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眼科奇书

眼科奇书

目录出版说明 .......................................................................... - 2 - 前言................................................................................. - 3 - 广传眼科奇书弃言 ...................................................................... - 4 - 眼科奇书原始............................................................................... - 4 - 眼科奇书说明............................................................................... - 5 - 眼科奇书正文............................................................................... - 6 - 外障眼病 ........................................................................... - 6 - 内障眼病 ................................................................... - 11 - 内外障兼病 ................................................................... - 15 - 治眼病根底要诀 ................................................................... - 16 - 眼病禁忌药品及炮制法 ....................................................... - 17 - 附录:治乳百验方 ........................................................... - 17 - 眼科奇书缘起 ....................................................................... - 17 -出版说明为发掘整理祖国医学宝藏, 抢救行将失传的孤善本医籍,中医古籍出版社自1983年以来, 影印出版了大型系列丛书——《中医珍本丛书》,其中包括了从经典理论、临证诊疗,到中药、方剂、气功、养生等各个方面的论著。

过去,由于这些图书版本稀珍、收藏甚秘,一般读者根本无法得见,如今使众多有较大学术价值和文献价值的孤本秘籍化身千百,广为流传、从而受到中医学术界和国内外广大读者的热忱欢迎。

但是,在数以千计的孤本秘本或流传较少的中医古籍中,也有一部分由于纸脆字脱、内页破损,或因手抄墨渝、版式特异而不适于影印者。

为了抢救这一部分珍贵古籍,我社又编辑了《珍本医籍丛刊》,对这些古籍版本的原文,进行了标点和简单的校注工作后,排印出版。

此外,对于部分版本珍贵而尚未排印出版的名著,由于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的需要,亦收入本丛书,以满足广大中医工作者的需求,促进中医学术的普及和提高。

迄今为止.该丛书已出版40余种,广大读者纷纷来信询问,我们认为有必要对一些普遍性的问题作如下说明:由于社会和历史的原因,在部分医籍中夹杂着一些不妥当的说法,甚至有极少数封建迷信,或不科学的内容,亦有部分论述哲时还不能为已知的现代科学理论所解释。

但我们的任务是抢救中医孤、善本古籍,需要保持这些古籍的完整性,并全面、准确地反映古代医籍的原貌,以便进行科学研究。

所以,对少数上述内容均不宜作改动或删除,希望读者能够正确对待,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用科学的思想和方法加以吸收和利用。

本丛书中载有大量的方剂,其中不乏简便效验良方。

很多医务工作者在临证运用后,反映能应手起效,立起沉疴。

但由于病有阴阳表里之分,证有虚实寒热之别,又体质皆殊,天时各异,故书中方剂不可能对同一种症状完全适用。

况且,某些方剂尚需进行严格地科学研究及反复地临床验证。

因此,在选用书中所载方剂时,必须依照中医的基本理论、辨证施治,灵活化裁。

而广大患者更应该在有经验的医师指导下遵嘱使用,绝不能在不懂医理的情况下,盲目试验。

否则,筒单地按图索骥(音技),依方套病,犹如削足适履(音铝),必然难以取效,甚至会出现意外事故。

我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中药品种繁多,来源广泛。

社会的发展及地域的差异,造成古代医籍中的药品有正名、别名、俗名之别,部分中药品种的名称,今日已废除不用,药典上亦无明确记载。

此外,度量衡制度古今差异较大,致使某些药品的应用剂量在各个历史时期有所不同,医务工作者在使用时均应根据今制药物常用剂量灵活掌握,切忌生搬硬套。

目前,我社正在有计划地编辑出版《珍本医籍丛刊》,并近一步重新组织了现任编辑队伍,以确保抢救中医孤善本古籍工作的顺利进行,从而为振兴中医,造福人类,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医古籍出版社1989年10月前言《眼科奇书》系清代渝州(今重庆市)李氏家藏秘本,著者不详。

李氏对此书珍若拱壁,私不轻以示人。

蜀东长寿县有孙奉铭者,与李氏相契十余年,始得于1886年(光绪十二年)暂借—观,遂命其子、侄分而抄之。

后则按书立方,治眼无不奏效。

据孙侄本端氏云,此书抄得后久未付梓(音紫),直至1923年,忠州(今四川省忠县)周松荣见此书而称赞之,并捐资在渝州印送一千六百本;次年,又由张小林捐资印送一千本,李学林捐资印送一千五百本,本书始得流传。

曾有述古老人,恐《眼科奇书》之名“涉于奇异而不纯正”,因更名为《眼科宜书》,但因本书效奇方奇,后世仍多沿用其本名。

1934年,蜀东长寿人安仁又在渝州复印二千本,厥后再未付梓。

《眼科奇书》的内容,一是论奇:认为“外障是寒”、“内障是气”,与世俗“目不因火则不病”、“内障多肝肾不足”之论相悖(音倍)。

二是方奇:治外障用四味、八味大发散等辛温峻剂,治内障则主以枳(音止)壳、摈榔、郁金、香附等破气之药,与世俗寒凉攻补之方迥异。

三是量重:麻黄、细辛、蔓荆子、藁本均用至一两,生姜、黄芪曾用至一斤,闻之令人膛目。

四是效奇:孙奉铭曾谓按书立方,屡试屡验。

现代试用于临床,本书方药确有奇效。

至于方多温热,可能与作者所处的时代、地理等特殊条件有关,虽立论偏颇,却纠正了“目不因火则不病”等偏见。

通观全书,对眼科的理论与临床确有价值。

对其药量之畸重,宜临近斟酌,减量用之即可。

由于时过境迁,旧刊原本几不复存,今人欲读此书而不可得,诚为憾事。

为使本书能够广泛流传,我们特将河南省图书馆珍藏的武昌广雅书局1924年石印本,参考国内流传的数种手秒本、油印本,予以点校刊出,供同道参阅,并藉(音借)以在继承和发扬祖国医学遗产的工作中,为振兴中医眼科事业贡献微薄之力。

