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质量管理制度第一节施工现场工程质量管理制度总则一、施工现场工程质量管理严格按照施工规范要求层层落实,保证每道工序的施工质量符合验收标准。
坚持做到每个分项、分部工程施工质量自检自查,严格执行“三检”制度;不符合要求的不处理好决不进行下道工序的施工,实行“质量一票否决”制。
二、隐蔽工程施工前,经自检合格后报监理查验,经监理工程师查验合格后通知质监站进行验收,合格后方可进入下道工序的施工。
三、严格把好材料质量关,不合格的材料不准使用,不合格的产品不准进入施工现场。
工程施工前及时做好工程所需的材料复试,材料没有检验证明,不得进入隐蔽工程的施工。
四、建立健全工程技术资料档案制度,专人负责整理工程技术资料,认真按照工程竣工验收资料要求,根据工程进度及时作好施工记录、自检记录和隐蔽工程验收签证记录。
将自检资料和工程质量控制资料分类整理保管好,随时接受上级部门的检查。
五、对违反工程质量管理制度的人,将按不同程度给予批评处理和罚款教育,并追究其责任,对发生事故的当事人和责任人,将按关规定程序追究其责任并做出处理:1、在公司及工程部组织的周巡检过程中,发现项目部各施工工序存在质量、安全等问题的,或项目部未按照正常工作流程报验的,现场口头通报,要求整改;再次检查依然存在问题的,由工程部起草并经公司批准审核后下发质量、安全整改通知,同时对项目第一责任人、总工及直接负责人分别处以2000元-5000元罚款。
2、针对下发的质量、安全整改通知的具体事项,项目部在规定整改期限内未做任何处理、处理措施应付了事及处理不彻底的或在施工时接连出现重大质量、安全事故情况的,由公司总经理在总经理办公会进行公开通报并要求整改,并对项目第一责任人、总工及直接负责人分别处以5000元-10000元罚款。
3、项目部对总经理办公会提出的整改要求仍拒不落实,则由公司法人对项目第一责任人进行约谈。
4、公司法人第一次约谈,对项目第一责任人处以3-5万元直接处罚;项目部仍未对约谈事项引起足够重视,公司认为项目部在施工时仍会出现质量、安全问题及隐患的,公司法人第二次约谈,则直接撤换项目经理,并按照项目目标风险管理责任具体违约条款进行处理,同时公司向甲方及监理发函做出解释。
第二节技术交底制度一、坚持以技术进步来保证施工质量的原则,每个工种、每道工序施工前,项目部必须进行技术交底。
二、技术负责人对施工员、质检员、安全员及施工管理有关人员进行技术交底,明确关键性的施工问题,主要工种工程的施工方法和控制要点、采用技术文件、检测要求以及安全技术要点。
三、施工员对班组长进行技术交底,明确图纸要求,采用作业指导书,施工方法要点,技术措施要点,质量标准要求,安全生产文明施工要点。
四、班组长对作业班组进行技术交底,结合具体操作部位,明确各部位的操作要点,技术要点、质量要求,安全文明施工要求以及岗位职责。
五、各级技术交底以口头进行,并有文字记录,参加交底人员履行签字手续,技术措施不当或交底不清而造成质量事故的要追究有关部门和人员的责任。
第三节隐蔽工程验收制度一、工程完工后无法进行检查的那一部分工程,特别是重要结构部位及有关特殊要求的部位都要进行隐蔽工程验收。
二、分项工程施工完毕后,应进行自检,自检合格后通知监理进行验收,重要工序应上报监理由监理通知质监站进行验收。
三、隐蔽工程在未进行验收前,不得进行下道工序施工,若有违反验收制度,造成返工损失时,应追究有关部门和人员的责任。
第四节材料采购、检验、管理制度一、材料进场必须有材料员、质检员到场进行验收,做好进货检验记录。
