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10课苏联改革与解体

第10课苏联改革与解体


1、读下列材料答题 赫鲁晓夫先生,您计划进行巨大的改革。这很好!我只想劝告 您不要太匆忙。想两步跨过大深渊可不容易,会掉下去的。 1956年赫鲁晓夫访英期间丘吉尔的谈话 请回答; 1材料中的大深渊是指什么?赫鲁晓夫改革设计涉及哪些方面? 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经济、政治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赫鲁晓夫改革的目的是什么、结果怎样 ? 目的:克服斯大林模式带来的弊端。 结果:并未根本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进入60 年代,改革带来的矛盾日益突出。1964年赫鲁晓夫下台. 320世纪80年代,进行了改革并最终导致苏联解体的领导人是谁? 戈尔巴乔夫
叶利钦VS 戈尔巴乔夫
谁 是 最 后 的 赢 家 ?
权 力 高 端 的 博 弈 ,
“独联体”徽标
‚独联体‛的成立 标志着苏联的初步解体
“独立国家联合体
独立国家联合体
俄罗斯叶利钦、乌克兰克、白俄罗斯三国领导人签署协议,宣布 建立独立国家联合体。先报知美国总统布什后才通知戈尔巴乔夫
4、苏联的解体
1964年 赫鲁晓夫被迫下台
黑白相间的墓碑 毁誉参半的一生
赫鲁晓夫的墓碑 用7块黑白大理石衔 接雕琢而成,代表了 他充满争议、毁誉参 半的一生。据说,赫 鲁晓夫生前曾经辱骂 过这位雕塑家,但是, 在他临终前却嘱咐家 人一定要请这位雕塑 家为他建造墓碑。于 是就有了这样一座构 思奇特、寓意无穷的 雕塑精品。
1991年底
1991年12月25日,戈尔巴乔夫发表电视讲话, 宣布辞去总统职务。…苏联走向解体
苏联解体:无可奈何花落去
结合P62小字部分内容了解过程并思考: 1、苏联解体的时间? 1991年底
2、苏联解体的实质?
社会主义制度被资本 主义制度取代
俄罗斯总统叶利钦
1991年12月25日19时32 分红旗从克里姆林宫上 降落
“公开性”、“多元化”、“民主化”……不仅彻底否定了斯
大林模式,进而否定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否定共产党 的领导。否定社会主义制度。实行西方的多党制。
结果:
苏联政治体制急剧 变化,一党之变成 多党制,国家权力 分散,加盟共和国 脱离苏联的趋势加 快。直接导致苏联 的解体
“八一九”事 件
立陶宛宣布独立
请问:材料说明了什么现象?反映了什么实质问题?
口号不切实际,个人崇拜再度出现。
3.结果失败:
1.没有改变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2.进入60年代,改革带来的各种矛盾日益突出;
3.1964年赫鲁晓夫被迫下台。
4.评价
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并 未根本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体制未变,小修小补无济于事
材料(二) 1961年10月召开的苏共“二十二大”是赫鲁晓夫 政治生涯的转折点。„„接过斯大林晚年的口号,在 通过的新党纲中宣布苏联将在“20年内基本建成共产 主义社会”,同时模仿斯大林个人专权的做法,制造 对赫鲁晓夫的个人崇拜„„苏联报刊沉湎于日益频繁 的报道赫鲁晓夫的活动,并对他大加溢美,这样,赫 鲁晓夫在“清算”斯大林的表象下,实际上在一定程 度上重蹈了斯大林晚年的覆辙,使自己的政策方针偏 离了改革的目标,„„
第10课 苏联的改革和解体
■赫鲁晓夫改革的失败 ■戈尔巴乔夫改革
■苏联解体
自学指导一 苏联的改革和解体 1、赫鲁晓夫改革:背景:1953年 上台后,针 对 时期存在的弊端进行了改革。内容:经济: 主要针对进行改革;政治:批判 ,平反 , 允许 ;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 , 但并未根本改变 的政治经济体制。 2、戈尔巴乔夫改革:背景:1985年 上台后, 苏联经济发展面临 ;内容:先进行 改革, 后进行 改革;结果:经济增长速度和人民生 活水平 ,政治体制 。 3、八一九事件:过程:1991年8月19日由8名苏联 高级官员组成“ ”发动政变,试图 使“ ”但很快失败;影响:戈尔巴乔夫实际 失去了 , 控制全局,苏联的 进 一步加快。 4、苏联的解体:1991年12月8日成立“ ”, 21日共同签署 的文件,25日 正式解体。
‚乱‛
‚僵‛ 垮‛

