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岳阳楼记》课文理解
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岳阳楼记》课文理解
阅读第三节思考: 1、这一节描写景物的句子有哪些? 写 的是什么时候的景物?有何特点?
霪雨、阴风、浊浪、日、星、山岳、商旅、 樯、楫、虎、猿
2、这些景物体现了洞庭湖景观的什么特征?
面对此景,“迁客骚人”生出怎样的情感? 萧然凄凉
3、为何会产生这种情感?
321、、为面这何对一会此节产景描生,写这“景种迁物情客的感骚句?人子”有生哪出些怎?样的情感? 写的是什么时候的景物?
练习
本文在写作上采用了那些手法?请写出两点。
1、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2、运用对比。
《梁惠王下》中“乐以天下,忧以天下”,范仲淹在本 文中把这句话发展为: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 文章写迁客骚人或悲或喜的览物之情有什么作用?
为了将这类人的悲喜感情与后文“古仁人”“不以 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形成鲜明对比,引出 下文,由写情自然转入议论,突出全文主旨,突出
• 1、先指出岳阳楼的胜景集中在洞庭湖 ,渲染浩瀚的气势。
• 2、接着从空间上写浩瀚的湖面。 • 3、最后从时间上写湖面上变化万千的
壮丽景象。
第2段写洞庭湖的全景,用“衔远山, 吞长江”,如果把“衔”改为“连”,把 “吞”改为“接”好不好?为什么?
洞庭湖是无生命之物,“衔”“吞” 运用拟人手法则使人产生有生命之感,把 “远山”“长江”跟洞庭湖的关系写得活 灵活现,成了一幅气势磅礴的动人画面。 如果用“连”“接”来替换,只是客观地 说明三者的相对位置,画面是静止的,效 果没有这样好。
绍 就借题发挥,写出自己理想的为人处世的
态度,勉励滕子京学习古代有修养的人, 不计较个人眼前的得失,要做到“先天下 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内容导读
•
滕子京是被诬陷擅自动用官钱而被贬的,他到岳
州后,“愤郁颇见辞色”,别人庆贺岳阳楼将落成,
他却回答说:“落甚成?只待凭栏大恸(tòng)数场。”
可见他的情绪极为低落。范仲淹正是借作记之机,含
以
物 喜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己 悲
引
出
为天下
作者的政治抱负
18
•1、本段围绕什么展开议 论?古仁人之心(思想感情)
•2、“古仁人”指什么人? “古仁人之心” 的具体内
容是什么? 古时品德高尚的人 “不以物喜……忧其君”
•3、“二者”指什么?“二者 之为”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二者”:迁客骚人
兰,郁郁青青.而或长 烟一空,皓月千里,浮 光跃金,静影沉璧,渔 歌互答,此乐何极!
阴 睛 和 职 升
骚
之
人情
降
1、 登斯楼也,则 2、登斯楼也, 而
悲 有去国怀乡,忧谗
畏讥,满目萧然, 感极而悲者矣.
则 怡有 ,宠心辱喜旷偕神忘,
把酒临风,其 喜洋洋者矣.
或 喜 或 悲
15
作者用哪些话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 的“悲”和“喜”?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创 人的友谊是从这时候开始的。滕子京支持
范仲淹的政治改革,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
作 庆历四年被贬谪守岳州(今湖南),第二 背 年范仲淹被贬谪守邓州(今河南)。滕子
京心里很有些愤慨, 范仲淹非常担心他
景 惹出祸来,想找机会劝他。恰好赶上他请 介 范仲淹为重修岳阳楼作记。范仲淹身在河
南,望着滕子京送来的《洞庭晚秋图》,
“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概括说明了 “迁客骚人”的“悲”,“心旷神怡,宠 辱偕忘”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 “喜”。这样写是为了将这类人的悲喜感 情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引出下文, 由写情自然转入议论,突出全文的主旨。
1、“或异二者之为”中“二者”指什么? 请从第五段中捕捉有关信息,用六个字概括 “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的特点?
第一部分:①重修岳阳楼的背 景和作记缘由。
第二部分:②③④写登楼所见 景物以及不同景物所引起的不 同的感受。引出下文的议论。 第三部分:⑤抒发作者的旷达
胸怀和政治抱负。
岳阳楼胜景怎样?
从岳阳楼上看到的雄伟景象有哪些?
⑴“衔远山,吞长江”。 气势非凡
⑵“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水波壮阔
⑶“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阴晴变化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 天下之乐而乐”
•翻译: 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
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微斯人,吾谁与归?
• 1、翻译: 如果没有这样的人,我同
谁一道呢?
• 2、“斯人”指谁?
古仁人也暗指滕子京,
表示对滕子京的慰勉和规劝之意。
• 3、本句表达了什么?