二、原材料进场应有出厂合格证和质量保证书,还应及时做材料标识和复试工作。
不合格材料由材料员与供货方交涉,办理退货、调货、索赔工作。
三、各种材料的领用,发放必须持有施工员签发的材料领用单后,仓库保管员方可发放有关材料。
四、各种材料进场后至使用前均要挂设过程标识,明确检验状态,表明该批材料是否为待检品、不合格品或合格品,以便使用。
第五节分项、分部(子分部)工程验收评定制度一、施工过程中必须对分项工程进行质量验收评定,由项目技术负责人会同质检员、班组长参加验收评定,并做好记录签字。
不合格者应予返工。
二、分部工程完工由项目技术负责人会同施工员、质检员进行分部工程验收,检查分项工程验收资料,根据资料给予评定后报监理验收评定。
第六节工程质量样板段制度确保操作质量,每个分项工程都要在开始大面积操作前按照规范标准做出示范样板段,统一操作要求,明确质量目标。
同时通过样板段的施工积累现场的施工经验,为大面积施工创造有利条件。
项目部应充分利用样板段留下充足的影像资料,为评优做好准备。
第七节市政工程施工专用质量标准1、路基施工:1)施工方面:○1人机配合土方作业,必须设专人指挥。
机械作业时,配合人员严禁处在机械作业和行走范围内。
○2当路基遇有翻浆时,必须采取措施处理,如换填石渣、砀渣、灰土等;采用石灰土处理时,土壤宜就地取材。
○3挖方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1、挖土应自上向下分层开挖,严禁掏洞开挖;作业中断或作业后,开挖面应做成稳定边坡;2、在距离管道1m范围内应采用人工开挖,在距直埋缆线2m范围内必须采用人工开挖。
○4路基填土宽度每侧应比设计规定宽50cm,在路基宽度内,每层虚铺厚度应视压实机具的功能确定,一般虚铺厚度控制在30cm,人工夯实虚铺厚度应小于20cm。
分层压实,每层厚度不得超过 30cm,压路机碾压方法:压路机压实应先轻后重、先慢后快、均匀一致;压路机最快速度不宜超过4KM/H;碾压应自路基边缘向中央进行,压实度应达到设计要求,且表面应无显著轮迹、翻浆、起皮、波浪等现象。
软土路基的处理要求:湿陷性黄土路基施工规定:1、路基内的地下排水构筑物与地面排水沟渠必须采取防渗措施;2、用换填法处理路基时:1)换填材料可选用黄土、其他粘性土或石灰土,压实要求同土方路基。
采用石灰土换填时,消石灰与土的质量比宜为石灰:土为9:91(二八灰土)或12:88(三七灰土);2)换填宽度应宽出路基坡脚0.5-1.0m,3)填筑用土中大于10cm的土块必须打碎,并应在接近土的最佳含水量时碾压密实;3、强夯处理路基时:1)夯实施工前,必须查明场地范围内的地下管线等构筑物的位置及标高,严禁在其上方采用强夯施工;2)地基处理范围不宜小于路基坡脚外3m;3)施工过程中,应设专人对夯击参数进行监测和记录。
当参数变异时,应及时采取措施处理。
2)检验标准:土方路基质量检验主控项目:压实度、弯沉值。
压实度应满足图纸要求,图纸无明确要求的应满足施工规范要求。
检查数量:每1000m2、每压实层抽检3点;检验方法:环刀法、灌砂法、或灌水法。
弯沉值,不应大于设计规定。
检查数量:每车道、每20m测1点;检验方法:弯沉仪检测。
一般项目:平整度、纵断高程、宽度、横坡等。
路床应平整、坚实,无显著轮迹、翻浆、波浪、起皮等现象,路堤边坡应密实、稳定、平顺等。
检查数量:全数检查;检验方法:观察。
具体允许偏差参照CJJ1-2008规范规定。
2)验收程序方面进行下一步施工工序之前,应对要隐藏的工序进行检查,实行三检制度,项目部在自检合格后,通知监理检查合格后,监理单位上报建设单位、质监站验收,合格后方能进行下一步工序施工。
