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特殊的仪式——“葬礼”
每个生命都有陨落的时候,每个人都会面临失去至亲的痛苦。
当你参加完一场葬礼的时候,是倍感生命的脆弱更加珍惜当下一菜一粥的平凡的生活,还是感叹时间太仓促,要精彩的活出自我?
当我们送别离世的亲人,眼里是否饱含着泪花,从此天人永隔,他(她)在那一方小匣子里静静的长眠,我们继续感悟人间的鸟语花香。
现今流行最广泛最普遍的安放亲人的方式—火葬。
火葬是一种处理尸体的方式,具体而言是以火把尸体烧成骨灰,然后安置在骨灰瓮中、埋于土中、撒于水中或空中,甚至以火箭射上太空。
印度教、佛教盛行火葬,其中以佛祖释迦牟尼,圆寂后火葬留下舍利子而闻名于世,世界各地的佛教徒纷纷效仿死后火葬的葬式。
少数民族同胞不火葬,比如说回族,因为信仰伊斯兰教的关系最忌讳火葬,回民离世后一般由阿匍主持土葬葬礼。
土葬,是世界上各民族普遍采用的一种葬式。
又称“埋葬”。
约产生在旧石器时代中期的早期智人(或古人)阶段。
西欧的莫斯特期墓葬,是迄今所知的最早土葬。
在贫瘠的农村,现在依然流行着一种原始的安葬亲人的方式—土葬,亲人离世,替他们穿戴整齐衣物,整理好遗物。
将他们的尸首安放在棺材里,找一个风水宝地安置—俗称坟头。
到了过年亲人会到坟头祭拜,清明节亲人会到坟头挂清。
蒙古族和藏族同胞实行天葬,西藏人推崇天葬,是认为拿"皮囊"来喂食秃鹫,是最尊贵的布施,体现了大乘佛教波罗蜜的最高境界-
舍身布施。
一直以神秘恐怖著称的天葬却有一番大义凛然的江湖义气和宗教的大爱无私。
其实不管是土葬也好,火葬也好,甚至天葬。
我们对于亲人的思念总会诉说不尽。
随着农村城镇化进程,很多农转城回不到曾经的故土,随着时代的变迁,我们越来越多人的选择了候鸟式的生活,现在网络上不是流行老漂一族的说法吗?年迈的她们,离开家乡,来到一座完全陌生的城市,敲开一扇门。
门里,住着她们的儿子儿媳或女儿女婿,还有与她们的1/8基因相同的小生命。
从此,含饴弄孙成了他们的新工作。
在享受天伦之乐的同时,她们的内心有着不少因漂泊异乡而产生的孤独和烦恼……这些为照顾第三代而远离家乡、来到陌生大城市的父母,被称为“老漂族”。
他们不单单的在北上广生活,甚至有的举家搬迁到了东京,巴黎,纽约。
回不去的故土,无根的漂泊。
他们离开了人世,将会有一场怎样的葬礼呢?
在国外悄然兴起了一种特别的葬礼——“钻石葬”。
用逝去亲人的骨灰或者毛发制作成生命钻石,佩戴、收藏、供奉,让哪些远离故土的人们,在逝去亲人的同时有一些藉慰。
带给他们一场特别又有意义的葬礼。
折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