、脊椎弯曲、骨质疏松、记忆力下降,各类老年疾病开始出现,身体逐渐依赖他人。
思维内容偏重对往昔生活的回忆,及对角色转变和发挥余热的认知。
社会角色发生变化;社会参与减少并越来越封闭,从而导致社会地位下降。
主要冲突:自我整合与绝望;“无用论”;孤独感;疾病等。
建立目标和达到目标的标准;
列出、比较并选择可行方案;
测试方案;
执行方案;
评估结果。
1、社区照顾——有需要及依赖外来照顾的弱势人士在机构或住所中获得照顾,三种服务形式
(1)在社区中的家庭里生活,并辅予社区支援
(2)将社区里的大型机构改造为接近社区的小型机构
(3)将大型机构迁回社区,便于接触和探访
2、由社区照顾——协助建立社区支持网络
组员有较严重情绪和行为问题;获得矫治性治疗,而非发展性和预防性帮助
组员在团体中有平等互惠的动机和能力(平等、独立性)
特点
社工
初期和结束:
使能者、倡导者(引导)
中期:资源提供者、榜样‘多用于社会小组和组织小组;
治疗者(临床心理学家、临床社会工作者)、专家
中介者、使能者(协调者)协调小组组员互动、支持、帮助)
是最基本也是最早的个案工作服务模式之一,具有开放性的重要特征。
特点表现在个案工作服务开展的过程中,将服务过程分为研究、诊断和治疗三个相互紧密关联的实施阶段。1、注重从人际交往的场景中了解服务对象;2、运用综合的诊断方式确定服务对象问题的原因。诊断包括三方面:心理动态诊断、缘由诊断、分类诊断;3、采用多层面的服务介入方式帮助服务对象
强调利用理性原则处理问题;
注重由上而下的改变;
指向社区未来的变化。
正常地融入社区;
强调社区的责任;
强调非正规照顾的作用;
提倡建立相互关怀的社区。
实施策略
促进居民之间的交流;
团结邻里;
社区教育;
提供服务和发展资源;
社区参与。
明确组织的使命和目标;
分析环境和形势;
客观地认识自己的能力;
界定和分析问题;
、确定需要:四种需要评估方法(参与性、社会指标、服务使用资料、社区调查);
学校是青少年社会化的重要阵地。家庭、学校及同伴的影响非常大。
自我认同对角色混合。
形成忠贞的美德与积极进取的人生目标
成年阶段
(20~65)
生理机能达到高峰后逐步衰退,并出现更年期综合症。
认识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上升,心智功能活跃,个人特长在工作中得以体现。
建立社会角色,开始真正承担公民的责任和义务。
主要冲突:亲密对孤独;繁殖对停滞。(婚姻、精神健康、就业问题突出)
阶段(年龄)
生理发展
心理发展
社会发展
任务与挑战
婴幼儿阶段
(0~3岁)
大脑发育迅速,是动作发展最快的时期,逐步掌握了独立行走以及用手操作物体的能力。
处于感觉运动阶段,孩子从随意性的天生反射活动过渡到目标取向行为,并在2岁左右形成符号思维的能力。
是形成依恋的重要阶段。
开始寻求自主性,失败会感到羞愧并怀疑自己能力;成功会形成“意志”的美德。
需求理论:
1、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2、阿尔德弗尔的ERG(生存—关系—成长)理论。
该理论把人类需要分为生存需要、关系需要和成长需要。
在人力资源管理领域有较大影响
3、莫瑞:第一需要,生理性需要;第二需要,心因性需要。
4、布赖德肖的社区需求理论:规范性需要、表达性需求、感觉性需求、比较性需求。
人生发展阶段主要特征及主要问题
保证服务质量;
较有效率
1、对服务对象人性化的关怀
2、动员社区普通居民参与社区照顾3、倡导社区层面服务的综合化
不足
无法解决某些问题
调和不同利益群体的手段不足
民主成本高效益低
居民参与率低
服务对象对所提供服务的依赖性上升
资源及权力下放可能引发政府责任与角色问题;
社区资源状况可能不符合社区照顾的要求;
激励机制问题;
—非理性信念的辩论技巧:辩论、理性功课、放弃自我评价、自我表露、示范、替代选择、去灾难化、想象。
1、明确辅导要求2、检查非理性信念3、与非理性信念辩论4、学会理性生活方式5、巩固辅导效果
**帮助服务对象克服情绪和行为困扰的最有效方法是协助服务对象质疑非理性信念。
危机介入模式
1946,林德曼、卡普蓝提出“危机适用”理论
交互或互惠模式,
原则:小组目标的实现依赖组员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小组存在和发展的动力是组员间“面对面”和密切的互动关系。
实施原则
1、小组目标与社区目标是否一致,权衡后果;2、增加组员动力,激发社会责任感;3、遵循民主原则,鼓励组员参与,引导目标共识;4、促进社会变迁目标实现
1、设定个别性治疗目标,寻找共同目标;2、建立小组规范和价值系统;3、预先设定小组聚会内容;4、强调为服务对象工作,而不是一起工作。要求工作者有很强的专业知识,实施步骤:1)收集分析组员的全面信息,准确评估组员需要,估计可能出现的变化;2)选择理论和技术,明确治疗方向。
其他
最早的小组模式,主要在社区层面,
核心的理论概念是社会责任和社会变迁,强调培养公民的社会责任感、社会良知和社会意识,与社区工作有许多相似之处(动员民众参与、形成社会共识和共同任务的完成)
1、临床模式、康复模式
2、社会工作传统模式
在为服务对象提供治疗和康复时与个案工作有许多相似之处。强调通过小组工作技巧来解决成员的心理和行为问题。
人本治疗模式改变了以往个案辅导模式的工作重点,注重以服务对象为中心,创造一种有利于服务对象自我发展的辅导环境。(1)注重社会工作者自身的品格和态度:具备真诚、同感和无条件积极关怀(2)强调个案辅导关系;具备真诚、同感和无条件积极关怀3个条件,内容:表里如一、不评价、同感、无条件接纳、无条件的爱、保持独立性。(3)关注个案辅导过程
包括直接治疗技巧和间接治疗技巧1、直接治疗技巧:直接对服务对象进行辅导、治疗的具体方法(1)非反思性直接治疗技巧(工作者直接提供的服务)支持、直接影响、探索—描述—宣泄(2)反思性直接治疗技巧(工作者与服务对象的互动)现实情况反映、心理动力反映、人格发展反映
2、间接治疗技巧:、同事邻里、社区管理员)
提供直接服务网络——亲人、邻里、居民组织
服务对象自身的互助网络
社区紧急支援网络
3、社区照顾——充足的支援性社区服务辅助(日间医院、护理中心等)
社区工作者角色
使能者、教育者、中介者
技术专家、方案实施者
治疗者、辅导者和教育者
经纪人、倡议者、顾问
优点
营造良好的气氛
提高社区居民能力
推进社区民主
切合中国传统文化
认知行为治疗模式
理论基础:经典条件作用理论、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社会学习理论。
学习中的认知因素:信息加工;信仰系统;自我表述;解决处理问题的方式。
认知行为治疗模式是在行为治疗模式基础上结合认知治疗的要素而产生的。治疗技术:放松练习(应用最广)、系统脱敏、满灌疗法(快速脱敏法)、厌恶疗法、模仿、果敢训练、代币管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