2、基层施工:(1)一般规定:1)石灰稳定土类材料宜在冬期开始前30-45天完成施工,水泥稳定土类材料宜在冬期开始前15-30天完成施工;2)稳定土类道路基层材料配合比中。
石灰、水泥等稳定剂计量以稳定剂质量占全部土(粒料)的干质量百分率表示;3)基层施工过程中严禁用贴薄层方法整平修补表面。
(2)石灰稳定土类基层:1)土应符合设计要求,严禁使用淤泥、沼泽土、泥炭土、冻土、有机土及含生活垃圾的土做原材料;2)块灰应在使用前2-3天完成消解,未经消解的生石灰块应剔除,消解石灰的粒径不得大于10cm;3)在人口密集区,应使用厂办石灰土;在偏远的郊区,采用路拌法施工时应征得建设单位的意见,并做好现场防扬尘措施;4)压实系数应经试验确定。
现场人工摊铺时,压实系数宜为 1.65-1.7,摊铺时粗集料应均匀;5)碾压:铺好的石灰土应在当天碾压成活,确实无法碾压时应用挖掘机或推土机等重型机械排挤密实。
直线和不设超高的平曲线段,应由两侧向中心碾压;设超高的平曲线段,应由内侧向外侧碾压。
初压时速度控制在20-30m/min,灰土初步稳定后,速度宜为30-40 m/min;人工摊铺时,宜用6—8T压路机碾压,灰土初步稳定找平整形后,方可用重型压路机碾压。
6)石灰土成活后应立即洒水养护,保持湿润,直至上层结构施工,养护期间应封闭交通。
(3)水泥稳定土类基层:1)水泥应选用初凝时间大于3h、终凝时间不小于6h的32.5级、42.5级普通硅酸盐水泥、矿渣硅酸盐、火山灰硅酸盐水泥。
水泥应有出厂合格证与生产日期,复验合格后方可使用;2)水泥稳定粒料的压实系数宜为1.30--1.35;水稳自拌合至摊铺完成不应超过3h,分层摊铺时应在下层养护7天后,方可摊铺上层材料;3)碾压宜采用12-18吨压路机作初步稳定碾压,混合料初步稳定后,用大于18吨压路机碾压,压至表面平整、无明显轮迹,且达到要求的压实度;碾压应在水泥初凝前碾压成活。
4)碾压完成应及时采用毛毡等进行覆盖养生,保持湿润。
养护期间应封闭交通,常温下成活后应经7天养护。
(4)检验标准:石灰稳定土类:主控项目:1)原材料应符合相关规定和设计要求;检查数量:按不同材料进厂批次,每批检查1次;检查方法:查检验报告,复验。
2)压实度:符合设计及CJJ1-2008规范要求;检查数量:每1000m2,每压实层抽检1点,检查方法:环刀法、灌砂法或灌水法。
3)基层、底基层试件作7d无侧限抗压强度。
检查数量:每2000m2抽检1组(6块),检查方法:现场取样试验。
一般项目:表面应平整、坚实、无粗细骨料集中现象,无明显轮迹、推移、裂缝,接茬平顺,无贴皮、散料。
具体允许偏差标准参见CJJ1-2008表7.8.1。
水泥稳定土类:主控项目:检验内容同石灰稳定土类检验要求;一般项目:表面应平整、坚实、接缝平顺,无明显粗、细集料集中现象,无推移、裂缝、贴皮、松散、浮料。
检查数量:全数检查;检验方法:观察。
具体允许偏差标准参见CJJ1-2008表7.8.1。
3、面层施工:(1)一般规定:1)沥青混合料面层不得在雨、雪天气及环境最高温度低于5℃时施工;原材料及配合比要求详见CJJ1-2008表规定。
2)沥青混合料拌和及施工温度应根据沥青标号及黏度、气候条件、铺装层厚度、下卧层温度确定,以控制在135-175℃为宜。
普通沥青混合料储存时间不得超过72h,改性沥青混合料不得超过24h,SMA混合料应当日使用。
3)运输:运输车应具有保温、防雨、防混合料遗撒与沥青滴漏等功能,运输时应防止粗细集料离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