表达了作者对古仁人的向往与敬慕之情 和自己的旷达胸怀与政治抱负。
2、“古仁人之心”是怎样的? 3、“古仁人”的忧乐观是怎样的?
4、“进”指什么?“退”指什么?
5、作者用哪些话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 的“悲”和“喜”?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6、“微斯人”的“斯人”指什么人?表 达了怎样的感情?
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
以
以
物
喜衬
为自己
己
托悲
古仁人的思想情感
不
不
以 忧其民 忧其君
文章叙事、写景、议论和抒情相结合 在一起,以叙事作引子,写景引出抒情, 抒情诱发议论,环环相扣,有力地揭示 了主题。
立意美
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
不为外物所动,不论 是自然景物的阴晴圆 缺,还是社会环境的 顺遂艰难,都不能动
摇心中的信念。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在现实生活中,超 越自己个人的忧乐, 以天下为己任,以 利民为宗旨,补救 时弊,积极进取。
霪雨霏霏 薄暮冥冥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 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 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 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览物之情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 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 而悲者矣.
缘由:患得患失,悲景生悲情.
凭
阅读第四节思考:
窗
远
1、这一节描写景物的句子有哪些?
眺
写的是什么时候的景物?有何特点?
小结 本文题为《岳阳楼记》,自然要写岳 阳楼的景色,但作者的意图却是借题发挥, 谈一个人应有的政治抱负,并以此规劝友 人。文章先由叙事入手,从重修岳阳楼的 背景,说到岳阳楼的“大观”,再写“迁 客骚人”登楼时一悲一喜的情怀,最后将 这种情怀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自然 引出议论,说明作者意图。文章把叙事、 写景、抒情、议论自然结合起来,句式上 骈散交错,节奏不断变化,读起来声调铿 锵,使人产生审美的感受。
古仁人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抱负。
• 4. “沙鸥翔集,锦鳞游泳”一句的修辞是
对偶、借代(用鱼的鳞代指鱼)
• 5·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 (对偶 互文)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而少有大
志,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惫甚,辄 (zhé)以凉水沃面;食不给,啖(dàn)粥而 读,人不堪其忧,仲淹不改其乐也。既任 (做官),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以 力主革除弊(bì)政,被谗受贬,庆历五年由 参知政事(副宰相)谪守邓州。范仲淹刻苦 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勤 政爱民,有政声,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 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死之日, 四方闻者,皆为叹息。
2、面对此景,“迁客骚人”生出怎样 的情感?
3、为何会产生这种情感?
312、为这面何一对会节此产描景生写,这景“种物迁情的客感句骚?子人有”哪生些出?怎写样的是情什感么?时候的景物?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
春和景明 皓月千里
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 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 青 里.青 ,浮.而光跃或金长,烟静一影空沉,璧皓月,渔千歌
3.以上文段与《岳阳楼记》所表现 的胸怀抱负有什么内在联系?
• 范仲淹能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胸 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的政治抱负,是与他“少有大志,以天 下为己任”“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 ”“刻苦自励”分不开的。
拓展延伸
一千多年前的封建士大夫能吃苦在前, 享乐在后,能时时处处忧国忧民,这种 闪烁着民族精神的人格力量对我们后人 是一种鞭策,是一种教育。回望中华民 族几千年灿烂的历史,这样的人物数不 胜数。你能从我们学过的古诗文中找出 这样的例子吗?
拓展延伸 读一读 品一品
7、文章哪句话表达了作者的旷达胸襟和政 治抱负?怎样理解这句话?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
我国古代早有“先忧后乐”的思想,即“乐以天下, 忧以天下”来源于儒家的仁爱思想。范仲淹在本文 中把它发展成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 乐”的观点,就是要超越个人的忧乐,以天下为己
任,以利民为宗旨,补救时弊,积极进取。表现 他旷达的胸襟和伟大的抱负。他提倡的吃苦 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在今天仍有着借鉴 和教育的意义。
“二者之为(思想感情)”:
以己悲: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以物喜: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4、哪一句表明作者旷达 的胸怀?
•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翻译:(互文句) •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 (得失)而或喜或悲。
•5、表达作者的政治抱负 和高尚情操的句子:
叙述 作记缘由
(2)概述外景,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岳
引起下文
阳 描写 景物
淫雨霏霏,感极而悲
楼 抒情Hale Waihona Puke (3-4)迁客骚人,记
登楼有感
春和景明,喜气洋洋
议论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试用简要的语言概括中心思想。
通过对迁客骚人登楼时或悲或喜的 “览物之情”的分析议论,表达了作者 “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阔大情怀和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政治抱负。
写文章,往往以一两个警句(关键性 词句)领起全篇,第1段写重修岳阳楼的 背景,这背景是什么?说明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