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TS16949五大手册管理文件

TS16949五大手册管理文件

东莞市远见金属制品有限公司ISO/TS质量管理体系work management files五大手册管理文件管理者代表编制:总经理批准:生效日期:2011年09月01日一、APQP作业规范(WI-GC-01)1.目的合理利用资源,以最佳作业条件,保证产品质量,交付给客户满意的产品。

2.范围适用于本公司新产品過程設計的质量先期策划.3.职责3.1 工程部:负责主導制定产品质量先期策划。

3.2 各部门:负责各自工作任务的实施。

3.3多方能小组:过程设计、分析、样件试制、PPAP计划、PFMEA。

3.定义4.1 APQP&CP: 產品品質先期策劃4.2 FMEA:失效模式和效果分析4.3 MSA:测量系统分析4.4 SPC:统计过程控制4.5 PPAP:生产性零组件批准程序5.作业程序5.1 计划和确定项目后成立APQP小組.APQP小组由工程部组织成立,小组成员由工程部、生产部、品检部、生管部、业务课等人员组成,顾客、顾客代表和供应商也可参加。

业务部:客户资料的接收,将供方与需求方的相关信息相互反馈。

生产部:制造能力计划、样件试制、第一次量产。

采购:提供适当的生产计划材料,负责供应方及本公司生产部门有沟通。

仓管:准时交付,对各类原材料、外协件做好防护与标识。

品管部:APQP过程的质量分析、SPC。

5.1.2 召开APQP小组会议a). 选出小组组长;b).明确小组各成员的作用和职责;c).确定顾客的要求;d) 理解顾客的期望;e).确定成本、进度和限制的条件;f).对產品的可行性進行分析.5.1.3 工程部组织APQP小组成员对产品的過程设计要求进行评价,并填写【新产品可行性評估表】,可行性评价需包括如下方面的评价内容:a)成本分析;b)技术能力;c)市场、客户及品质风险;d)生产能力、品質保证能力、材料要求.5.1.4 若APQP小组可行性评审认为部分技术要求还需修改才能达到顾客的要求时,由業務部或工程部门与顾客进一步沟通联系。

5.1.5 APQP小组会议应將每项措施明确到责任部门和人员5.1.6 APQP小组組長負責编制【APQP管制总表】.5.2 過程设计和开发:5.2.1過程設計和開發的輸入:a)樣件控制計劃.b)產品和過程特殊特性.c)設備、工裝的要求.d)圖紙.e)小組可行性承諾和管理者支持.5.2.2 過程設計和開發的輸出:a)作業指導書.b)產品/過程品質體系評審c)過程流程圖.d)車間平面圖e)特性矩陣圖.f)潛在失效模式及後果分析(PFMEA).g)試生產控制計劃.h)測量系統分析計劃.l)初始過程能力研究計劃.5.2.3 工程部和APQP小组需完成样件的《控制计划》并检查控制计划的完整性.5.2.4 由APQP小組組長制定《APQP小組可行性承諾》5.2.5 工程部编制《初始过程能力分析计划》、《生産工藝流程圖》、《潛在失效模式及後果分析(PFMEA)》、《生産場地平面布置圖》。

5.2.6 工程部编制試産《控制计划》,并确认计划的完整性。

5.2.7 品保部制定《测量系统分析计划》。

5.2.8 工程部完成包装规范的编制等。

5.3 過程設計與開發的确认5.3.1 採購課完成小批试产所需的材料的采购和委外加工。

5.3.2 小批试产开始前,工程召集品保、生產、物控、採購参加的试产会议,明确试产技术、质量、工艺过程要点。

5.3.3 小批试产中用【试产報告】跟踪解决生产过程中存在的技术、质量问题.5.3.4 小批试产结束后,品保部完成小批试产检验报告及【MSA报告】,工程部完成批量生产的《控制计划》。

5.3.5 小批试产结束后,工程部编制过程作业指导书,所有对操作有直接责任的操作人员均应配备易理解、可操作的作业指导书,以有效指导操作和对装配过程进行控制。

5.3.6工程部门完成设计变更及批准所需的资料進行收集和整理,若顧客有需求時,由業務部提交顾客评审与批准.5.4 批量生产5.4.1 由APQP小组召开量产会议,发行检验指导书、控制计划、质量记录表单。

5.4.1依客户要求的交期,做量产前准备并排定生产。

5.4.2由APQP小组召开量产检讨会,会议内容包含制程控制、生产计划、发货、服务以及工程变更等事项5.4.3正式量产后利用控制计划及SPC手法,评估产品质量以满足客户要求。