我们的点校方法是:一、以广雅书局石印本为底本,参考河南中医学院馆藏手纱本、衡阳市中医院李熊飞等校勘的油印本(以下简称“李勘本”)、河南中医学院刘振武氏手抄的《限科宜书》本(以下简称“刘抄本”)、以及荆小俦(音仇)整理的《眼科奇书》(以下简称“荆整本”),进行点校。

二、书中夺字、错字及少数难懂的字、词、句,均一一加以校注。

凡需校注之处,均在其右上方附以角码,按角码顺序注于该页之末。

三、1934年安仁重印《眼科奇书》时,书前有“广传眼科奇书弁(音遍,序文)言”一篇,是研究本书历史及学术价值的重要文献,特据李勘本补入。

四、原本无“眼科奇书说明”一节,今据李勘本补入。

五、书中“治眼病根底要诀”一节的内容,原误附于“眼病禁忌药品炮制法”中,今据刘抄本摘出,并补篇题。

六、原书无目录,今据正文新编目录,以利检阅。

七、原书药名用字多不规范,均径改,不出注。

八、原书尾无“治乳百验方”之附录,今据李勘本.刘抄本补附于书末,俾读者了解诸版本之概貌。

九、因改竖为横排,凡“右方”、“右药”的“右”字,均改作“上”。

由于点校者水平有限,谬误之处在所不免,敬希同道郢正。

卢丙辰安身谦李僖如一九八八年八月于河南中医学院广传眼科奇书弃言合浦之蕴珠,光华非不灿烂也,不有鲛人之识,谁为珍而藏之。

昆山之璞(音葡)玉,泽色非不温润也,不经玉人之剖,谁为取而用之。

珍藏之秘本,济世之良方,非不屡获奇效也,不赖先达之传,又谁为应验而广播之哉。

如《眼科奇书》,为李氏家藏秘本,不犹夫珠玉之蕴璞乎。

彼既珍若拱壁,私不出以示人。

延之,则立至处方;服之,则效若俘鼓。

都人一喜其方之奇;而恶其为钻核之李也久矣。

嗣蒙孙公奉铭,以不资费多,方妙得之。

按本开方,无不神效,是此书之福利社会也又久矣。

民国元年壬(音人)子,始获夏朝巽(音迅)君照抄原本。

仁不敏,何足以知之,然迂得运用之妙,确有意想不到之效力。

能不谓此书为稀世之宝乎?惟自惭学肤,虽查照旧本,不敢有所损益。

然旧本多有错简,前后颠倒,未分类次。

乃于定静之余,详参先后次序,分类记载,非日井井(有条理),不过使眉目清醒,便于阅览而已。

越至民国十二年癸亥秋,黄君绶星以寿世请,遂往渝印送二千份。

次年甲子,孙公本端复到汉皋合一会,印三干份,分送全国各省县慈善大家。

由是而此书传遍中国矣。

倘再重译推广,不几传遍天下乎。

是此书之应验流通,岂非如光泽珠玉之得以识珍取用于世界哉!第原方分两过重,谓为时方不可;每用一二钱(疑当作“两”),谓为纯系古方亦不可。

所谓效奇方奇,初不惊世骇俗。

此所以同人骤见之,亦咋舌而疑置之,勿惑乎传之不广也。

此述古老人所以改《眼科奇书》为《眼科宜书》,良有以矣。

甚有偏重五轮八廓之说,寒凉攻补之方,对于畸重分两,不明变化神奇,非驳诋毁,信口雌黄,欲将此书而焚之。

若而人者,奚啻(音翅,何止也)夏虫之不可以语冰哉。

多见其不知量矣。

勿惑乎广之不用也。

天下事可为知者道,难为不知者言。

吁,可慨矣!曰:是不难,改两为钱可也。

始而试验可也,获效酌加,亦无不可也。

运用之妙存于心,神而明之存乎人。

勿若刻舟求剑之辈,免贻徒读父书之讥,斯可耳。

仁特仿述而不作之意,表而出之,以备明眼人之采择,而妙用流通之。

庶当世多明眼人,而又启后之明眼人也。

用弁数言于首,尚希当代大雅进而教之。

中华民国二十三年甲戌十二月七日即夏历十一月朔日,蜀东长寿虚谷子安仁廖(音料)政识于古渝州书斋。

眼科奇书原始此书得之于古渝州李氏家藏仙传秘本,屡试屡验,较他眼科书最为简要。

但其药分两颇重,宜临症斟酌,戥(音等,戥子就是称药的小秤)分轻重加减,用者慎之。

相关主题