பைடு நூலகம்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
赫鲁晓夫改革把苏联搞“乱”了,勃列日涅夫改革把苏联 搞“僵”了,戈尔巴乔夫改革把苏联搞“垮”了。特别是 戈尔巴乔夫推行的错误路线是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苏联 的政治、经济和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直接引发“八一九”
“和平演变”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利 用武力侵略不能将社会主义国家消灭的情况 下,通过采用技术交流、文化交往等方式影 响社会主义国家人们的心理、行为方式,进 而使社会主义国家的生活方式、国家运行变 成资本主义式的,从而在不动声色中消灭社 会主义国家的战略。
二、勃列日涅夫(1906—1982)改革
经济改革的 重点是重工 业,苏联的 综合国力有 所提高,但 仍未突破斯 大林木模式 的制约,愈 加僵化 未能突破斯大林模式,反而使这一体制更加僵化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91) 改革重点:经济改革
结果:……
苏联食品短缺,人民排长队购买食品
改革重点:转到政治方面
材料二:1953年到1964年,农庄数目从93300个减少为38300 个,由于部分农庄转为农场,加上垦荒区建立的农场,使得国营 农场的总数从1953年的857个到1964年的10100个。„„农场是集 体劳动,吃大锅饭。 1、材料一反映的是哪项措施的实施成效呢? 2、材料二,反映了怎样的实质问题?
一、赫鲁晓夫改革
1953年3月5日,斯大林突患 脑溢血逝世,终年74岁
留下了世界一流的军事强国和政 治大国的辉煌,也留下了制约苏 联进一步发展的政治经济桎梏。
赫鲁晓夫(1894—1971)
1.开始:
1956年,苏共二十大《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
“秘密报告”:
报告很大胆,后果很严重。
在揭露和批判个人崇 拜上有重大意义,但 全盘否定斯大林的做 法引起思想混乱,对 苏联和国际共产主义 运动产生了极大的消 极影响。
苏联解体有两层含义: 一是苏联分裂成多个国家, 二是社会主义制度被资本主义制度所取代
15个加盟共和国独立
摩尔多瓦
内部 原因
根本原因: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斯大林模式
)的弊端
直接原因: (主要原因) 戈尔巴乔夫改革;
外部原因: 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
有人说,是戈尔巴 乔夫的改革葬送了 苏联,如果不改革 ,苏联就不会解体 。你是否赞同这种 说法?为什么?
列 宁
斯 大 林
“社会主义究竟是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 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 比较好„„,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请回答: -------邓小平
1、邓小平说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指的是什么? 实施新经济政策 2、苏联的模式具体是指什么模式?其特征和弊 端弊端分别是什么? 斯大林模式 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八 一 九 事 件
1991年8月19日凌晨,8名高级官员为了挽救苏联,组成“国 家紧急状态委员会”发动政变。副总统宣布总统戈尔巴乔夫 因健康原因无法履行职权,总统职务由其代为行使,军队开 入莫斯科。 在西方国家支持下,俄罗斯联邦总统叶利钦宣布接管俄罗 斯境内的全部苏军,指责副总统等违背宪法,并要求军民反 对政变。在国内外压力之下,历时不到60个小时,政变遂告 失败。但此后,苏联形势却急转直下,叶利钦及其支持者迅 速掌握国家大权直至苏联完全解体。
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有哪些?
经济方面
1.优先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
2.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造成产品品种少 ,质量差。
3.国家从农民手中拿走的东西太多,严重损害了广大农民的利 益,农民没有积极性,产量长期停滞不前。
4.经济发展粗放,效益低下,消耗和浪费了资源。 政治方面 权力高度集中斯大林手里,个人崇拜和个人专权达到登峰造极 的地步,忽视民主法治
赫鲁晓夫改革
目的: 克服斯大林时期的弊端 措施: ① 经济方面;
②政治方面。
评价:
改革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 斯大林模式,但并未根本改变 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赫鲁晓夫大力提倡种植玉米
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降低交售。开展两项重大改革措施 ——大规模垦荒和推行“玉米运动”。
材料(一)
材料一: 1957年,苏共中央和部长会议又通过决议,从 1958年1月起取消农庄庄员和其他各种副业农产品的义务交售, 代之以支持较高价格的国家收购,在政府的扶植下,家庭副业经 济得到了迅速发展,1958年与53年相比,个人副业生产的肉类增 加33%,奶类增加27%,蛋类增加44%,羊毛增加91%。
从改革的失误中找启示

失误:忽视了国情,没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没有从实际出发,没有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并 加强党的领导,没有处理好民族问题等。
苏联改革的经验教训(启示)?
①克服体制上僵化; ②改革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 ③在发展国民经济的同时必须相应提高人 民生活水平; ④社会主义建设不能违背客观规律,必须 从实际出发,走符合国情的道路 ⑤改革必须在充分准备的前提下稳妥地推 进,确保国内社会安定和民族团结等。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991年8月19 日, 由8名苏联高级官员组成的‘国家紧 急状态委员会’发动政变,试图使‘国家和社会尽快摆脱 危机’。但不到三天,他们就失败了。12月28日,‘独联 体’宣布成立;1991年底,苏联解体。 ①8名苏联高级官员发动政变的目的是什么? 阻止苏联解体 ②此事件对苏联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加速了苏联解体 ③假若没有这件事的发生,苏联会继续存在下去吗?根 本原因是什么? 不会 苏联僵化的体制阻碍了产力的发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