降低制程变异,持续改善,消除变异、降低成本,以达成客户满意目标。

依[顾客沟通与管理程序]执行。

提升对客户交期、服务。

5.4.4相关资料的保存按照《质量记录管理程序》执行。

6.相关文件6.1《FMEA作业规范》6.2《MSA作业规范》6.3《PPAP作业规范》6.4《SPC作业规范》7.相关记录.7.1【客户要求识别清单】WI-GC-067.2【项目小组成员职能分配表】WI-GC-077.3【项目小组成员职责清单】WI-GC-087.4【APQP实施计划】WI-GC-097.5【APQP第一阶段总结报告】WI-GC-107.6【顾客设计可行性评估报告】WI-GC-117.7【设备、工装、量具清单】WI-GC-127.8【新设备、工装检查表】WI-GC-137.9【产品和过程特殊特性清单】WI-GC-147.10【初始材料清单】WI-GC-157.11【项目可行性评估报告】WI-GC-167.12【小组可行性承诺】WI-GC-177.13【APQP第二阶段总结报告】WI-GC-187.14【产品包装要领书】WI-GC-197.15【产品过程质量检查表】WI-GC-207.16【过程流程图】WI-GC-217.17【过程流程图检查表】WI-GC-227.18【平面布置图】WI-GC-237.19【工厂平面布置图检查表】WI-GC-247.20【特性矩阵图】WI-GC-25 7.21【潜在失效模式及后果分析】WI-GC-267.22【失效模式风险顺序排列表】WI-GC-277.23【过程FMEA检查表】WI-GC-287.24【工程品质管理表】《控制计划》WI-GC-297.25【控制计划检查表】WI-GC-307.26【作业指导书清单】WI-GC-317.27【初始过程能力研究计划】WI-GC-327.28【APQP第三阶段总结报告】WI-GC-337.29【测量系统分析计划】WI-GC-347.30【测量系统控制要求】WI-GC-357.31【作业准备验证检查表】WI-GC-367.32【试生产过程记录清单及记录】WI-GC-377.33【PPAP提交清单】WI-GC-387.34【零件提交的保证书】WI-GC-397.35【生产件批准-尺寸检验结果】WI-GC-407.36【外观批准报告】WI-GC-417.37【包装评价】WI-GC-427.38【APQP第四阶段总结报告】WI-GC-437.39【APQP第五阶段总结报告】WI-GC-447.40【持续改进计划】WI-GC-458﹑附件:无二、FMEA作业规范(WI-GC-02)1.目的:确定与产品相关的開發或制造过程潛在失效模式,评价失效模式对產品或顾客的影响,並找出失效条件的控制变量和能够避免或减少这些潜在失效发生的措施,以降低產品開發時過程與經費,提高產品之品質及可靠度, 進而增強產品之競爭力, 提高顧客滿意度。

2.適用範圍:2.1產品設計開發改善(DFMEA)2.2產品生產過程改善(PFMEA)3.權責單位:3.1失效模式及後果分析(FMEA)制定:工程部/FMEA小組3.2失效模式及後果分析(FMEA)審查及評估:FMEA小組3.3失效模式及後果分析(FMEA)最後核准:经理4. 定義:4.1FMEA:失效模式及效果分析(Failure Mode and Effect Analysis )的英文簡稱。

4.2潛在失效模式:在规定条件下(环境、操作、时间),产品参数值不能维持在规定的上下限之间或產品不能完成既定功能,甚至危及人身安全或違反政府法規。

4.2.1.它可能是引起下一道工序失效的潜在模式,也可能是上一道工序潜在失效的后果。

所列出每一个潜在失效模式,前提是假设这种失效可能发生,但不一定非得发生。

4.2.2.FMEA是一个动态和不断完善及发展的文件,它应时刻体現最新的设计改善和相应的纠正措施的实施情况,其中包括产品正式投产后的类似活动,如顾客投诉(抱怨)/退货出现新的失效模式时,应及时进行失效模式及后果分析(FMEA)并更改FMEA相关资料。

4.3嚴重度(S SWI01erity):衡量失效模式發生時造成影響程度的指標。

4.4頻度(O Occurrence):衡量某一失效模式發生頻率的指標。

4.5難檢度(D Detection):在現有的控制條件下,偵測失效發生能力的指標。

4.6风险优先指数(RPN):是严重度数(S)、频度数(O)、難檢度数(D)三项数字之乘积。

4.7顾客:一般是指“最终使用者”,也可以是后续的或下一道工序,以及服务工作。

4.8FMEA小組:一個由工程部主導由相關職能部門人員組成的跨部門工作小組。

5.作業流程:5.1作業流程及作業說明:★FMEA小组对评价准则和分级规则应意见一致,否则由工程部主管或廠區最高主管裁定。

5.2 FMEA等級評定表:5.2.1 頻度(O Occurrence)評定表5.2.2 嚴重度(S SWI01erity)評定表5.2..3 難檢度(D Detection)評定表6.相关文件7.相关记录7.1【DFMEA】WI-GC-467.2【潜在失效模式及后果分析】WI-GC-477.3【失效模式风险顺序排列表】WI-GC-488.附件无三、MSA作业规范(WI-GC-03)1.目的分析测量系统变差,使测量系统处于受控状态,以确保过程输出所测得的数据有效可靠。

2.范围2.1 公司列入管制計划的量測﹑檢驗及試驗的儀器設備,皆應執行量測系統分析2.2 在不同的測量範圍內測量,測量系統的準确度和/或精密度有可能不同時,要進行MSA。

2.3 經過重大維修對測量結果會產生影響的儀器。

2.4 一般情況下儀器每次年度校準后作一次MSA.3.定义3.1MSA(Measurement System Analysis)測量系統分析:指量測儀器,被測物,量測操作員,標準及環境所組成的整體用來獲得測量結果的整個過程.它包括對測量工具/儀器、測量夾具、測量員、測量環境、測量時間等因素對測量結果的影響分析。

重復性:指用同一量具,同一位作業者,當多次測量相同零件的指定特性時所得的變異,用WI01表示再現性: 指不同作業者以相同量測,測量相同產品的特性時,測量平均值的變異,用AV表示穩定性: 測量系統的測量變异的統計學預測指數。

(在某个时间段内过程变差的差值)線性: 反映測量系統在不同刻度處的準确度和/或精密度的指數(在量具预期的工作范围内量具偏倚值间的差值)。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